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祥林嫂看过来 -- 随笔:普通日本人眼里的中国 - from 萨苏的博客
鹏飞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6-09-17   

祥林嫂看过来 -- 随笔:普通日本人眼里的中国 - from 萨苏的博客

from 萨苏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sasu

2006-09-12 11:20:47

有位编辑约我写写普通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怎样,想想这个题目还真不太好写。

首先来说作为在日的中国人,萨本人感觉不到自己有太多的特别。萨在公司里,同事不会因为你是哪国人而态度不同,关键看你自己怎么干。好也罢,坏也罢,关键在自己怎样做。在海外的朋友大概多有同样的感觉,人家主要是看你这个人如何,而不是看你的种族。其实,在中国的外国人也是一样。只不过,自己做好了,人家也会说一声,嘿,中国人了不起。

想想那也是给自己的国家作了点儿贡献。

总的来说,日本对中国人,让人感觉不如在欧美国家友好。这里面除了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还有些文化地理因素。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极少(主要是北海道的虾夷人),基本都是Yamato族,所以它有着心理排外的传统,对于外国人缺乏兼容,这就无论你是哪国来的了。日本要求外国人“入乡随俗”,而在多民族的中国,或者移民国家的美国加拿大,外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习惯普遍受到尊重。对于文化的多样性,日本人的理解远不如中国人充分。

至于对中国人总体,有些日本人的确带着不友好的看法。

说起来,这些不太友好的日本人中,下层的日本人多是因为在日打工的中国人能吃苦,抢了一些日本蓝领的饭碗。而且近来新闻中出现过数起中国人参与的“强盗集团”抢劫案件,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日本新闻中频频出现“中国人强盗集团”的报道,倒并不能证明在日中国人犯罪率有多高,记得那句名言么?“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而国人的一些习惯比如大声谈笑,不太讲究卫生等等日本人无法接受。日本是个小心眼儿的民族,这些东西他们都很在意,用放大镜放到报纸上,就制造了一种对于中国人的排外情绪。高层的日本人不喜欢中国,则是另有原因,因为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快得让日本人失去了在亚洲的优越感,不由得产生种种醋意。从地缘政治角度,“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中国的崛起让日本感到了竞争的威胁,这个萨觉得倒是有些道理。

有两种日本人对中国印象不错。一种是比较老的日本人,他们亲中的比较多,这和二战后中国政府对日本一直采取宽厚的政策有一定关系 -- 这么说可能会引起很多争论,但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有道理的。比如日本政界的明星,公明党的灵魂池田大作,就是有名的亲华派。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他的政治组织创价学会里,还不时能找到某些文革时期个人崇拜的影子。2001年我曾经到神户去参观公明党组织的以周恩来生平为主体的展览,等待入场的日本人在街上排成了长队,多半已经上了年纪。另外一部分日本人就是近年到中国去过的日本人,看过北京上海后对中国油生敬畏的感觉。我的邻居南先生经常去中国,他就特别感慨每次去中国感受都不一样,对比日本几年一个超级市场的货架子都不换个地方的“平稳”,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南先生去中国的行李越来越少,二十几年前是大箱子 – 里面装的都是礼品,从电子表到圆珠笔;十年前是小箱子,带几件换洗衣服,日常用品;现在?甩着十个红萝卜就去了。“中国有什么买不着的东西呢?还便宜。” 南先生如是说,连钱都不用带,到处都能用信用卡。只是现在每次去,都要为给中国的朋友带什么礼物而头疼。但是,没去过中国的日本人,则很多认为中国是蛮荒之地,只有那些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照片才能反映中国的现实,这就让人啼笑皆非了。

那么,日本人到底是怎样看中国人的呢?还是让我所接触过的若干日本人用他们自己的话来做鉴证吧。

“我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那里生活过很多年,梦里常常回去的。” – 在大阪中日友协工作的某日本老人如是说。不过,后来了解到此公原来是侵华日军的一员,萨觉得对这种“感情”,还真得有三分警惕。

“在中国,共产党也组织‘春斗’么?”— 修车的年轻日本工人发现我是中国人后,天真好奇地问。“春斗”,就是每年三四月间,传统日本企业薪水调整的时间,日本工人会采取罢工,游行等方式向资本家争取更高的工资待遇,日本共产党经常在这种活动中充当组织者。

“毛主席万岁!”-- 某日本友人回忆在中国留学的时候,遇到反对日货的游行队伍几乎被打,急中生智大喊此口号以表示自己是对中国友好的日本人,不是“日寇鬼子”。

“中国啊,了不起,是大国气派阿。” – 某日本进出口商人喝酒的时候,拿了在中国拍的照片说。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当地政府官员搞面子工程,一年之间将公路两旁的民居全部强令改为统一规格的贴砖小院,令他大吃一惊。他不知道这个“面子工程”已经上了焦点访谈,被强迫集资的村民正在到处愤怒地找说法。这种没糊弄了上级却糊弄了外国人的事儿,让人啼笑皆非。

“我不敢去中国旅游,中国人对日本普遍不友好,特别是网络上的中国人。”— 某日本青年在旅行社介绍北京三日游的时候如是说,他大概不知道旁边有我这个中国人。萨对此毫不觉得奇怪。打了那么多年的仗,烧杀抢东西,几代情仇,还整天鼓捣靖国神社那点破事儿,中国人凭什么那么友好呢?

“中国人没事的时候喜欢蹲着。”某到中国旅游的日本老太太回来说。

“你们中国人学英语比我们容易,舌头长的不一样。”公司的日本同事说之一。舌头一样不一样没检查过,但日语里面没有“R”音,说英语的确不如能说绕口令的中国人利落。

“没问题吧,你们俩中国人么。”公司的日本同事说之二。当时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项目要做 – 在大阪和悉尼之间建一条一秒钟传八千万字节的数据链路,,误差率不超过百万分之一,涉及十几个部门。这个烫手的项目给了萨和另一个中国工程师。在日本同事看来,大约只有不按常理出牌的中国人才能对付这样“择鱼头”的项目。

“这些数据里面总是有好多水分,对吧。”某和我多年接触的日本官员看着中国的GDP数字挤眉弄眼地说。萨没回答。水分恐怕是有的,但这水分好像是一直就有的阿,您十年前可从来没这么说过,怎么最近老跟我叨唠这个呢?冷不丁闻到一股醋味,忽然若有所悟。

唉,和我们这个祥林嫂邻居相处,还真不容易啊。
[ 此贴被鹏飞在09-17-2006 23:45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人嗳,仁爱,忍捱,刃挨~~~
鹏飞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6-09-17   
萨苏:我有一张大嘴,应该去讲故事 (ZT)
萨苏:

  本名弓云,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酷爱文史,当过记者,2000年赴日工作。

  一直在网络上发表各种文章,已出版《中国厨子》、《嫁给太监》等书。




  “夏一跳”的故事皆为事实

  新京报:为什么想到写《嫁给太监》的故事,它吸引你去动笔的原因是什么?

  萨苏:《嫁给太监》中的夏太监叫“夏一跳”,因为他有一次在门后不小心把慈禧太后吓了一跳,于是慈禧太后就特意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嫁给夏一跳的是给我舅舅当过保姆的夏姥姥,而关于夏一跳的故事也是从夏姥姥那里得知的。想写“夏一跳”的故事主要是觉得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而且他正好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从一个宫中的太监变成了一个生意人。他的特殊身份,以及他的这种转变其实都是很有意思的东西。

  新京报:也就是说关于夏一跳的故事都是真实的?

  萨苏:是的。夏一跳的故事有一些是我直接从夏姥姥那里听说的,另外一部分是我一个舅舅告诉我的。我的那位舅舅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常常向夏姥姥提问题,了解各种有趣的故事,这其中就包括夏一跳的故事。后来我这个舅舅并没有把他的故事写出来,而我则从他那里把这些故事一点点都听来了。

  新京报:那你怎么界定《嫁给太监》这本书,觉得它是纪实文学还是小说?

  萨苏:我觉得应该定义为纪实文学。它是以历史为依据的、真实的,只不过在一些细节上我并不确切地知道当时的情况如何,所以进行了一些想象。相比较,《中国厨子》更偏向小说,虽然里面每个故事我都能找到依据,但我认识的厨师没有一个是在贵宾楼当厨子的,我只是把很多其他的东西都融入到里面了,贵宾楼只是一个场景。

  新京报:我发现在《嫁给太监》里面还写到了很多其他的人,读整本书给人感觉很零散。

  萨苏:我这个人写东西常常能把无关主题的内容拉扯很长,甚至长得超过主要故事。我猜想编辑在处理《嫁给太监》的时候,一定吃了不少的苦,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可能这是因为我一直是在网上写作,我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而且我一次不能在网上写太多,要吸引网友,满足网友的要求,我就得让我的故事在几千字里就必须有至少一个包袱,有内容。

  这也使得我有时候一扯到其他地方去就收不回来。

  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很感人

  新京报:你写过不少历史题材的东西,为什么比较关注历史故事?

  萨苏:这完全就是个人兴趣。我大舅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有一个外号叫“相声老师”,而我就常常在旁边听他讲课,所以受他影响比较多,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但我家人不让我学历史,因为他们觉得这没法混饭吃,说,“你看你大舅瘦成什么样了。不能学历史。”新京报:你好像是对野史更感兴趣,很多故事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萨苏:我看历史书,和专业人士不太一样,我一般是先看野史,嚼别人嚼过的馍。

  比如我在看了谭伯牛写的关于太平天国的故事《战天京》之后,觉得很有趣,我便会去找原始资料来看。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最精华的东西都吸收了。而且我发现一开始看原始资料很枯燥,先看故事,再看历史,然后你就会觉得历史会比故事更精彩。

  新京报:你的笔下更多的是刻画一些生活中平凡的老百姓。

  萨苏:我都是从身边的人开始写起,我身边的人都是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中国这些年变化太大了,从本世纪初开始一直在不停地经历着各种变化。这像是把人扔到一个大的搅拌车里不停地搅拌,以前祖祖辈辈从来没有这么生活过,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在这个搅拌车里会觉得晕头转向。

  但是我发现中国老百姓有一种很强的适应力,面对这些从未经历过的事情,他们还是跌跌撞撞地走过来了。

  我常常被这些老百姓的故事感动,所以我觉得他们是值得关注的。

  写作学习了评书的风格新京报:很多网友认为看你的文字,就像是在看流行的“故事会”,这也是他们认为你的文字最吸引他们的地方。你怎么看?

  萨苏:其实我觉得我更多地学习了讲评书的风格。

  比如语言注重口语化,比如几千字里就必须扔出一个包袱。我自己不是学中文的,但我发现,简单的语言很利于我把各处学到的知识都融入到故事中去,没有那么多限制。

  而且我学理科的思维和文科思维也不一样,在写作中融入一些理科思维,你会发现更加有意思,视野也更开阔。

  新京报:那么你会不会在生活中刻意地去搜罗一些故事作为你的写作素材?

  萨苏:我很喜欢观察,我会觉得每个人身边都有很多好玩的故事,任何好玩的事情我都可以把它写出来。我们很容易忽略身边的东西,只不过我善于观察而已。因为我小时候生活在胡同里,奶奶不让我随便出去,我很孤独没有玩伴,于是我就一个人看蚂蚁,然后观察别的小孩打架,觉得这些都好有意思。也许从那个时候我就养成了这种习惯。
人嗳,仁爱,忍捱,刃挨~~~
鹏飞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6-09-17   
人嗳,仁爱,忍捱,刃挨~~~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