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ZT:那一晚
renée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6-06-18   

ZT:那一晚

[ 此贴被renée在06-18-2006 16:52重新编辑 ]
图片:31.jpg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柴
singy 离线
级别: 班长
显示用户信息 
25楼  发表于: 2006-12-03   
我欣赏她,难得的才女。
renée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4楼  发表于: 2006-06-20   
林洙 梁思成眼中的林徽因
中华读书报 2004-6-14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结婚。林徽因身穿自己设计的婚礼服
  6月10日是林徽因100周年诞辰纪念日。林徽因,一位风华绝代的传奇才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才情洋溢的诗人、艺术家,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的爱妻,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9年了。今天,有一位76岁的老人,她有一份礼物要送给林徽因的100岁生日—一部心血之作《梁思成林徽因和我》。这位可敬的老人就是梁思成先生的第二任夫人林洙。56年前,当林洙还是一个初到北平的花季女学生,作为一个福建家乡的本家人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时,就被她深深地打动了。这次初会,她和重病的林徽因一起呆了两三个小时。“她是那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林洙女士在《梁思成林徽因和我》的开篇里这样说。

  5月29日是个星期六,早晨九点,我刚起床不久,听见了门铃响,开门一看,是清华大学出版社派来的人。来人交给我两只沉甸甸的口袋,里面装着两部书最后一校的打印校样。一部是林洙女士所著的《梁思成林徽因和我》,另一部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的林徽因纪念文集《建筑师林徽因》。书要到6月8日才能出版。

  我一向看书很慢,若在平常,这样两本书至少要一个月才会读完。可这个周末,我白天连接黑夜一口气看完了这两口袋的“书”———连同“书”上面出版社编辑和校对的圈圈点点。它们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动了我。周一下午三点,我来到了林洙女士在清华园西南楼的家。

  记者:林徽因是您的恩师,你们又是本家。你们之间互相怎么称呼呢?

  林洙:我称她林先生,她叫我林洙。

  记者:梁先生叫林徽因“徽”。您和梁先生是1962年结的婚。婚后他叫您“眉”和“洙”。那您和林徽因怎么称呼梁先生呢?

  林洙:(笑,低头不语。)

  记者:如果您觉得自己这方面不好说,可不可以说说林徽因呢?

  林洙:她叫他思成。她给他写信,抬头也是“思成”。我么……也不是不好说……

  (半晌后,她微微抬起头,接着轻轻地说……)我叫他尼尼。

  记者:(吃惊无语。)

  林洙:原来称呼他梁公,因为那时在清华学堂对老师都是称呼“公”,叫他尼尼是在结婚以后。那会儿赵朴初先生写了一首词牌叫《哭三尼》。“三尼”指的是美国肯尼迪、印度尼赫鲁,还有苏联一个那时候算是修正主义的什么人,名字里都有一个“尼字。三个人都下台了。这首词没有发表,赵先生只是给梁思成看,我也看。我就逗梁思成,我说你是尼尼,所以后来我就管他叫尼尼。

  记者:(小心地询问)有什么别的意思吗?

  林洙:没什么意思,开玩笑的,叫着玩儿的。

  (说话时,她的眉宇间隐隐闪烁着温柔的笑意,脸上漾出了几分这个年纪的人极少见到的娇羞妩媚。此情此景不由使人心头一颤。也许,此时此刻,在清华园,在这样一个轻风暖阳的初夏的下午,老人心头翩翩浮现的正是那些美好时光吧。)

  记者:梁先生很喜欢林徽因的诗。他给您写的求婚“申请书就是以她的一首诗《一串疯话》起“兴”的吧?

  林洙:是的。(她脱口而出)

  忘掉腼腆,我定要转过脸来。

  把一串疯话全说在你的面前!

  记者:梁先生给您读她的诗吗?

  林洙:是的,他把她的诗读给我听。林徽因去世后,他把她的诗全都手抄了一遍,做成一个本子,当作宝贝的,可惜这个本子在文革中毁了。

  记者:他最喜欢她哪一首呢?

  林洙:有一首《深笑》他喜欢。不过,我想他最喜欢的还是那首《一串疯话》吧。

  好比这树丁香,几支山红杏

  相信我的心里留着一串话

  绕着许多叶子,青青的沉静

  风露日夜,只盼五月来开开花

  如果你是五月,八百里为我吹开

  蓝空上霞彩,那样子来了春天

  忘掉腼腆……

  记者:您在书里写到过您和梁先生之间闹过一次家庭意见,您写得很自然很真诚。他们俩之间是不是也像这样闹过别扭?他们怎么消解矛盾呢?

  林洙:他们之间我想也会闹过吧。一起生活么,总有些磕碰。不过,他没跟我说过。我觉得一个人你非常踏实地爱一个你想爱的人,你能爱他,你能跟他生活在一起,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是我的体会。比如我和梁先生在一起也不是没有矛盾,但是所有的矛盾都能够摊开来谈,最后互相谅解互相理解,这不是所有的夫妇都能做得到的。我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宝贵极了。

  记者:林徽因是一个芳名远扬的美女,您知不知道梁先生最喜欢她形象上的哪一点?

  林洙:这个我可不知道。不过,我知道他真是喜欢她喜欢极了。林徽因她给人的是一种完整的美感,是她的神,而不全是貌。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44岁,病得很重。我得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今天我76岁了,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力。她的形象一直都深深地印在我心里,这是我的幸福。在她晚年能够见到她,能够和她有这么一段短短的接触,这真是我这一生的一大幸运。

  记者:您书中所写的梁先生向您求婚的过程很有意思,您看他的求婚信时好像他一直盯着您,还挺紧张的。他和林徽因的恋爱顺利吗?

  林洙:他们交往十年后结了婚。梁思成一开始去她家就是以一种求婚者的身份,就不是一般的身份。因为他们的父亲梁启超和林长民是好友,两人本来就愿意结成儿女亲家。家庭的意见是很重要的,在那个时代梁启超可是个不得了的人物啊。再说梁思成本人也非常优秀,他求婚没什么困难。

  记者:梁再冰在回忆母亲的文章里说到过这段事儿。他们首次相识是在她外公的书房中。“当时妈妈年仅14岁,正在培华女子中学学习,爹爹17岁,是清华学堂的学生……爹爹后来说,特别令他动心的是,这小姑娘起身告辞时轻快地将裙子一甩便翩然转身而去的那种飘洒。”

  林洙:两家家庭活动中也有一些见面的机会,但他们真正恋爱应该是林徽因随父从欧洲回来以后吧。双方家长赞成他们交往以了解彼此,但并不想用婚约把他们早早地束缚住。林徽因回国后说她想学建筑,梁思成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建筑呢!林徽因就跟他解释建筑是怎么回事,他一听,觉得这科正好合他心意。就是这样的。

  记者:梁先生聊起过他们婚恋中的一些趣事吗?

  林洙:噢,他跟我说过他们结婚时候闹过一个笑话。林徽因的结婚礼服是她自己设计的,梁思成是自己上街买的。买回来后,他姐夫一看是套晚礼服。他们是大白天结婚,不能穿晚礼服,所以又重新买了一身。(笑)

  记者:经历了战乱、流亡和“文化大革命,许多珍贵的资料都流失了。

  林洙:是啊。“文革”期间我曾发现了一箱林先生生前与思成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花圈纹饰草图,被扯得乱七八糟,还踏上很多脚印。我正准备整理,梁思成说,算了吧!他让我把这些图抱到院子里去烧了。最后一张他拿在手上看了又看,舍不得,可还是扔进了火堆。他哭了。

  记者:最近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林洙:有的。两个月前,也就是三月份,发现了林徽因一篇论文《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写作时间估计是在1951-1953年期间。梁思成去世后,我把他家里有关建筑方面的东西清理出来,放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资料室里。楼庆西老师查资料的时候,偶然在当年的一堆图纸中发现一个黄牛皮纸的口袋,里面装着这篇文章。他发现这一篇所研究的内容很像当年他请教林先生时,她在病榻上给他讲过的内容。后来,从笔迹上又经过了梁再冰和梁从诫的确认。

  《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有万余字,文中所标注的插图没能找到。这是一篇没有署名的未完稿,就到第46页,最后一句引号也只有半个:“以胡粉……

  这份资料太珍贵了,因为林徽因学术上兴趣最浓、造诣最深的就是建筑及传统工艺品上的图案装饰艺术。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装饰雕刻,以及北京景泰蓝创新设计等这些最重要的贡献都属于这个领域。林徽因建筑方面的文章尤其是她最擅长的图案方面的文章非常珍稀。论文学术含量极为丰富,包涵了有关中国佛教艺术、敦煌壁画总的内容与风格、中国与外国装饰的比较及其融合等。即将出版的《建筑师林徽因》一书刊登了原稿全文,此外,还同时收录了楼庆西教授的《关于发表〈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的附文》。

  林徽因平时也爱谈装饰话题,比如一个花纹她就可以从印度、希腊、中国某朝某代一路讲过来,听起来丰富极了。

  记者: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先生的夫人82岁高龄的费慰梅女士现在正在写英文版的《梁思成传》。您在《梁思成林徽因和我》的“自述里说将来要写一本真正的梁思成、林徽因传。您准备什么时候动笔?

  林洙:说是这么说。我毕竟年纪大了,怕是难以胜任了。写他们的传记我有这个感情,但有许多方面我都觉得不足,特别是有关建筑学专业的内容。现在,新华社的王军(《城记》一书的作者)在写《梁思成传》。费女士的传记比较局限于他们之间的个人交往。

  记者:《人间四月天》里周迅饰演林徽因,表演得比较离谱。写林徽因的书或文章,有没有您比较满意的?

  林洙:《人间四月天》这个电视剧实在是糟糕透了。林杉写的《林徽因传》戏说成份特别重,里面尽是些个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对话,一会儿在康桥一会儿又是在哪里,我奇怪她是怎么知道的。林杉是个笔名,她姓冯。张清平的《林徽因》很厚,我没看过,听说要好一些。

  写林徽因太难了。梁从诫就认为现在基本没有作者可以全面地写出林徽因。林徽因的内涵太丰富了。那天《人民日报》什么中心的人来了。有一个人说她特喜欢林徽因,要拍一部关于林徽因的电视剧。她走以后我就想了,这个人你看她穿着一身花花绿绿的连衣裙,胸前还挂满了金光闪闪的鳞片,唧唧喳喳的,我就担心她能拍好林徽因吗?

    当我结束采访和林老师告别时,天色正渐向晚。美丽的清华园,这个林徽因平生所挚爱的地方,这个留着他们三人欢笑和忧伤的地方,此时一片宁静。百年星辰,转瞬已逝,一代传奇林徽因,她就像一片历史蓝空上的霞彩,一首余音不绝的绝唱,在人间六月久久徜徉……
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柴
renée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3楼  发表于: 2006-06-20   
林徽因简介

生辰:1904年6月10日  
民族:汉

祭日:1955年4月1日

籍贯:福建闽候

职业: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

  林徽因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并回福州探亲。在福州期间,曾为乌石山第一中学演讲《建筑与文学》,为仓前山英华中学演讲《园林建筑艺术》,1929年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讲授《雕塑史》和专业英语。是年,张学良出奖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1930年因患肺病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疗养。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参校。

  从1931年到1946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参加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浙江、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1946年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课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说》等专题课。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1951年调查研究景泰蓝生产工艺并设计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景泰蓝新图案,还亲自参与测试。

  1950年兼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工程师,1953年当选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

  参与设计的工程有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云南大学学生宿舍、清华大学教师住宅。中南海怀仁堂装修工程等。

  她发表的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她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诗集》(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联合编辑出版了《林徽因》(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之一)。
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柴
renée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2楼  发表于: 2006-06-20   
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柴
renée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1楼  发表于: 2006-06-20   
一首《人间四月天》,将林徽因的婉约才情展现无疑,然而,少有人知道,林徽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刻装饰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更是今日蜚声世界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缔造者之一。近日,由《建筑创作》杂志社编撰发行的《石阶上的舞者———中国女建筑师的作品与思想记录》一书,首次将林徽因、张玉泉等一批隐藏在建筑背后的优秀女建筑师作了集中介绍。

  在历来被看做男性传统领域的建筑行业,林徽因绽放出女性的第一道光芒,书中记录了她的多位亲人、朋友对她的回忆与评价,梁思成说:“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作为丈夫,他诙谐地说:“中国有句古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带着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开明,梁家经常举行沙龙和茶聚,曾多次到梁家做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良镛回忆:“她爱发表己见,躺在病榻上的她可以从茶聚中得知社会上正发生的事,当然包括与她命运相连的建筑与文化艺术。她从未停止学术的思维。”
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柴
renée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0楼  发表于: 2006-06-20   
俺觉得这个链接上的文章和图片比较能反映林的情况:
http://cul.sina.com.cn/s/2004-06-09/61233.html

旷世才情 风华绝代
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柴
小平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9楼  发表于: 2006-06-19   
谢谢姐姐妹妹们的解释,安明白了。

8过,说老实话,作为一个女人我不喜欢这个女人。
但我想我要是个男人,我也不喜欢她。
http://blog.sina.com.cn/xiaopingart
That I exist is a perpetual surprise which is life.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8楼  发表于: 2006-06-19   
凑热闹 ZT, 不代表我的观点, 哈哈.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7楼  发表于: 2006-06-19   
zt: 不远的绝响 ─ 枯荷“林徽因:三个男子成就的美丽”读后感
benfangd


要不是读枯荷的文章,我还不知道,就在不足一百年前,在北京的总布胡同里的一间不起眼的民宅中,有一个

令当时的才子们向外的客厅。纵然是是狂风暴雨,道路昏暗,才子们还是不畏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趟着水过来了。

奇怪的是,这里没有供奉基督佛陀这样的神灵,也没有满汉全席般的佳肴,房间也没有豪华的装饰,只是墙上挂了

几张女主人淡装的相片。

    可是,热情洋溢的诗人来了,日后家喻户晓的诗句,在这里第一次被用声音朗读出来。

    思想深邃的哲学家也来了,高深莫测的哲学在这里变得异乎寻常的简单。

    唯美主义的建筑学大师也夹杂在其中,似乎要用这些人为材料,搭建一个自己引以为傲的杰作。

    这些已经名播四方,常在人群前高谈阔论的人,到了这里,忽然变得腼腆,象个小学生进了课堂,聚精会神地

听女老师讲课,就像是一只只嗷嗷待哺的小鸟。

    我们的女主人公出现了,美丽而不俗媚,大方而不轻浮,她有时候朗颂几句自己亲手写的诗句,有时候谈谈

京城的古老建筑,有时候只是漫不经心的聊聊自己儿子淘气故事。不管什么话题,来客们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

漏掉一个字。听得时候,脸上闪烁着光芒,当不得不起身告别时候,他们又是那么依依不舍。

    在网上读到这一幕,我按鼠标的手也禁不住轻了下来,仿佛他们就在我隔壁的房间里,生怕把他们惊动。

    这个女主人公就是林徽因,客厅里其他人的的名字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

    持世俗眼光的人,开始嘀咕,这些人,精神是不是不正常。

    一个已婚女子,不把所有心思放在相夫教子上,还要学法国贵夫人,搞什么沙龙。

    一个中国丈夫,不约束自己太太,竟然容忍她精神上的越轨,还与第三者称兄道弟。

    一个有头脑的哲学家,明知道自己爱的人不能嫁给他,还在苦苦等待,宁愿终身不娶。

    持这种世俗偏见的人,包含知名的正统女作家冰心,她还写了“太太的客厅”,对林徽因大加鞭挞。

    可是,就是这几个不为世人所理解,行为乖戾的一群人,才让人认识到,中国不只有二奶文化,中国人

的精神世界,也可以是那么丰富的,他们用自己鲜活生命演绎的一幕人生剧,给后人留下了一曲绝响。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6楼  发表于: 2006-06-19   
引用
引用第10楼Ling198406-19-2006 16:05发表的“”:
那一晚 圣乐悠然撩拨我的心弦 一支箭 不偏不倚射进我心间 原来我早已爱上走过的四月天
一个女子 诗境如此潋滟 花魁一般容颜   才情众人称羡   决计再难有相同的烈火情焰
她是我心上永远的人间四月天
图片:renjian.jpg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5楼  发表于: 2006-06-19   
ZT:林徽因:三个男子成就的美丽
枯荷

每次想到林徽因,就总不自觉地想起薛宝钗的冷香丸来。

  林徽因美,美得清冷,美的没有丝毫的瑕疵,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就如她自己的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尤其那一对酒窝和笑酽,能不为之倾倒的男性恐怕并不多。

  她完全配得上高贵一词,无论出身,还是自身后天的修养,都让她具备了一个优秀女性的特质。有无数热恋着她拜倒裙下的男人,有一个杰出的丈夫,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几乎掠尽了人间的美,用完美一词,恐怕很多人也不会有太多意见。

  可是,为何我却感觉不到她的幸福?这样的一个女人幸福吗?当梁思成在她死后娶了自己的女学生,并感叹的那句话 “原来真正的夫妻该是这样轻松和美地在一起的”,让我丝丝冰凉。

  让一个男人如此不轻松的走过那么多年头的女人,自己可曾有过轻松?梁思成在和林洙的谈话中也透露这一点:“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来源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阅读她的人生,我在繁华的背后读到的却是寂寞与凄凉,那些姹紫嫣红为她的寂寞搭成了最好的背景。这是一个行走在夹缝中的女子,从出生到生命的结束,她从来没有过畅快自由的人生,为着虚荣,为着面子,为着身份,为着笼罩在身上的各种夺目光圈,她艰难地维系着美丽,维系着尊贵,维系着那份薄名。在维系之间,磨灭着创作的天分,文学与建筑都成了半吊子的水准,几乎没有让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的佳作名篇。所有文字中被文学化的林徽因都因着她的婚姻,爱情和婚外情而被渲染了各种浪漫的色彩和猜测,真实在一点点消失,我们只看见了一个传奇,一个女子传奇的一生,而这份传奇中有多少是人们自己一厢情愿的理想呢?于是一个历史中被重重迷雾遮掩着的她愈发的模糊起来,谁也不想去探究真实背后的故事,因为我们需要神话,我们需要一个完美的女性来支撑这个越来越淡然无味,越来越猥琐低俗的社会风气。

  我们把她看成了清风,看成了幽兰,看成了我们理想中所有能想象得到的美丽女子,惟独,我们遗忘了她的真实,遗忘了她也是一个有性情有脾气的女子。她只是一道看起来很美的风景,也仅仅是风景。

  作为庶出的林徽因自出身就生存在一个世俗的尊卑泾渭分明的环境里,自卑心理时时作祟,所有的清高都是为了努力掩饰自小的卑贱身份,这是一个接受着新潮思想,西方文明,却被传统和旧礼所夹裹着无法动弹的女子。她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身份和地位的印证,需要不断的赞美来获得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平衡。我无法知道她走得有多累,从她留存不多的文字里,我读到了满满的忧伤与彷徨,寂寞与无助。这个外表坚强着的女子,她把所有的热情隐藏在不被人挖掘的内心里,她要别人阅读到她清冷的月光,拉开与他人的距离,她在诗歌中无比苍凉地道诉着内心的孤独:“我数桥上栏杆龙样头尾像坐一条寂寞船,自己拉纤”。

  一个幸福的女子怎能是如此寂寞的活着,她太太客厅中的喧哗与热闹是为了反衬这份无以言说的孤独吗。这让我想起了曾经自以为是的孤独,却原来在她身上才得到了验证:我在热闹非凡的人群中,体会的是越发的苍凉与孤独,孤独原本是无处不在的。林徽因是这样无助地寂寞着,人们欣赏着她的美丽,赞美着她的才华,却没有谁去分担她的孤独,孤独是如此自私的一个东西,它原是无法与人共享的。

  林徽因是贵族,无论身份还是学识,无论是美貌还是才情,她都是当之无愧的贵族,追逐贵族,向往贵族,真实的贵族对她都是青睐有加,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贵族的年代,那遥远年代里的贵族无疑就成了渴望中的梦,尽管每个人都知道其不真实,都知道这辈子也无法企及这样的贵族之梦,却不妨碍人们疯狂的热爱。这或许就是文学存在的原因,或许就是梦想存在的原因,或许就是我们对于真善美从来不曾衰竭的追求。

  她显赫的出身,注定了不平凡,她留学的经历在那时那代是少数的女子才能拥有的,即便对于很多的男性,这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她的美丽在女子并不能轻易抛头露面的年代,更是如吹来的一绉春风,拂动了万千男子的心,搅得人心蠢动,无不为一睹芳泽而尽心竭力,拼着心思接近她,接近文化的主流,因为她的客厅里只有名流雅士,那里是一种荣耀,一种没有冠名的身份的象征。有多少是被她的风采真心倾倒的,我不知道,但是,我却知道文人附庸风雅原本就是臭了街的,为了一些虚名而混迹一些场所也并不希奇,彼此之间互相吹嘘也是常事。所以在那个客厅里,只有林徽因一个女子的声音,人们把嘴都紧紧地闭着,是怕自己的学识才华不足以震慑这个才女露怯,还是这个才女的演讲真的足以让所有人收敛起高傲的本性俯首倾听,在历史空荡荡的回声里,那个女子抑扬顿挫的声音在激昂地回响,耳鼓几乎被震碎裂了,一个人的表演太凄清,太孤苦,没有回应的交流,让人不忍回望,于是,我还是站在了历史的门缝外,瞥一眼,赶紧收了目光。

  她是从徐志摩诗歌里走出的女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她就摆脱不掉成为诗人心里永恒的素材,寄托的梦想,一个被诗人无数次理想诗化的女子,一个脱离了现实只存在梦幻之中的女子,于是诗人得之不到而辗转反侧,心想之,梦望之,她的理性让她游刃有余地把握着距离的分寸,让自己永远理想的存活在诗人的梦里。这是理想之上的智慧,是一个女人对于理想和现实,是心性与生活的的一次选择。我无法说,哪种选择是正确的,因为无法假设。我只知道,她的清醒与冷静让我不寒而栗,这是一个心计城府太深的女子,没有博大宽阔的胸怀,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恋,是断然容纳不下她的,她需要一个海洋去包容,去娇纵。一个诗人,无法给予她这些,也给予不了这些,诗人除了真情与激情,什么都给予不了她。而这一切,与她从来就不缺少,因而也就没有那么珍贵,也就可以随时丢弃。

  所以,她可以在轻松说完要诗人离婚之后才有可能与之在一起的话后,忙不迭的与名门贵族的公子一结秦晋,哪里还管别人抛妻弃子背负的恶名,与别人的名誉相比,自己的未来与清誉是断然毁不得的。她需要显赫的联姻确认曾经卑微的身份和地位,而这一切,一个离异的男人是给不了的,是一个诗人给不了的,诗人尽管也有殷实的家底,但是与名震海内外的梁家相比,是根本不值一提的。这次的选择,是林徽因又一次智慧的选择,因为一个完美的男人成全了她所有的美名。不可想象,假如她遇见的不是梁思成,她是否还能如此被人怀念,被人美化,被人当作女性的典范来歌颂。幸的是,她终于嫁给了梁思成,一个拥有海洋胸怀的男人,一个可以让她自由鱼跃的男人。也不难想象她为何会在诗人死后千方百计地把诗人的日记据为己有,毁灭的我想不是两人相爱的证据,而是她如何要诗人离婚的证据。从诗人在陆小曼的态度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充满了爱与怜悯的,如果不是林执意要挟其离婚,是不会在妻子怀孕期间提出堕胎离婚的非分要求的。而林对于和诗人的相爱尽管用了“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来形容却还是可以看出其很留恋那段旧历史,因为诗人,她被赋予了诗性的美丽,成为了一些青年男子的女神,这是不能轻易就抹掉的,也是她不能回避的。那她如此费劲心机要来的日记隐藏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呢?除了她知道就是死去的诗人知道了。在她的一首诗《别丢掉》中,是这样写给徐志摩的: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 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欲舍还留,放弃了,还要告诉诗人那山谷中留有那回音(徽因的谐音),这样的一个小女人心态在这首诗歌中一览无遗。

  梁思成给了她完美的婚姻,但是,始终她缺少来自他的激情的迸发,一个落寂的诗性的女子,如果在这样平淡的婚姻中消磨一生,无论如何都是不甘心的。所以她用各种场合机会展现才华,出没在各种可以发挥她美丽才情的地方,博得阵阵赞叹的声音,引来串串仰慕的目光。她以给任何一个她认为有才华的男子写信,邀请参加她的太太客厅的聚会,因为这是无上的荣耀,没有哪个男子能推却这样美丽的邀请,于是纷纷趋之若骛,那里流光溢彩,那里高朋满座。她在这些自命清高与不凡的文人面前口若悬河,没有任何人可以插上半句嘴,因为他们只需带着耳朵听,而根本无须带着嘴巴来宣讲自己的主义和见解,在这个光彩夺目的女子面前,他们失去着在人前的光环,那些可以卖弄的才华在她的面前一文不值。这是一个可以把张扬变成典雅风范的女子,一个傲视男子,独立浪尖塔顶的女子,只是,很想问:你可曾疲惫?关于林的高谈阔论在李健吾的《林徽因》中有着精彩提及:当着她的谈锋,人人低头。叶公超在酒席上忽然沉默了,梁宗岱一进屋子就闭拢了嘴,因为他们发见这位多才多艺的夫人在座。杨金甫(《玉君》的作者)笑了,说:“公超,你怎么尽吃菜?”公超放下筷子,指了指口如悬河的徽因。一位客人笑道:“公超,假如徽因不在,就只听见你说话了。”公超提出抗议,“不对,还有宗岱”。这是一个对林崇拜至极的人写的,尽管是为了夸赞于她,但多少让我们能看出其爱出风头之劲那是男人也难以比肩的。

  林徽因的堂弟林宣说过一件趣事:林徽因写诗常常在晚上,还要点上一柱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飘中吟哦酿制佳作。“我姐对自己那一身打扮和形象得意至极,曾说‘我要是个男的,看一眼就会晕倒’,梁思成却逗道,‘我看了就没晕倒’,把我姐气得要命,嗔怪梁思成不会欣赏她,太理智了。”她把自恋演绎得精美绝伦,除了她的丈夫熟视无睹,又有哪个男子能逃离这致命的诱惑?一个女子如若对男子的反应敏感到如此的地步,想不累都困难,恐怕做一个有才情的美女原就该受累的吧。于是永远纯真的冰心会写《太太客厅》讥讽,这多少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那一坛山西陈醋回赠了林徽因对来自女性嫉妒心理的嘲讽。于是,围绕林徽因身边的除了男性,几乎找不到女性,那些女子都远远的躲避着她,是怕她的光彩掩映了自己的流光吗?我想未必,那个时代有不少到今天依然闪烁着华丽光芒的伟大女性,如张爱玲,如丁玲,如萧红,这些无不是独立成风景的历史人物,无一不是可以在文学中留下重彩的人物。只是,她们是与她不一样的风景,林是至性而非至情之人,这样的女子不会为情而困惑,也不会为情而舍弃一切,所以在文学的创作上,永远不能有建树,而游走在边缘,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稚嫩而模仿痕迹浓厚,几乎没有自己的特色,代表作品也是因为其他原因而被熟知。而张爱玲,丁玲,萧红不需要男性的无限吹捧与崇拜,她们独立地活在自己的生活里,不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赞美来填充内心的寂寞与空白,所以能用自己的文字说话,而不是生活情感说话,没有那些五光十色的情感弥漫,她们依旧绚烂。

  林是一个情感自私的女子,从她的爱情到她的婚姻,她顾念得更多的是自己,别人如何是鲜少进入她思虑的范畴内的。因此可以在和有妇之夫的狂热追求下,而要其离婚,不考虑另一个女子的幸福与家庭。她选择梁思成多少是出于爱情,谁也无从得知,因为她的诗歌里没有他,他只存在于他现实的生活,进入不了她浪漫多情的梦想。而那个得不到梦的诗人成了她诗歌里的主角,诗人临死的那年,有一首诗歌是这样的,是所有诗歌中最能体现她矛盾心理的《深夜里听到乐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选自《新月诗选》(1931年9月)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这一句是林徽因对于徐志摩自始至终的一种态度,因为理想的爱情总是脆弱的,所以她只希望有一天,这也仅仅是在梦中攀动那根希望的弦。诗人,不知道是否在这梦中的希望里死去,至少在他死前是为了听一场无足轻重的林的开课而坠机身亡的。我不想谴责她,因为没有谁希望诗人死去,我也不想为这样的死亡涂抹什么浪漫的色彩,因为一个诗人以这样的死亡已经宣告了浪漫的结束,只是,我想说,爱上一个不该爱的女人是所有男人痛苦的根源,太多的不幸因为这些而制造着一幕幕悲剧,诗人不过是悲剧之一,于是诗人成了文学的素材,这是诗人的又一个悲剧。

  婚姻内的她给了丈夫多少的幸福感觉,我不想探究,因为与旁人原本无关的。但是她却能对自己的一切在意到刻薄的地步却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一个温和仁厚的女子居然能为自己的肺结核而让其成为生活中的一大禁忌,不许旁人提及,不实行科学的分餐分食分眠,让梁思成终究被她传染上结核病。这份自私是与她自小的自卑心理分不开的,一个人如果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是不自信就是对生活充满绝望和恐惧。从她夺取徐诗人的日记就不难窥得其惶恐心态,生怕别人知晓了其曾与徐诗人那段陈旧的历史,知晓当年她是如何要诗人离婚的旧事,而这一切,她从来也不去想还有一个活着的诗人的遗孀更有资格享有诗人的遗产,而把诗人的日记毁灭,终也毁灭不了她曾爱着诗人的事实。维护形象的完美,而把别人的痛苦抛诸脑后,我也看出了一个女子的小性情是如此的让人不敢恭维。一贯骄傲的活在赞美中,是她不为他人着想的原由之一,因为一切都成了她的理所当然,她可以任性而为。

  也曾想她把诗人的残骸挂于卧室是一种自我的忏悔,毕竟在对诗人的情感上,她是有负的,是当不起诗人的深情的,但是她又是满足于诗人对自己的爱情的,于是她在一种复杂的心理驱动下,没有顾忌丈夫的感受,直到死都没有摘下那残骸,她被心灵与现实所左右摇摆着,却始终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

  如此一个心思缜密,心计无数的女子,能那样天真无邪地把自己爱上别人的痛苦毫无保留的告诉丈夫,不说她无法体谅别人内心的痛苦感受,就这份处心积虑就让人感叹万千。她对丈夫了如指掌,太了解梁思成的品行修养,知道无论如何都能取得丈夫的谅解,她面对两个优秀的男人真的无法选择吗?我以为不是,以她的聪颖才智,这样的选择对于他来说是轻而易举就解决掉的,更何况她一生遭遇了太多这样的情况,轻车熟路而已,她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她只需要来自男性的顶礼膜拜,满足她内心浪漫的愿望,和排解寂寞的心理。她把这份痛苦告诉丈夫,只为了更为坦荡地与自己动心的男子交往,因为如梁思成这样男子尽管不够浪漫,但是绝对是好丈夫的第一人选,而她的身边向来就不缺少裙下之臣,不缺少阿谀奉承的马屁之辈。惟独金岳霖是可以让她真心相待的,是可以倾诉的知己,是可以心灵交流的,是可以匹配她高贵身份的对象,而这一切又必须获得来自丈夫的宽容和理解,这以退为进的手腕比对付徐诗人要高明许多,实在诗人被她折磨得够惨。我也不想从道德的观念上对她的灵魂出轨进行批判,因为爱一个人本身是无罪的,更何况那么优秀的男人,爱就爱了吧。可怜的金岳霖我不想为他再打造情圣的光环,一个没有获得女性温存的男性本就不完整,是充满了缺憾的人生,不值得提倡,而是深深怜惜他为何遇见的是林徽因这样一个才貌身份绝伦的女性,这样的女性在那个时代本就凤毛麟角不可多得,金岳霖这样高傲的男子受到过西方文化熏陶的绅士又如何能把普通裙钗放在眼里呢?他之幸乎?不幸乎?惟其自知。但孤苦人生无论如何都不能用圆满来形容的,个中辛酸外人岂能道?

  她在《纪念志摩去世四年》中写到: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自身性格与性格矛盾,理智与情感两不相容,理想与现实当面冲突,侧面或反面激成悲哀。不晓得是不是她对自己的一种反思和感叹,至少她是遗憾的,在生活的选择中并不能完全遂了她的意。在《致沈从文》中更是讲到: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我所谓极端的、浪漫的或实际的都无关系,反正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 …… 如果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木的无情感’中叫我来拣一个,我毫无问题要拣上面的一个,不管是为我自己或是为别人。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能体验情感还得有智慧有思想来分别了解那情感——自己的或别人的!
 
  可惜,她是一个理想和现实永远相驳的女性,也或许她每次得到的都太轻松了,也就并不懂得情感艰辛,在情感中没有风浪的前行,总是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情感,所以她乐于周旋在形形色色的男性中间,成为他们话题的中心,成为他们注目的女子,这些丝毫掩藏不住她内心的焦虑和孤独,所以婚姻中亮红灯并不希奇。她的脾气不好,在大多的传记和亲朋的回忆中都有她脾气暴躁的描述,而且经常与丈夫吵架,好在梁思成是谦谦君子,能忍让,才不致演变成家庭战争。

  她对感情的漂移不定不仅仅表现在三个著名男性之间,据说她在留学期间因为苦闷同时给五个男子写信倾诉,当然后来大家为她开脱是开玩笑,但是用这样的事情玩笑也最少看出其情感上并不专一,也算不得检点。其后有消息说因此而获得不了婆婆欢心而彼此心生间隙,更有阻拦丈夫临终探母之举,实在让人侧目。这说法是否真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与梁家姑嫂之间关系不好,却是事实。一个能在男性中间八面玲珑的女子却不能在姑嫂间左右逢源,我以为不是一些人所讲的因为她的才学高,没有与她们交流的话题所致。想梁家的人差也并不能差到哪里去,怎就没有共同语言沟通呢?至少在亲情这一方面也还是可以彼此融合的吧?可惜,对于她这方面的记载大家都避而不谈,想来是为了尊重人们心目中完美女性角色,另一方面这也不是见得人可以炫耀的事情,彼此不谈,不过保留最后的颜面而已。

  她寂寞地生活,尽管有两个男人陪伴左右,但是却再没有写出好的文字,多少印证了她文学才情上的死亡随着诗人而去了。

  我没有刻意贬低林徽因的意思,而是觉得一个女性如此不真实地完美活着是对女性的一种残害,她这样的榜样原本就是学不来的,耀目的光彩下,真实为好,女子为着自己而真实的活着原比什么都重要。

  林徽因一个美丽着哀愁着的女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享受着世人崇拜的女子,我分不清她的寂寞中的快乐,和快乐中的寂寞,我只知道她没有文人所描述的那么完美,她是一个有着卓越才华却也普通性情着的女子,三个杰出而优秀的男子成全了她的美丽。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Troublemaker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4楼  发表于: 2006-06-19   
引用
引用第13楼一手臭牌06-19-2006 16:56发表的“”:
咋又妹妹了涅?



这是BAC的大案!

等待破解的那一天。
一手臭牌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3楼  发表于: 2006-06-19   
咋又妹妹了涅?
一手臭牌打遍天下
小幺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2楼  发表于: 2006-06-19   
引用
引用第10楼Ling198406-19-2006 16:05发表的“”:
那一晚 圣乐悠然撩拨我的心弦 一支箭 不偏不倚射进我心间 原来我早已爱上走过的四月天
一个女子 诗境如此潋滟 花魁一般容颜   才情众人称羡   决计再难有相同的烈火情焰
她是我心上永远的人间四月天


灵妹妹好诗!
小幺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1楼  发表于: 2006-06-19   
好美的诗......

平姐姐,灵妹妹,双击图片就能看到大的了,在这页面时只是显示时resize了,图片本身的size并没有变。
Ling1984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0楼  发表于: 2006-06-19   
那一晚 圣乐悠然撩拨我的心弦 一支箭 不偏不倚射进我心间 原来我早已爱上走过的四月天
一个女子 诗境如此潋滟 花魁一般容颜   才情众人称羡   决计再难有相同的烈火情焰
她是我心上永远的人间四月天
renée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9楼  发表于: 2006-06-19   
沙沙,俺也是很喜欢她,有才情,又有专业知识。
这样的美女,才女,知识女性现在很少见了
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柴
海边一沙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8楼  发表于: 2006-06-18   
renee, 第一次接触她的文字,最喜欢的就是这首诗了。这么多年了,依然没有改变。
renée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7楼  发表于: 2006-06-18   
林徽因,美丽的名字,与人。美貌出众,才华横溢,多才多艺,一个得天独厚的女人,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林徽因的学术论文,不仅有严谨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且能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的精湛技艺;其小说篇篇矶珠,更以精湛的艺术魅力留给后人美的惊叹,她的小说《九十九度中》,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的佳作;她的英文好的很,尤其长于口译,她参与泰戈尔访华活动的接待,印度诗哲泰戈尔游北京,演讲时除了徐志摩担任翻译外,就是林徽因了。她用英语主演了泰戈尔剧本《齐特拉》,担任过曹禺编导莫里哀的《悭吝人》全部布景绘制和舞台设计;她也是诗人,是建筑史学家,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与冰心、庐隐同为著名的福州籍女作家。

作为文化的一种结果,林徽因中西文化之合壁,含咀英华,瑰丽巍峨,亦世所罕匹。以林徽因之玲珑剔透,率性天真,其曼妙之中的芳华,百丈之外的一身诗意,博得千寻瀑的赞誉,绝非金岳霖一人的过誉之词。文化结果之林,因其出身、阅历、学养、时代造就之故,风度天然,恐怕也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否定的。

侄儿林宣讲起林徽因,曾讲到她“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映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的还是她;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

赞林徽因“空前绝后”也绝不为过。空前者,若林之中西并进者,此前绝无;绝后者,像她那般天赋异禀,聪丽敏锐,而身有所托,情有所寄者,亦是并世无双。若谢女士之嘲讽,凌叔华之刻薄,固有实情二一,但恐怕其中也有醋意醺醺之隐情罢?

徐志摩搭机去北京,是为了听她的演讲,不幸机坠身亡。悲伤的林徽因写了《悼志摩》一文,长歌当哭、椎心泣血、不胜哀痛;她没有顾虑已为人妻,把徐志摩所乘飞机的碎片挂在床头,用以纪念;周年纪念写了《别丢掉》,饱含深情,意味深长……

在自己最后的弥留之际,林徽因要求并见到了张幼仪,生命中第一次的见面也是诀别。两个女人什么话也没有说,却从对方的眼里明白了对同一个人深沉的爱。

而难能可贵的是当徐志摩遇难后,是梁思成亲自到现场取回一块飞机的残片,交到妻子的手中。这样的信任把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后来,林徽因说要婚外恋,梁思成说你是自由的。而金岳霖说,思成是真爱你的,我退出。

于是金岳霖为了她,一辈子没有结婚,并逐林而居。林徽因过世之后,有一次金岳霖突然请客,人都做满了,还不知道请客的原因,然后他淡淡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长河缓缓。

P.S.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的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地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因!”(《别丢掉》)

“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http://www.pinggu.org/bbs/boke.asp?Userid_80077.showtopic.1320.html
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柴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