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教授观点新锐遭炮轰,章子怡要PK孔夫子?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6-05-10   

教授观点新锐遭炮轰,章子怡要PK孔夫子?

原题:孔子不如章子怡!?

记者:胡晓 马丹 杨帆
来源:华西都市报 > 文娱(12版) 2006-5-10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化评论家张颐武的“新锐观点”气坏国人

  张颐武观点:

  1、“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2、“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摘自《新周刊》

  编采手记

  “太受伤了!请你们一定要为真正的中国文化说句公道话!”昨日下午,读者张先生打进本报热线表示强烈不满,称中午看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主持人窦文涛无意间引用某媒体的观点,“一个孔子抵不上一个章子怡”,让这位大学生气愤难抑。我们的编辑记者立即输入关键词“孔子·章子怡”,很快找到文章出处。在《新周刊》上一期关于“贩卖中国文化”的专题中,北大教授、著名文化评论家张颐武在接受采访时抛出的新锐观点。于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关注,本报推出这个选题,也想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读者如有任何观点和看法,都可于今日致电本报(028)86969180或 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一吐为快。

  教授:

  一个章子怡比万本孔子有效?

  在《新周刊》专题“如何‘贩卖’中国文化”中,张颐武在接受采访时称———

  “现在都说20世纪全球文化输出中心是美国,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20世纪是一个美国梦的时代……中国现在的经济成长也很好,这个高速成长也可以打造出一个中国梦,要创造出一套对中国梦的文化想象,章子怡就是。这个小姑娘小时候看电影肯定也觉得那些好莱坞明星都不可企及,但现在,所有的大明星都在电影节上跟她平起平坐,这些大明星们都对她说:‘你是未来之星。’这就是中国梦。世俗文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低端、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

  “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所以,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孔子不是很伟大么,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么,章子怡也是中国人的代表啊,新闻周刊、时代周刊都拿她当封面来报道中国呢。既然如此我们也要尊重她,崇拜她,好歹中国人就这么一张脸让人家记住了。”……

  网友:

  “真是要拍案而起!”

  随后,记者在网上看到像这位姓张的大学生一样受伤的人还不少。

  不少网友发帖表达自己的愤怒,甚至有“论坛”专门辟专区发泄网友的不满———

  “我真是要拍案而起了,什么和什么嘛????这也太夸张了,大家开始骂吧!”

  “我觉得简直是有点死不要脸了!”

  “章子怡唯一获得金球奖提名的片子《艺伎回忆录》,演的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艺伎,她何以能代表中国文化?!”

  “四大文明古国,说只有中华文明没有断层,其实只是历史没有断,文化已经断层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我们传承的一直是西方文明,无论什么都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我们正在丧失自己的民族个性,我们已经快不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了。”

  ……

  网上对这种观点声讨的帖子虽然采用了一些过激的语言,但持否定态度的占99%。当记者在做这个选题时,又有一位姓陈的观众打进电话,恰好谈的也是此事,他气愤地说:“这种观点确实太可笑了。现在我每晚都看青歌赛,对歌手的文化素质考试中还经常出现《论语》的知识,这说明无论你歌唱得再好,如果没有文化底蕴根本不行。如果章子怡能和孔子相提并论,为啥不出有关章子怡的题?”

  圈内人:

  她仅是一个电影演员而已

  张颐武教授的观点让网友反弹非常大,圈内人对此又如何看待?

  “教授没准想炒作自己。”一位不愿意披露姓名的知名导演谈及这一话题时称,“章子怡目前的确是中国最有国际知名度的演员,她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但无论如何,章子怡仅仅是一个电影演员而已,而孔子则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圣人,将两者相提并论的做法本身就荒唐可笑。”

  随后,一位影评人称:“从最早穿红肚兜亮相国际舞台到最近穿阿玛尼礼服、满口英语出席奥斯卡,章子怡日益被国外观众接受,但是她这一形象本身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元素却越来越少。章子怡在《卧虎藏龙》中扮演的玉娇龙代表的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审美取向,这一形象在中国国内很难引起共鸣。她不像‘大长今’,真正展示的是韩国国粹的东西,包括宫廷文化、美食、医疗,而章子怡演绎的都是虚构的传奇人物,因此,认为章子怡比孔子更能传播中国文化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

  对于章子怡的演技,《茉莉花开》原作者、著名作家苏童则非常坦率:“三年前,章子怡能演到这个水平,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我觉得,就目前而言,章子怡还不是演技派演员,她的演技还需要磨练。”

  孔学家:

  不具可比性!


  对这个观点,孔学家怎么看呢?

  曾在德阳文庙从事孔子研究工作、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章泽说:“孔子是圣人,章子怡是名人,两人根本不能做比较,他们不在同一水平位置,完全没有可比性。孔子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后被后人世代供奉的圣人,他的思想、他的儒学等等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直到现在这些仍被我们所用,他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这贡献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是能够被沉淀的,被后人所铭记的。那么作为名人的章子怡呢?从某方面讲,她也在推广中国文化,因为她的电影,她的名气,她为外人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认识中国并得到人们的认可。但这个推广,只是某一方面的,不能与圣人相比。”

  孔子后人:

  她到底有多少文化?


  巧的是,昨晚孔子的“令字辈”后裔、现从事传媒行业的孔令琦来到了成都。在谈到这个话题时,孔令琦表示了极大的不赞同。“章子怡代表的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她只是一个中国符号。”说到尖锐处,他反问记者:“请问章子怡到底有多少文化?她竟然代表中国文化?”

  孔令琦告诉记者,章子怡确实在西方很受欢迎,“外国人喜欢她,是觉得她越来越符合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女性形象,但这种形象中包含有太多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和曲解,实际上章子怡呈现给大家的并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内涵”。作为孔子的后裔,孔令琦称,将章子怡和孔子相提并论进行比较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作为北大教授,出现这样的观点真的让人十分遗憾”。

  章子怡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到底是“推广”还是“代表”?截至记者发稿时,网上的讨论还在继续,本报将继续关注这一话题。
 
  人物链接



  孔子(公元前55l-公元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被尊为“圣人”。他做过大夫,而一生主要是从事私人讲学。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孔子作为中国思想文化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有华人的地方就“孔子”烙印,儒家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传为孔子所编,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孔子思想不但影响华人,对西方也有很大影响,西方学术界甚至有“孔子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观点。



   章子怡2000年被张艺谋发现并出演《我的父亲母亲》一炮而红,成为新一代谋女郎。因外形颇似巩俐,加之张艺谋的提携,她相继主演了《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一系列大制作影片,逐渐跃升至国际巨星,片酬以数百万美元计。现长年在好莱坞发展,成为在美国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东方面孔”之一。

  新闻链接

  章子怡扬名国际历程

  1999年担任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女主角,与周润发、杨紫琼搭档2000年与张艺谋一同携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参加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2000年度日本旬报最佳外国女演员奖
  2001年2月28日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新人奖
  2000年12月国际年青演员协会最佳女演员
  2001年3月24日第十六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女配角
  2001年12月美国亚裔杂志当选美国最享盛名的亚裔
  2002年5月2日美国旧金山政府确定此日为章子怡日
  2004年出演好莱坞影片《艺伎回忆录》
  2006年接连担任美国金球奖和奥斯卡颁奖嘉宾
  2006年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委
[ 此贴被卡拉在05-10-2006 21:05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6-05-10   
[新闻回放]各界人士谈如何“贩卖”中国文化
来源:新周刊

贩卖中国文化需要宏大的战略、睿智的创意、精致的包装、通达的渠道与完善的服务。

  李敖:大陆在社会文化方面很混乱

  (李敖,台湾著名作家,文化人,最富有的写书机器,最敏捷的文化敛财手)

  大陆作家鲜有作品在海外进入主流市场,写书赚不了多少钱,靠版税养活自己不是高明的选择。文化人不应该排斥办实业,如果有营业执照,我当年会去做餐饮。不单是我,所有文人都应该拒绝穷困潦倒的生活。大陆的文学也太多哭哭啼啼的作品,在西方很难找到人买单。

  赚钱很重要,写书可以赚,我收藏古董也赚了不少,打官司都可以赚。但我还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分子,赚钱与否不是区别对待的标准。大家都应该富有。数钱的时候,我比任何人都要实在。

  1999年11月1日,我的“李敖电子报”正式发刊,其实这件事情的门槛很低,有条件办电子报的不止我一个,但台湾的很多文化人都和现在脱节了,他们对网络很疏离。反而让我这个不会用计算机,更不会上网的人成为台湾第一个创办电子媒体的知识分子。我老早就觉悟到钱的重要性,口袋里有几个钱,腰杆就能挺直,总会有饭吃。发展经济不是坏事,人文的东西不能忘掉,那是理想的层面,但是那个层面不能当饭吃。但很多问题都在于教条太多,太理想化。

  从《无极》就可以看出,大陆在社会文化方面很混乱,根本缺乏有公信力,可以平等对话的平台。这是一个很不良的信号,拿到外面去,也会被人笑话。文化产品,除了前期的宣传,自然还应该有售后服务,但这一点大陆非常缺乏。从文化到经济,过程会很痛苦。其中会有反复,某些东西会被埋没,有些会突然出头,真正的社会就是这样子。在一些情况下,文化人,应该是所有人都需要贪婪,我们能够活泼、有财富,需要的就是贪婪的欲望,而不是文化和圣人的教条。 (采访/胡尧熙)

  张颐武: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化评论家)

  出现“文化赤字”是没有办法的事,肯定是介绍进来的多,介绍出去的少,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并不是主流,并不能够决定世界文化的走向,普遍性文化并不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关于文化输出的问题我们原来没有去考虑过,现在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焦虑,是因为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高速成长。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一个变化,就是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经济地位都在提高,这就造成了让别人去认知我们文化的需求。

  现在都说20世纪全球文化输出中心是美国,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20世纪是一个美国梦的时代。美国梦告诉大家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家,可以让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没有重负地去开拓新机会,它的经济高速成长与它的梦想是吻合的。中国现在的经济成长也很好,这个高速成长也可以打造出一个中国梦,要创造出一套对中国梦的文化想象,章子怡就是。这个小姑娘小时候看电影肯定也觉得那些好莱坞明星都不可企及,但现在,所有的大明星都在电影节上跟她平起平坐,这些大明星们都对她说:“你是未来之星。”这就是中国梦。世俗文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低端、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中国文化自己内部的力量是非常强的,只是通过不同的形态展现,比如说李宇春、周笔畅创造出来的文化魅力非常吸引人,赵本山也是,把二人转转化成为全国性的文化资源,二人转原来在东北是一种男女调情,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遣艺术,但现在全国的娱乐场所,从北到南都有表演。通过二人转就可以看出其实全球化有另一种功用,就是让一些本土的、地方性的东西也有一个传播的机会。

  哈罗德•布卢姆写了一个《西方正典》,就是担心美国自己的文化要完了,因为大家都对西方的主流经典不感兴趣了,这跟咱们现在的着急是一样的。所以,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采访/胡斐)


  薛涌:没有空前的“西化”运动,传统不可能真正复兴

  (薛涌,旅美学者,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波士顿Suffolk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

  文化价值方面我持不同看法,所谓入超,就是我们引进的比输出的多,但事实不是这样,比如美国,有正儿八经的中国学研究,中国学研究的期刊也很多,研究成果比中国水平高多了,有一个教授曾经说过,美国发表的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比中国本身出版的可能都多。在中国却没有人写过一个像样的美国史出来,也没有人有能力就美国各种问题都能发表研究,那我们是出超还是入超?

  话说回来,如果说我们接受了西方的东西,而西方没有接受我们的,那是我们占便宜了,有什么好着急的呢?但现在的问题是咱们没有占便宜,咱们亏了,人家从中国学了很多东西,而且人家研究中国研究得很好,我们却对西方一窍不通。那些不想接受好莱坞电影、迪士尼乐园或者麦当劳的人肯定会觉得这是一种文化入侵,想接受的人都是主动接受,因为这都是要自己买单的。所以说对于那些主张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很有挫折感,因为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和他们认为年轻人应该喜欢的东西不同,其实是他们自己快被时代给淘汰了。我希望那些年龄大的人脑子能开放一点。就像我说的,中国就应该“西化”,没有一个空前的“西化”运动,传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复兴。现在就是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西方文化有一种魅力,对所有人都有吸引力,装着没有,嘴硬,自欺欺人是没有用的,西方有的一套东西咱们没有,那你还是得服他。这种魅力抵抗也没用,还不如老实点学。

  说到语言霸权,有这么一个问题:用中文能看什么?用英文能看什么?现在国内谁跟我辩论都行,我不相信有人辩得过我,我现在每天可以写三篇稿,而且保质保量,我可以一直不停地写,就因为我读的是英文,而很多同行读的是中文。他们要跟我争肯定争不过我。

  拿印度来举例,我觉得他们早晚要超过中国,虽然他们现在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但是人家对英文没有一种抵触心态,是真学,学了以后就能帮美国人接电话,赚美国人的钱了。中国的全球化和印度的全球化非常不一样,比如说缝鞋,中国的工人把鞋缝完交给工头,工头就直接打包交给外商,好像是全球化,但劳工和外面的接触一点都没有,没有人的接触,只是跟鞋打交道。但印度的全球化是人的全球化,通过语言就开始有一种文化的交流,所以他们的文化就比较开放,比我们有希望。 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帮助中国人了解世界,不要去考虑怎么帮外国人了解中国。我对建孔子学院的做法非常生气,要建100所孔子学院要花多少钱啊?中国农村还有很多孩子上课没有桌椅,没有窗户,很多教师工资都发不出,你让人家喜欢中文,把经济搞好点,人家自然就会喜欢中文。中国文化是在这些农村的孩子身上,还是在那些大鼻子洋人身上呢?谁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啊?

  创造中国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重要,生活方式有时候比经济发展可能还重要,为什么现在中国都喜欢模仿美国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霸权。比如汽车,你要跟在美国人后面开车那肯定超不过人家,人家在这上面先行一步了,所以中国要绕开这个,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的国家,那为什么不在自行车上做一些文章呢?老克隆人家的生活方式,自己的产业怎么起得来?

  文化要复兴,不要跑到外面张扬,还是要自己好好干,给老百姓的生活提供方便。不能把老百姓管得太死,连骑自行这样的事都要管,老百姓的创造力怎么能出得出来呢?所以,管得太严,这个文化就真的会死了。

  (采访/胡斐)

  张伟平:中国电影酒好也怕巷子深

  (张伟平,新画面电影公司总裁,张艺谋电影幕后推手)

  我们的电影能够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第一就是张艺谋的品牌,张艺谋现在是中国国内唯一一个有国际市场号召力的导演;第二就是超强的明星阵容,从《英雄》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用的都是大牌明星;第三就是一个外国人能够深深感受到同时也会喜欢的剧本,基于这三个条件,我们有信心影片能征服全世界观众。

  我们不是去迎合国外观众的口味。我们中国导演,投资3.6亿人民币就已经是天价了,好莱坞大片都是2亿美金的投资,资金上我们已经占了劣势了,靠的就只能是好莱坞没有的中国民族文化,靠的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英雄》之前我投资了张艺谋5部片子,坦白地说那些文艺片没赚到钱,我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危机,而且日益加重,被好莱坞大片侵袭、渗透,中国的电影人除了悲观,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大家坐一起说到好莱坞电影的时候就是叹气、摇头,没有什么好办法。所以到《英雄》的时候我们采取了一些非常极致的手段,其实是为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要全世界的目光都来关注一部中国电影,《英雄》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把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没有走进电影院的观众,重新请回了影院,给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树立了信心,看到了我们中国也可以拍这种大片,可以在本土就击败好莱坞。

  我们的做法绝对没有抄袭好莱坞,好莱坞的做法在中国也是行不通的。我举一个例子,好莱坞在宣传《指环王》的时候,在纽约中央公园搞了个10万人的首映式,这种方式在中国是不行的,别说搞10万人,搞1万人我们都控制不住局面,首先控制不住盗版。在宣传《哈利•波特》的时候他们又封了一条街,进行狂欢酒会,但是在中国,没有人去参加这种酒会,即便去了,也要先看看桌子上都有什么菜,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坦率地说,中国电影一百年了,在《英雄》之前,我们要在国外看到中国电影,那么你只有一个地方可去,就是中国城里的录像厅,因为所有的影院放的都是好莱坞商业大片,文艺片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为什么我们现在的院线抵制国产文艺片?就是因为不赚钱,商家是要赚钱的。最突出的例子就像台湾,台湾现在已经没有电影了。所以我们真的要警醒了,要拍有票房有市场的电影。别堕落到现在像台湾连电影都没有了。

  张艺谋也说,现在不是萝卜种得好就能卖得出去的,如果吆喝得不好,这萝卜就有可能烂在家里头。现在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酒好也怕巷子深了,酒再好巷子深也没人去,怎么把观众请回电影院?怎么把巷子弄得热热闹闹的?这个是至关重要的。 (采访/胡斐)

  陈伟明:有关方面远没有从市场角度来思考问题

  (陈伟明,中博传媒董事长)

  中国电影现在的局面,总的来说完全不成熟、不健康,每年只有几个导演、一两部片子在吆喝,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其结果就是大部分中国电影进不了西方主流院线,只能走艺术院线和DVD市场。政府在如何看待文化产品以及政策的倾斜、配套等方面也远远做得不够。都知道电影的影响力有多么大,但怎么发展这个产业,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做得不够。

  拿韩国来说,他们是站在很高的战略角度来看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传达文化价值、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他们也有好的机制去扶持电影产业,只要有好的idea,就会有资金来支持,还有好的市场来检验这个idea是否成功。比如韩国电影的配额制度,首先电影引进制度是开放的,但在引进一部外国片的同时,必须制作一部国产片,政府会提供一部分资金,也通过免税的办法鼓励企业投资电影,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电影生态。

  中国电影产业要发展,我的看法是:首先在人才储备上,需要一批优秀的,有国际视野、懂国际市场运作的制作人、导演、编剧甚至厂工;其次,在体制方面,需要真正把电影产业的门打开,做到题材多样化、发行公开化、审查标准化。否则,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该怎么定级,创作方向不明确的话,创作人也就无所适从。中国不缺好的导演、编剧,中国人多聪明啊;缺的是好的产业环境。如果在投资、发行、院线等方面发展好,中国电影没有理由做不起来。

  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跟世界日益融为一体,而且正在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因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对所谓“中国符号”的展示已经成为历史,他们现在好奇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方式。这一点,应该是创作者努力去体现的方向。在这方面,贾樟柯、王小帅等那拨导演做得不错,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国家能给他们好的包装,他们会起来的。

  如果政府能够把电影作为一门产业来看,那么中国电影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但如果还停留在把电影当作一种意识形态,要对它进行控制的话,那还会有问题。我感觉现在有关方面还是停留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思考,在资金的流向、如何扶持创意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比如每年电影基金几十个亿,都去哪里了?不知道;又有几部片子能出来?没有。人们一边骂《无极》一边掏钱去影院看,就是因为电影太少。 (采访/谭山山)

  王广义:文化逆差是大国文化之耻辱

  (王广义,著名艺术家,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艺术家之一)

  应该说,中国美术界还没有向世界输出什么值得标榜的东西,比如艺术品、艺术家、流派、观念等等。我们现在已有做得很好的,就是中国艺术家在国外做的艺术品展览,但是它的观念的源头在西方。这是个矛盾。有社会主义烙印的,有社会主义方法论的艺术品和艺术家应该说刚刚才开始进行对话,还没有对西方构成影响。

  美术界的这种逆差,从主观上是要扭转的,扭转的前提就是我们要建立新文化的概念,建立新文化的起点。如果我们不扭转,我们永远是西方话语权的模本,或翻版。无论做得多好,都是二手的东西,从长远角度考虑,这是非常可怕的。确立我们的新文化,和我们的文化背景,很难,尤其是做当代艺术的。国画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个话语权和西方是没有关系的,西方也不懂,它也不参与。但当代艺术是要参与的,这个话语权非常重要。

  在所有艺术形式中,当代艺术是中国美术界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依我看要比电影影响力大得多,今天世界上所有参展美术馆的馆长对中国艺术家都是很刮目相看的,他们看中国当代艺术的角度和评论方式有点变了。这里有它的学术原因,还有就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的国际影响力。如果一个国家整体的影响力增强了,人们看你的艺术的角度也变了,如果本土的影响力不大的话,人家就始终把你边缘化。

  中国美术家还是有潜力向国外输出一些观念的,这个还是取决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国外的艺术界对中国画家和作品,最初是猎奇,但现在变成一种文化的认知。我们今天还在讨论文化输出输入,顺差逆差的问题,说明这个问题现在还存在。我们也已经开始考虑大国形象,关心国家尊严的问题,已经不是说我展览不展览的问题,而是说谁影响谁。大国梦想,所有人心里还是有的,现在在所有领域中国都要确立大国形象,大国是绝对不允许文化交流有逆差的,这个逆差是耻辱。 (采访/陈艳涛)

  王晓京:在国外的生长环境比在国内好太多

  (王晓京,著名音乐制作人、经纪人,一手打造民乐团体“女子十二乐坊”)

  十二乐坊的走红除了音乐本身之外,大环境也很重要。其实经济发展得快,文化也会受到关注,这是成正比的。十二乐坊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都赶上了,早一年晚一年都未必有这个效果。其实日本的音乐文化也是逆差,宇多田光在日本卖600万张唱片,到美国还卖不过十二乐坊。只是现在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得不好,很多东西不能很好地制作。包装、宣传都需要钱。在国内,一张唱片只卖十几块,盗版到处都是,根本赚不到钱,拿什么去包装好东西?而在美国唱片卖100万张是很平常的。

  我们做的东西融入了西方音乐元素,二胡能拉爵士,而且都是老外们很喜欢的曲子,他们觉得好。再加上乐坊的漂亮女孩儿又会表演,老外就更喜欢了。日本人很佩服我们,他们就做不了这样的音乐,乐坊在日本家喻户晓,他们是真的喜欢。我们走到哪里都有日本的乐迷,比如说去美国夏威夷、加拿大多伦多,好多铁杆乐迷跟着。去年在多伦多演出效果特别好,一场的观众大概是550人,两场就是1100人,还有一千多人没有票。在夏威夷连站票都卖完了。

  十二乐坊这个奇迹在日本市场是从来没有过的,连喜多郎、坂本隆一都只能卖20万张,乐坊是200万张。日本人都惊呆了,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基本是前无古人。除了十二乐坊,国外根本不认可中国音乐。内地音乐人不像港台音乐人很多从小就到国外去学习。现在中国搞编曲的音乐人,没有时间出去;而且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港台音乐人就很职业,内地人就都是玩设备。做什么样的音乐才能受欢迎,不是坐在屋里想出来的。

  我们做的音乐不是传统的,是时尚的。乐坊演奏的是一种全新的音乐,将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我们没有颠覆民乐,也不是新民乐。乐坊的音乐中原创的东西很多,改编的东西也很多,但是大家一听都知道,这是十二乐坊的音乐。在表演上,她们经过长期演出,去国外见世面,气质上有了提升;而音乐方面,主要是选曲、改编中西方结合,不是说什么音乐都能改编,关键是能不能创作出跟西方音乐能融在一起的音乐,我们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是最大的。制作人首先要了解民族乐器,也要了解西方乐器,而且有十分丰富的知识,和声、配器、节奏都得非常了解,并不是简单的大合奏的概念。乐坊的音乐就是呼应特别好,制作人不光要把音乐做好,还要想到表演的时候,女孩子在舞台上都得有事儿干,不能说该笛子声部了,其他人都站在那儿。这就是画面感和视觉效果,在创作音乐的时候就得考虑好。

  女子十二乐坊在国外的生长环境比在国内好得太多了。而且回报也特别好,付出的劳动是一样的,拿到日本就创造了奇迹,每张唱片的收入跟在中国完全是两回事,中国就一点钱都赚不到。我们盯准的主要是海外市场。

  (采访/孙琳琳)

  甄文达:很多人总是很急功近利

  (甄文达,Yan Can Cook节目主持人,第一个成功打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中国电视人)

  我喜欢说“推广中国”,而不喜欢说“贩卖中国”,因为“贩卖”的说法显得太过于商业化。一种产品,尤其是文化产品,应该去推广,而不是贩卖。你首先要让人家接受、认同你的文化,不然就算是免费,人家也不要。现在国内很多人在把东西往外推时总是很急功近利,要知道急功近利的东西是不会长久的,要把眼光放长远些去做事情。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很多元,而饮食文化最容易激起人们的共鸣,因为全世界的人对美食都有共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有机会通过做烹饪节目将中国最优良的传统对外推广及发扬光大,而且节目一做就做了26年,可能是美国最长寿的美食节目。我们抱着把中华美食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共享的态度,外国人对中华美食的认识起初不是只限于杂碎、咕噜肉吗,那我就从他们熟悉的炒饭、咕噜肉说起,慢慢由浅入深。现在外国人对中国菜的认识应该说仍然很表面,但他们进步很快,会点北京烤鸭、清蒸鱼、豆腐、牛腩,会叫点心,还会吃素菜,这种转变也不过是二十来年的事。很多外国人用筷子甚至比中国人都好。在这方面,我想我和我的节目是有一点贡献的。

  现在是将中国饮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的最好的时候。至于应该怎么去做,中国有很多传统,拉面是传统,吃蛇虫鼠蚁,尤其是濒临绝种的野味也是传统,那这个显然是不能介绍给人的。那么多的传统,不是领导说就要那个,结果人人都指鹿为马,唯领导指令是从;而应该研究、了解世界潮流,以此作为依据。拓宽眼界、善于兼收并蓄是必需的,Fusion(混合)也正是目前世界饮食的潮流。

  那么多种不同的文化,只有两种文化是有世界共通性的,一个是美食,一个是音乐。人家未必知道你放了什么东西在里面,但好吃的东西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我觉得通过美食和音乐去推广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快速的。 (采访/谭山山)

  李振盛:中国摄影的价格太寒碜

  (李振盛,著名摄影师,现旅居纽约,他的《红色新闻兵》画册被《美国摄影》杂志评为2003年度世界最佳摄影画册之一)

  “是否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说法由来已久,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口号。在有利于推动历史进程的前提下,民族的往往是世界的,并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民族文化中的糟粕不能成为世界文化。

  就摄影的民族化而言,假如一位摄影师把中国56个民族都拍全了,是不是就注定可以走向世界呢?我们既不应当将民族的与世界的对立起来,也不要将其简单地等同起来。民族文化必需与外来的先进文化相结合,其表现手法和样式也应为普世所认同所接受,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并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这几年,国内摄影媒体时常报道说,中国摄影师在某国际比赛中获奖,或在国外举办个人展览的消息,这自然是好事情。但是,某一次获奖,在某国举办三两天的个展,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是走向世界了呢,我想对于“走向世界”这个概念应当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也应当有公正和客观的评价。任何艺术品真正走向世界的标志,应当是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并得到国际主流媒体的肯定与评价。

  至于中国的摄影机制,有很多方面是可以讨论的。中国这几年终于出现了策展人机制,这是很可喜的事情。当然这里也有一个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策展其实也是一个艰巨的艺术再创作过程。策展人并非是一项轻松的工作,策展人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要有广博的学养,在深刻理解影像文化的基础上,对被策展的摄影师的作品驾驭起来挥洒自如。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是国际上公认的策展大家,他作为我的环球影展策展人,花了三年多时间策划我的影展和编辑《红色新闻兵》画册,他的策展理念是“让人感动”,他选择了巴黎首展,他说:“任何艺术展览,凡是能感动巴黎,就能感动世界”。

  我认为中国的摄影经纪人至今还没有形成气候。经纪人需要有市场化的专业智慧和运营手段,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有些摄影作品不一定属于上乘,但是通过经纪人的运营便可以推向图片市场。摄影作品不能只满足于在小圈子自娱自乐,要到大市场中去接受检验。至于中国的照片收收藏机制根本没有形成,眼下的照片销售价格低得可怜。某些有钱人并不懂得照片的潜在价值,他们舍不得花钱买照片。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6-05-10   
[跟踪]国人愤怒!要求“教授”道歉
记者:杨帆 胡晓 实习生:藏小满
来源:华西都市报 > 文娱(12版)

  昨日本报关于《孔子不如章子怡!?》的报道引起极大反响,著名学者魏明伦致电本报表示有话要说。本报为此开通的热线电话86969180一直响个不停,读者对“孔子不如章子怡”的观点提出严肃质疑,难以掩饰自己的愤怒,有的称无耻,有的称荒唐,有的称荒谬!

  魏明伦:

  孔子诞辰日=美国教师节


  著名学者魏明伦昨日紧急约见本报记者阐明自己的观点。魏明伦告诉记者,他和北大教授张颐武时有接触,“张教授将电影明星和大思想家相比较,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他却触及了现在存在的一种现象———在现在这个高科技、低人文的时代,青少年心中确实是孔子不如章子怡有影响。但张教授的问题在于,他对于这种现象不是感到可悲、以之为耻,而是用赞同的眼光去传播这种畸形现象,出现了万事师表还不及一个尤物的可笑观点”。

  魏明伦更表示,通过他对国外实际情况的了解,外国人并不像张颐武教授说的那样了解章子怡甚过孔子。“美国将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联合国也设立了教育孔子奖,这都体现了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孔子比不上章子怡的观点不是在国外而是在国内,甚至就包括了张颐武自己!”魏明伦呼吁大家要正视目前存在的“孔子比不上章子怡”的现象,“我们要对这种现象产生忧患意识,千万不能对畸形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资深传媒人:孔子只有一个

  一资深传媒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张颐武教授的观点犯了一个概念性的错误,“章子怡根本不能代表中国文化,她只是在她所从事的电影表演领域具有了国际知名度,她是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但她个人并不能代表中国文化。而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孔子这一形象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只有一个,章子怡却可以有千万个。孔子可以流传几千年,章子怡能吗”?

  白发翁亲自上门抱不平

  昨日,一位戴着眼镜、步履蹒跚的白发老人来到本报文化新闻部,眉头紧锁的他一见到记者就说:“我今天看了你们登的《孔子不如章子怡!?》那篇文章,我简直被那个北大教授气坏了!”这个叫王延焕的老先生将自己专门为此写的文章《一个危险的信号》交到记者手上。老先生展开自己写的这篇文章,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我当时太过于气愤,因此手有些发抖,笔迹很潦草,你先看看,如果有不清楚可以再问我。”文中写道:“暂不去评章子怡的成就是演艺圈捧出来的,她能在中国人心中有多高的价位?但这位教授把她捧过了孔子,这就不能使人感到惊讶了。如果平常人说此梦话,我们只能嗤之以鼻,而教授却不同了,为人师表,出此诳言,也代表了一种思潮:反祖先!……”

  热线爆棚:强烈要求教授道歉

  “荒唐!荒谬!他不但侮辱中国文化还会误导下一代!”“这个教授是不是在炒作自己?他有没有作为中国人最起码的良知?他懂不懂中国文化?他有没有一点社会公德心?”昨日一大早,第一位热心读者就打进本报热线,发出一连串的质疑以平息心中的怒气。而另一位退休军人在热线中连声称“我要为中国文化讨个公道”!他称,作为大学教授而且是北大教授说出这种荒唐观点就实在不能原谅,“章子怡只是一个演员,她能代表中国文化吗?她比孔子有影响力的观点会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耻辱!”而一位中年女性在热线中忧心忡忡地表示:“这个教授难道不知道这种观点会对下一代的孩子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吗?”甚至有愤怒的大学学生在热线中要求,张颐武教授应该收回自己的观点并向国民道歉!

  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语重心长地在热线中表示:“冷静下来分析,张颐武教授的观点说明了现代人的浮躁心态让知识分子也难以幸免。连北大教授都把传统文化抛在脑后,大谈什么孔子比不上章子怡,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邮件“塞车”:网友狠批

  许多读者还发电子邮件至本报邮箱,一吐为快,纷纷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张颐武,fuji12称:“这简直是天下最荒谬的说法。最让我感到可笑的是提出这么个观点的人的身份竟然是个知名大学的教授。我倒觉得北大有必要重新审查一下他的教授身份是否名副其实。”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06-05-10   
[跟踪]张颐武回应:我希望美国人都读《论语》
记者胡晓
来源:华西都市报 > 文娱(12版)

  昨晚10点,本报记者终于辗转联系上在外地出差的张颐武教授。张教授表示,接受《新周刊》采访时他并不知道最后出来的专题名字叫做“如何‘贩卖’中国文化”,“我的那次谈话都是围绕如何推广中国文化这一中心展开的”。

  章子怡能否代表中国文化是引起读者争议的一大焦点,对此张教授表示,他“从来没有说过章子怡代表中国,但是在西方人眼中确实是这样认为的”。张教授更指出,2005年5月9日,美国的《新闻周刊》就以章子怡的照片作为封面,“就目前看来,章子怡形象是积极的、年轻的,她形象的积极性确实大于消极性。”张教授还表示,自己并不是章子怡的影迷更不是她的粉丝,但是在国外知道章子怡的人确实比知道孔子的多,这是一个客观存在。

  曾有学者指出,对于“孔子影响力没有章子怡大”这一畸形现象,张颐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出现了立场问题。对此张颐武教授表示,自己并没有赞同这一现象,“我更希望每个美国人都读《论语》。但是现在客观情况是这样,我们要先了解这种客观存在。我们有更大的责任把高端的中国文化和低端的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像《大长今》那样有效地去推广中国文化”。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renée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06-05-10   
张教授的观点真的是
居然说西方人认为章子怡代表中国 俺真是 这位教授了!那都是西方的什么人呀?他下一句是不是要说,休。格兰特就胜过一百个莎士比亚呢?
曲阜有座孔庙,张教授家是否有座“章庙”呢?
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柴
小平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5楼  发表于: 2006-05-11   
这个张叫兽,整个一个土豆烧牛肉。。。
http://blog.sina.com.cn/xiaopingart
That I exist is a perpetual surprise which is life.
aimi 离线
级别: 班副
显示用户信息 
6楼  发表于: 2006-05-11   
引用
引用第5楼小平05-11-2006 09:05发表的“”:
这个张叫兽,整个一个土豆烧牛肉。。。



cannot agree anymore.
鹏飞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7楼  发表于: 2006-05-11   
拿我中华文化找乐儿!
扁他!

张教授家没有“章庙”,只有一个张郎,和一窝蟑螂耶~~~

章子倒是可以PK老子!!!

期待之中耶~~~
[ 此贴被鹏飞在05-11-2006 13:18重新编辑 ]
人嗳,仁爱,忍捱,刃挨~~~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8楼  发表于: 2006-05-12   
北大教授张颐武否认曾说过孔子不如章子怡
北大教授张颐武(资料图)


来源: 解放网-新闻晚报

  “媒体断章取义,我像弱者” 北大教授博客澄清“孔子不如章子怡”说

  前昨天(5月11日,12日)两天,四川成都某都市报以大篇幅刊出文章,称北大教授张颐武说,一万本孔子不如一个章子怡,引起国人激愤。

  昨天下午,张颐武说,自己从未贬低孔子,是媒体断章取义。当天凌晨,人在杭州的他特意到网吧,在博客上以“闹剧一场”回应这次无妄之灾。

  “孔子不如章子怡”引起公愤

  前昨天两天,四川成都一份都市报以“北大教授说,孔子不如章子怡”为题刊出报道,文中引用张颐武的两句话,一是“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另一句是:“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在报道的采编手记中,记者特意用“北大教授、著名文化评论家张颐武在接受采访时抛出的新锐观点”,形容上述说法。报纸刊出后,引起轩然大波。一位网友甚至以“太受伤了!请你们一定要为真正的中国文化说句公道话!”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继而,媒体采访孔子后裔、其他文化学者,进一步批驳上述论点。


  “和媒体比,我像个弱者”

  “和媒体比,我像一个弱者。我说的话,它们只登对自己报道有利的内容,完全是断章取义。”昨天中午,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他的语气中,有着一股悲愤。他说,这两天,自己在杭州考察文化产业,没想到遇到一场无妄之灾,“其实,成都这份报纸引用的部分内容,是我在今年3月份,接受广州一份杂志时所说。全文是说,孔子代表着我们国家一种传统、高端的文化,须借助章子怡、姚明等大众文化代表来更好地传播。”

  他说,稿子刊出至今,一直没有争议。没想到,成都这份报纸记者打电话采访,自己也澄清,从未说过上述论点,“结果,稿件刊出后,澄清的话变成所谓‘辩解’。报道所谓‘引用教授原文’,还多出一段我从未说过的话。”

  由于论点太激进,张颐武出差至今手机一直没停过,也逼得这位教授不得不在昨夜今晨,在杭州一个声音嘈杂的网吧,以博客形式做出回应。“我是一位研究文化的学者,这次事件令我印象深刻,和媒体一味断章取义相比,一位北大教授简直像一个弱者。”张颐武说。

  [博客澄清]“孔子不如章子怡”是闹剧一场

  今天许多媒体打电话采访,说四川某报(记者隐去名字)发表题为《孔子不如章子怡?!》的文章,说我认为“孔子不如章子怡”。我从未说过“孔子不如章子怡”这样的话,也从来没有这样的看法和判断,任何有理智和智力正常的人都不可能作这样明显荒谬的价值判断。这篇报道的说法是对事实的扭曲,是不负责任的,其中多处将我从未说过的话指认为我的意见。这样误导读者实在有违新闻工作的起码的准则。这样引发的任何讨论都非常可笑和没有价值。我理解新闻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的艰难,但还是应该对自己的工作准则和事实有最起码的尊重。现在产生的种种议论其实是闹剧一场。捏造他人根本不存在的看法,然后加以批判其实非常可笑和无聊。我的意思非常清楚,就是面对当下的文化现实,我们如何更好地向世界推展我们的文化。我只是希望我们的文化通过大众文化被世界了解。我接受广东一份杂志(记者隐去名字)采访的文字具在,我觉得有理智和智力正常的人都不可能认为我在说“孔子不如章子怡”。事实胜过无聊的口水。我正在出差,只能这样简短地回应这场闹剧。希望大家回归理智和常识。

  [采访手记]拒绝“媒体暴力”

  一位北大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何把我国的高端、传统文化更好介绍出去,用一种浅显、公众的方式挺好,比如请章子怡和姚明推广。事情就这么简单。但经媒体炒作,最后这位教授的说法成了:孔子不如章子怡。这位教授备受争议,甚至被网友要求,向国人道歉。问题出在哪里?了解整个采访过程,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是个别媒体看到这个比方,一个所谓“噱头”,断章取义;接着找来各方专家评述,更把当事人的澄清作“技术处理”,即留下有利于自己报道的内容,其他一概不用。最后结果是,媒体成功“引导”公众,群情激愤。整个采编过程,充满了粗暴、武断的痕迹。难怪这位教授会一声叹息,媒体面前,自己是个真正的弱者。由上看出,我们必须警惕、拒绝上述“媒体暴力”,因为后者不仅会遮盖、颠倒新闻真相,甚至会毁掉一个人。
图片:13312651_2006051216071990708600.jpg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铁拐李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9楼  发表于: 2006-05-13   
张无耻一屁股坐在在章MM的香肩上,终于出名了!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