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下面是引用clean0551于2005-09-28 00:49发表的: ]0."{^ksL
鉴定,这是个田螺女王。卵呈粉红色,是纪念某次粉色的邂逅。可以肯定的是,粉红色的回忆与伍教授的寻花问柳无关!
uK@d?u!`
Z?{\34lPj L]H'$~xx* 首先,经调查,您的鉴定完全错误。其次,从保持家庭稳定的大局出发,您的想象也不值得鼓励。
E%bhd4$G [*^.$s( 最后,您很肯定的事情,咱以为伍教授不一定同意。
KM wV;r ]UkH}Pt'3 此种生物名叫福寿螺,名字很好听,但却是一种生态危害甚大的外来入侵物种,咱现正准备让这个冒牌的“田螺女王”去见阎王。下面是咱收集的关于这种螺的一些资料供大家分享:
E`oA(x7l
FuiR\"Ww ?9()ya-TE 1、福寿螺
Cw+boB_tip QCW4gIp 学名: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
m"9f( 9s^$tgH 英文名: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 Amazonian Snail
xRD+!3 9!
jPZn 中文异名:大瓶螺、苹果螺、雪螺
rNq*z, ;|WUbc6&g 分类地位: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瓶螺科 Ampullariidae
SvM\9 iSCkV2 鉴别特征:贝壳较薄,卵圆形;淡绿橄榄色至黄褐色,光滑。壳顶尖,具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缝合线深。壳口阔且连续,高度占壳高的2/3;胼胝部薄,蓝灰色。脐孔大而深。厣角质,卵圆形,具同心圆的生长线。厣核近内唇轴缘。壳高8cm以上;壳径7cm以上,最大壳径可达15cm。
D{N8q^Cs9 AB'+6QU9k 生物学特性: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底栖性,雌雄异体。食性杂。有蛰伏河冬眠习性。3月上旬开始交配,再近水的挺水植物茎尚或岸壁上产卵,初产卵块呈鲜艳的橙红色,在空气中卵渐成粉红色。一只雌性福寿螺通常1年产2400~8700个卵,孵化率可高达90%。其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当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虽然是水生种类,淡可以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中度过6~8个月。一旦发洪水或被灌溉时,它们又能再次活跃起来。
^wolY0p ~{I.qv)>M~ 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
FB[b]+t`D{ aDdGhB 中国分布现状: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等地。
kM506U<g rJ Jx8)M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作为高蛋白质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作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倒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倒天然湿地。福寿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福寿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stuTj@vH _li3cXE 控制方法:重点抓好越冬成螺河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
9VxM1-8Gs nZbI}kcm 2、水稻福寿螺
h.X4x2(. 8TFQ%jv 水稻福寿螺
:EV.nD7 euB 1}M 学名 Ampullaria gigas Spix系大型水生螺类。异名义Ampullarium crosseana、Pomaceacineata、Pomacea canaliculata、A.insularus。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等省。
9,'m,2%W BuV71/Vb{Q 寄主 水稻、茭白、菱角、空心菜、芡实等水生作物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作物。
pq{`WgA^ J
_O5^=BP 为害特点 孵化后稍长即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福寿螺是新的有害生物。水稻插秧后至晒田前是主要受害期。它咬剪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
t,7%|
{ W^[FWFUTY 5`.CzQVb 3:x(2 A ~o!-[ 形态特征 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成贝壳厚,壳高7cm,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贝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卵圆形,直径2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的气温条件下,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卵块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3—4个月或更长。
RRt(
%Wm* pX_#Y)5 23):OB>S` 生活习性 广州年生3代,一代幼螺生长93天开始产卵,卵期9天,孵出二代幼螺历期102天,日均温27.1℃,相对湿度88%,二代螺生长63天产卵,卵期11天,即孵出三代幼螺,历期74天,日均温29.5℃,相对湿度87%。三代螺生长至翌年3月底,共189天,仍为幼螺,日平均温度18.2℃,相对湿度78%,各代螺重叠发生。螺龄为20一80天,每只螺经10天,一代增重0.9g,二代2.398,三代0.188。一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3050只,孵化率为70.1%,二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1068只,孵化率59.4%,1只雌螺经1年两代共繁殖幼螺32.5万余只,繁殖力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