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BBC:文革艺术的前世:引领世界潮流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6-05-15   
来源于 转帖 分类

BBC:文革艺术的前世:引领世界潮流

来源:BBC中文网
作者:晧宇
2016年 5月 14日


自19世纪中页以来,西方文明全方位主导世界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当今中国在经济、科技和甚至军事等很多领域都在迎头赶上西方主要国家,但在政治思想理论以及文化艺术等软实力方面仍然差距巨大也是难以否认的。然而,可能今日已经不为人知的是,半世纪前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 文革)初期的乌托邦思潮和一批文革文艺作品曾一度短暂冲上世界潮流的风头浪尖,得到诸多西方左翼青年和文化人推崇与效仿,一时成为全球文艺理论的最前卫。

藉纪念和回顾文革发动五十周年这一历史时刻的机会,BBC中文网特别采访了一些文革艺术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并作为“文革五十年”专题栏目的一部分,特别为您介绍和分析当年以及当代文革题材艺术作品在西方获得的反响和原因。

世界革命大潮


1960年代末高举毛语录抗议示威的美国青年

自从1966年5月16日文革正式发动至今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东西方学者如今在谈论中国话题时,很多人都会指出中国近三十年来已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多方面改变落后西方的局面,甚至在某些领域 开始领先。然而当话题转到政治、思想、理论、文艺、文明和话语权等软实力层面时,继续会认为中国迎头赶上西方的便变得凤毛麟角了。
但恰恰是在1960年代末期,在被中国人如今称为“十年浩劫”的文革大潮席卷中国大地的高峰期,“破四旧”(打破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四大”(打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以及“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乌托邦理念被当时特别是欧美左翼运动精英冠以最前卫、最民主和最革命的名头,而中国文革初期的很多文艺作品也被当时一些以反叛为荣的西方左翼精英作为引领世界潮流的榜样。曾让百千万中国年轻人激动不已的大破大立、反权威、造反有理的思潮也同样在欧美大地得到过声势浩大的的响应。

从萨特到五月风暴



萨特和伴侣波伏娃1955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前参加观礼



1968年“五月风暴”期间,萨特和学生在巴黎街头散发宣传中国文革的左翼报纸,号召法国人效法文革


数以千计的学生占领了巴黎许多大学校园和地标建筑,并与警察发生巷战;巴黎美院学生还效仿红卫兵“破四旧”,捣毁学院几乎所有石膏像

长期研究西方艺术史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河清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介绍说,1960年代末的西方,尽管主流社会对当时苏联和共产中国持有厌恶、讽刺和反对态度,但在不少左翼自由派文化精英中,特别是像诸如存在主义大师萨特(Jean-Paul Sartre)等一批法国左翼文化精英,在可能并不完全了解中国真实情况和毛泽东真实意图情况下,将文革的动机和目标理解为追求“真正的民主”,认为文革是普通“人民”向往和追求民主与自由的运动,而文革中应运而生的文艺作品则是反传统权威的“大众艺术”。

欧美多国在1960年代末相继爆发了效仿红卫兵高举毛泽东语录的抗议和示威活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一些激进青年也把毛泽东思想和文革思想看作思想指引。各种西方文字版本的毛泽东语录和文革宣传画成为左翼青年的绝对“时尚品”。法国更是在1968年5月间发生了被称为“五月风暴”的震惊世界的大罢工、大游行和大骚乱。其间,数以千计学生占领了巴黎许多大学校园和重要地标建筑,并与警察发生“巷战”。很多西方年轻人,还效仿红卫兵的“破四旧”行为。巴黎美术学院的学生还学习红卫兵,捣毁了校园中几乎全部石膏像。五月风暴迫使戴高乐总统和很多政府要员被迫躲避到德国,并最终导致戴高乐政府倒台。

解读东风西渐

1960年代末弥漫在西方左翼文化人群众的文革热随着这场残酷运动的真相逐步明朗化很快降温消散了。世界对文革思潮和艺术作品曾引领潮流的记忆也已渐渐淡漠了。但有关文革艺术的各种看法和争论却未停止过。

美术史学者,加拿大庚高迪亚大学教授段炼认为,当年文革艺术正好赶上西方也在经历的“造反”大潮,其中很多理念与西方自1950年代末兴起的波普艺术(Pop Art)有不谋而合之处,因此很容易就得到认同。

中国木心美术馆馆长,著名画家和学者陈丹青表示,西方很多学者和艺术人当时和现在去追捧中国的文革艺术多少都有些虚伪和别有用心。他认为,由于中国近现代长期“文化符号贫乏”,因此有了一点像文革这样的文化符号,就被西方拿来消费。

多次在美国和加拿大策办过大型文革题材作品展的策展人和艺术家郑胜天则认为,应从历史角度看待文革艺术。他认为,文革初期不论西方还是中国,很多人被宣传的乌托邦式理想主义所吸引,真心感到兴奋与感动。因此很多东西还是有历史研究价值的。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6/05/180514_cultural_revolution_art_part1of2
[ 此帖被卡拉在05-18-2016 15:28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16-05-15   
BBC:文革艺术的今生:国际热卖现象剖析
来源:BBC中文网
作者:晧宇
2016年 5月 15日



文革时期宣传品以及文革题材当代艺术在二十一世纪再度当红

1960年代末,中国文革思潮和艺术一度“攻陷”长期被西方垄断的现代艺术殿堂,宣传“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革命有理、造反无罪”,“破四旧、立四新”以及“四大”等理念、行为和文艺作品曾成为受到欧美左翼青年和文化人推崇的前卫。

半个世纪过去了, 文革时期艺术作品以及文革题材的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再次“热”了起来。一些寻常的文革时期宣传画动辄数百数千元,有些画稿甚至卖到数十万元人民币,很多收购者都是西方收藏家。而张晓刚、曾梵志和王广义等艺术家的文革题材作品更是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拍出过千万、亿万港元的天价。

如果说当年西方精英推崇文革和文革艺术是因为“不了解真实情况”或是出于理想主义的冲动,那么已经彻底了解文革血腥与残酷真相的今日西方社会,再次出现文革作品热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藉反思文革发动五十周年的机会,BBC中文网记者特别采访了一些专家与学者,并作为“文革五十年”专题栏目的一部分,为您从不同方位剖析文革作品热现象。



曾梵志作品《最后晚餐》局部


香港苏富比拍卖行职员介绍王广义作品


张晓刚《大家庭》系列作品之一局部

文化冷战和投机工具

长期研究西方美术史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黄河清认为,西方有人出来捧文革宣传画和文革题材当代艺术,就要像当年捧前苏联后期的SOTS艺术一样,真正目的是利用来像讽刺当年苏联一样讽刺中国。

黄河清举例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说:“那吃西瓜最后吃得血淋淋的,其实是在影射文革时期的血腥暴政”。

他分析认为,越是这种有“政治反讽”寓意的作品在西方就越红,就有商人认为奇货可居,就有人去热捧;而其中的主要推动力就是一种融合了政治性和商业性的投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黄河清认为越是有政治反讽寓意的作品就越容易在西方走红

他还特别举出被誉为“当代中国艺术最大收藏家”的瑞士商人和前任驻华大使希克(Uli Sigg)的例子说:“希克当年大量收集这类作品,最后看到市场降温了,卖不动了,干脆把手里的东西捐给博物馆”。

另据中国媒体报道称,希克2012年就已经宣布将把自己收藏的“保守估价为13亿港元”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的1463件,捐赠给2017年落成的香港视觉艺术博物馆M+,并根据“部分捐赠、部分收购”协议,M+同时向希克购入47件,共值2200万瑞士法郎(约1.77亿港元)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藏画中包括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谷文达、黄永砯等知名画家的作品。希克日前在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还表示“藏品归属远重于私人利益”。他说M+博物馆所谓收购其实也“只相当于他收购时的成本,远不及藏画市价”。

黄河清则分析认为,西方“投机”收购者如今已开始想办法抛掉“已经过季”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就像当年先捧后抛苏联SOTS艺术品一样。

除瑞士人希克之外,英国收藏家尤伦斯夫妇(Guy and Mariam Ullens)也大量收藏了包括文革题材作品在内的大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北京朝阳区的798艺术区中还有一个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西方文化主导下的无奈


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认为,中国能进入西方的文化符号“很贫乏”,因此出现文革和文革题材作品被西方热捧现象不能怪中国艺术家

中国木心美术馆馆长,著名画家和作家陈丹青也认为西方精英层有人希望鼓励中国人去“出卖政治经验”是别有用心的,因此出现文革画和文革题材作品被捧热的现象“不能怪中国艺术家”。

陈丹青指出, 西方理念主导的当代艺术最需要的就是“主题和符号”,而在当今中国能够进入西方的文化符号“很贫乏”,因此就出现像毛和文革这样的符号就会被西方宣扬放大,以及没有自身强化符号的中国以至亚洲文化单方面被西方消费的命运。中国在这方面其实“无法表达自己”,是“文化弱者”。

陈丹青还分析认为,中国由于长期从教育到制度上都封杀了思想和文化的自由,因此中国人“如今已经没有主动性,没有思想”。即使西方存在一些对中国有深层了解的学者,但由于中国当代文化基本上是“一切学西方”的被动弱势,因此处于“真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出来给人家”的尴尬状态。

历史视角看文革艺术

家住加拿大西岸城市温哥华,曾多次在国际上策办大型文革题材艺术展的策展人和艺术家郑胜天当年亲身经历过文革,对于文革艺术品在西方走红则另有看法。

他认为其实文革就好比是“一场战争”,应该有如对待其他战争一样去分析和看待当时的艺术作品。他说,虽然文革现在人们看来是大灾难,但当时置身其中的人初期是有过真心的激动和兴奋,以及后来的失望、绝望、恐惧和无奈。



多次策办过大型文革题材艺术展的策展人和艺术家郑胜天主张以研究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文革艺术

“有的学者认为文革时候没有文化,只有宣传,我个人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说。“比如说,西方学者也在研究纳粹德国希特勒时代的艺术作品,那也是有必要的。”

郑胜天表示,他前一段曾在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举办过一次文革时期宣传画展览,结果获得热烈反响,观众众多。

“特别是一些文革初期的作品,还是发自内心的,还是有艺术价值的,还是很有感染力的”。

在谈到文革题材作品拍卖热现象时,他并不认为中国艺术家是刻意迎合西方口味和价值观。他指出,很多以文革为题材的艺术家虽然文革发生时年岁还小,但是耳濡目染,从小长大都听到周边大人谈论文革,因此画出来的是溶在血液里的东西。

他说:“而正是因为是自己骨子里的东西,拿到西方来才反而吸引了人家,才反而卖得不错。”

郑胜天还表示,他通过历次文革作品展览的亲身体验发现,西方社会对文革历史和文革艺术还是很有兴趣的,因此文革艺术就像“中世纪、文艺复兴、十月革命、纳粹希特勒时代艺术”一样,必然是很多人会继续从学术和历史角度关注的一个文化现象。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6/05/190515_cultural_revolution_art_part2of2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红眉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16-05-15   
有些国外的文体明星,在身上刺青毛泽东头像,都是误解了文革,把毛当神了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16-05-16   
文革纪事:“红宝书”如何红遍西方?
来源:BBC中文网
作者:艾伦诺维奇(David Aaronovitch)
2016年 5月 13日


《毛主席语录》(中国以外通常称为“小红书”,Little Red Book)发行量相当可观

如果将来哪一天有人要用100件物品讲述20世纪的历史,其中一样肯定会是一本小小的书。

这本书最初发行于1960年代早期,包着红色塑料皮,封面照片是位带着军帽、面带微笑的中国男子。

小红书中收录的是此人400多段话,分为30多个章节。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前领袖、世界革命的伟大舵手毛泽东。

“小红书”

小红书真是设计精品。便于携带、不易破损、颜色鲜艳,既实用又有装饰性,而且非常独特;既能达到既定目的—书中收录的都是对革命者的教诲,同时也是革命的抢眼象征 —— 如同徽章、旗帜一样。

如果你真是严肃认真地要推翻资本主义、迎来工农专政,或者就想是表现的很激进,那么,这本小红书一定是你的很好选择。

《毛主席语录》(中国以外通常称为“小红书”,Little Red Book)发行量相当可观,在1960和1970年代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总计超过10亿册出口海外。一时间,“小红书”红遍世界。

个人崇拜

在中国,发行“小红书”是要加强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在中国人民刚刚经历过一段剧痛之后,毛泽东感觉他受到其他领导人的挑战。《毛主席语录》后来成为文化大革命这场大清洗的一个关键武器,在中国人称“红宝书”。

走出中国,毛泽东和菲德尔·卡斯特罗、切·格瓦拉一起被看作伟大的激进领袖之一。相比之下,俄国的共产党领导人看上去老态龙钟、令人失望的温和,他们对生产汽车、电冰箱更感兴趣,而不是发动革命。

当时世界被分为三大阵营: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西方,亲苏联的东方,还有剩下的其他那些地方,中国代表着这个“第三世界”的革命潜能。毛泽东成了那些受剥削的、贫穷国家效仿的楷模。推翻帝国主义,搞一场自己的革命吧。

对西方一些激进人士来说,毛泽东为他们指明了如何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成为反叛先锋的方向。想做严肃的革命斗士?谁能比的上读过《毛主席语录》、会挥舞小红书的人呢?

吸引西方

在英国,十几岁的利物浦少年艾利克谢·赛尔立刻接受了毛主席的教诲,他还曾经在利物浦亲自出售小红书。现在是喜剧演员、作家的赛尔(Alexei Sayle)一段时间内曾自豪地宣称他是毛主义者。

赛尔的父母是共产主义者,他怎么就实现了这样的“进步”呢?对此赛尔解释说,“我觉得这只是我的青春期叛逆吧。我从来不想做右派,那不吸引我,所以我的叛逆形式之一是要比父母更左。我们吃早餐有时候会吵架,比如,埃利克谢,别说妈妈是修正主义走狗……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她这是‘扛着红旗反红旗’。”



在分裂的德国,不管是资本主义的西德还是共产主义的东德,拿起毛主义做武器,既能痛打追崇消费主义的美国人、又可以猛攻那些占领的俄国佬儿。西德部分毛派人甚至曾经冒险将被禁的中国共产主义宣传材料走私运入推行另一类共产主义的东德。

在资本主义的腹地美国,毛泽东捍卫暴力革命、支持反殖民主义也赢得诸如“黑豹党”(Black Panthers)一类组织的赞同。“黑豹党”曾经在自己的书店内出售“小红书”,用赚来的钱买武器。这些组织认为,关于毛泽东本人倾向专制、压制的爆料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宣传,许多前成员至今仍然坚持这种看法。

依琳·布朗(Elaine Browne)曾是“黑豹党”成员,1970年代担任该党领导人。她说,“黑豹党”将小红书看作他们希望在美国发动的革命的蓝图。布朗说,“我们和中国人争取变革的斗争有相似之处,我们也在搞革命……有人也许以为小红书只是一个象征,但是对我们来说,那是我们内部组织结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指南。”

时尚

在其他国家,时尚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这方面,哪里可能都比不上法国。

著名毛派人士、传奇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曾经拍摄过一部名为《中国姑娘》(La Chinoise)的电影,影片中,几位娇小美丽的法国学生追随毛主义,在用小红书筑成的堡垒—摆满《毛主席语录》的巴黎公寓中—密谋策划革命行动,随后参与未遂暗杀。

英国华威大学法语副教授、法国电影专家道格拉斯·莫里说,戈达尔被看作将毛主义介绍给法国公众、引发广泛关注的人,在他1967年拍摄的这部《中国姑娘》中,小红书占据非常醒目的位置,剧中人也不时引用毛主席语录。

之后,戈达尔又拍摄了一些非常严肃的说教性电影,不过影片中也有噱头:时而穿插裸体女郎,激烈控诉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受性剥削。鱼与熊掌?

戈达尔非常时髦。在他本人和其他一些人的引领之下,小红书几乎成了时尚配搭。

英国活动人士、前工党区议员琳达·贝罗斯(Linda Bellos)就承认,少女时代她真曾随身携带小红书,但是她并没有真正读过。贝罗斯说,“我想不起来能记住什么,但是马克思的一些话我却保存在记忆和心中……我猜可能是因为时髦吧,因为很多年轻人在看小红书,还有更多人坚决反对。手里拿着小红书,像是把自己装扮成革命勇士……更多是一个象征性的举动。”

正如人们可能想象的那样,在英国,毛主义总有可能显得过于热切、异国,难免受到嘲讽。我10几岁的时候也曾是共产主义者,我记得,左派示威中总能见到一两个毛派,通常他们是被搞笑的对象:成了毛语录中常用的那些代名词,比如“纸老虎”、“走狗”。

痛苦

那么,真正经历过毛泽东发动的这场革命的人怎么看呢?畅销书《鸿》的作者张戎认为,西方那些挥舞小红书的人根本不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真相。在中国,小红书真的曾经被当作武器,用来殴打所谓的“阶级敌人”。

张戎说,“当年把小红书看作时髦配搭的人根本不知道与书有关的那些可怕真相……他们被误导了,对中国发生的事全然无知。”

小红书走到巅峰也许是在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1976年毛泽东去世,他的名声也差点和他一起消亡。

很快,中国从输出革命的大国转变成追求提高生活水平的超级大国。

“红宝书”的时代结束了,“红宝书”的影响消失了。留下的,只有记忆。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6/05/160513_china_mao_red_book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小白兔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16-05-16   
文革不光祸害了中国,还祸害了世界。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