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涯社区--煮酒论史
ef53~x 作者: 蛐蛐在下
(&
~`!] 2013-08-24 11:23:00
RA\H?1;8C HkrNh>^= 首先我们从头到尾简单地梳理一下整个故事的始末:
@
br%:Nt n,AN&BZ 故事时间:1941年9月25日
y`(z_5ClT 75^-93 故事背景:“百团大战”之后,八路军暴露了自己的实力,从而引发侵华日军对敌后根据地的大扫荡。狼牙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隶属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
u2Rmp4] E]ZM`bex& 故事人物:马宝玉(第六班班长)、葛振林(第六班副班长)、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
A;Zg: zIdQ^vm8Q 故事经过: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第三营第七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留下第六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ef,6>xv %|-Rh^H[JK 故事见证人: Z;%qpsq TOBAh.1 1、葛振林和宋学义——幸存者
f_z2d+ Ex@#!fz{% 2、杨成武——共和国上将,当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Cb?C[; VfZ/SByh7p 3、邱蔚——共和国少将,当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团长
]8H;LgM2 dC.uK^FuJ 4、刘福山——第三营第七连连长
yn%w' {J99F 5、蔡展鹏——第三营第七连指导员
<@zOdW|{: FWD9!M K 6、茅田幸助——日伪扫荡狼牙山部队的一名小队长
?m~x%[Vn 9V"^
F.> 7、赵玉昆——日伪汉奸,日军狼牙山扫荡的领路人,曾担任晋察冀军区冀第一军分区第三支队司令,后叛变
QQrvT,] +<3tv&" 8、冉元同——狼牙山地区百姓,八路军游击组组长
,eZ'pxt 4Y-9W2s 9、李海忠——狼牙山棋盘陀道观的道长
O+'Pq,hn h\.UUC&< 10、余药夫——河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当时是易县青救会干部,救下了葛振林和宋学义
71)HxC[6vA 5_`.9@eh. "bw4{pa+ 故事细节的补充说明: E6@+w. VVO 071wo7 1、留下掩护的最初是7个人,另外两个是机枪手,正是凭借机枪的火力才让日伪军误以为上山的八路军部队是主力,后来机枪子弹打光了,两名机枪手先于五壮士携机枪撤离战场。
kSI,Q!e\ <|m"Q!f 2、日伪军分为日军和伪军,比例大概是1:3,但是别忘了,伪军之所以会叛国,不是因为他们想叛国,而是因为他们贪生怕死见利忘义,所以伪军在统治沦陷区和搞间谍情报方面会卖力,但在战场上基本是怂包,指望他们冲锋陷阵是不可能的。
PE4{;|a } EoOrA@N 梳理完毕,接下来我分析一下故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e?f[t*td @${!C\([1 1、关于五壮士撤退路线的问题。 IE,g hcN$p2- 依据杨成武拟定的“围魏救赵”作战方案,邱蔚接到的任务是佯攻以吸引日伪军,等到主力突围后,迅速撤离战场与主力会合,所以邱蔚的第一团撤离时,杨成武的主力部队应该是已经突围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就是邱蔚自己的第一团的突围战争,这时留下来打掩护的是第七连,所以等到第七连撤离时,邱蔚的第一团应该也已经突围成功了,再接下来就是第七连的突围战争,这时留下来打掩护的是第六班,也就是五壮士。所以马宝玉接到的命令并不是死守阵地,而是火力掩护一个早上,从25日凌晨开始,一直坚持到当天中午12点,中午一过,第六班就可以撤离战场赶去与第七连会合。
$s
)
^zm~ TmQ2;3
% 照着这条命令,五壮士的作战流程应该是这样:集中所有火力,对日伪军猛攻,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将其强行拖入战场,无暇去追击第七连。等到中午12点时,争取将手中的重武器子弹全部打光,然后留下随身的轻武器突然撤离战场到指定地点与主力会合。
*$hO C%( LW2Sko?Yo 可是我们发现五壮士的流程并不是这样走的,前半段没有错,他们是集中所有火力猛攻日伪军,但是后半段就不对了,照理他们应该突然撤离战场去和主力会合,但是他们没有,而是且战且退将日伪军引向了狼牙山的一条绝路——棋盘陀顶峰。
uIWCVR8`Y xJO[pT v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五壮士要向绝路上撤离?根据故事里的情节,他们是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第七连的行踪而故意这么做的,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内奸赵玉昆,如果没有赵玉昆,那么这条理由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日军也许并不知道那是条绝路。但是有赵玉昆就不一样了,此人曾经是晋察冀军区冀第一军分区第三支队司令,对狼牙山的地形非常的熟悉,八路军之所以要撤出狼牙山根据地就是因为有赵玉昆,否则按照八路军一贯游击战的作风,没有理由撤出山区的,因为山区最有利于游击战,撤出山区等于放弃了最有利的主场优势,所以八路军撤出狼牙山区的原因最有可能的就是内奸赵玉昆的告密,赵玉昆不可能不知道五壮士的撤退路线是奔向一条绝路,如果是主力部队的话是不可能这么做的,这分明就是一种自杀性的拖延战术,凭借这个信息,他就可以断定正面的部队绝对不可能是第七连主力。
67n1s wI`uAZ=" 事实上赵玉昆这个人在整个“狼牙山战役”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他是易县的本地人,并且当过八路军的高官,所以他肯定对八路军在狼牙山的战略部署了如指掌,对狼牙山地区的八路军部队特性和战斗素养也肯定是一清二楚,而且此人是土匪出身,论游击战的战术素养并不比八路军差,所以五壮士想要通过伪装主力提供错误信息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赵玉昆就算再没脑子,对地形的熟悉程度决不会亚于五壮士,不可能一路跟着他们屁股后面上悬崖。
if`/LJsa Ebq5P$ 如果推论成立,那么五壮士撤向绝路可以说毫无意义,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正好暴露了第七连的撤退方向,因为棋盘陀岔路口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老君堂的路,可以出山与第七连会合,两名机枪手走的就是这条路,另外一条就是通向峰顶的绝路。而五壮士的做法则很有可能间接地告诉了赵玉昆,第七连主力在老君堂方向。
_ H@pYMNH nQ/ha9v=n 但这样就是一个悖论了,既然毫无意义,为什么还要向绝路撤退?日伪军可以推测出正面的敌人不是主力,为什么还要费大力气去进攻?
y:W$~<E`p y"){? yLY2_p-X 2、关于五壮士火力掩护的问题。 w5&UG/z%l Z#oo8 刚才提到过,留下来打掩护的人其实有7个,另外两个是机枪手,正是凭借机枪,才能持续地给日伪军施加压力,进而也可以迷惑日伪军,让其以为正面的部队是主力。但是接着问题就来了,7个人边打边撤到棋盘陀岔路口的时候,机枪的子弹打光了,两名机枪手携机枪从老君堂方向撤退去与主力会合,那么剩下来的这5个人用的武器就是步枪了。
k
@wT,?kD 6
#QS5 从葛振林留下的照片可以看出,当时他们用的是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
my04>6j0
HVk3F|]V G LE`ba 这种枪的射速非常慢,射程也有限,无法有效地集中火力,所以伪装主力的计划在此时是不可能的了,换句话说,在棋盘陀的三岔路口时,日伪军根据枪声的稀疏程度就已经可以判断的出正面的部队不是八路军主力,而是一支负责殿后掩护的小分队。
n
P 69W <p<gx*% H=wmN0s{< 3、关于殿后部队的问题。 1p{\jCi,2 $'&`k,a3|P 五壮士其实就是一支殿后的部队,他们的任务就是在撤退时阻止日伪军部队追击,为撤退中的主力部队第七连争取时间,而且由于兵力对比悬殊,所以这项工作是高度危险的。
Kh5:+n_X >\>HRyt% 一般殿后部队都是一支大部队里的精锐,不仅要勇敢,更要有头脑,善于打巧战,所以殿后部队的战术有这么两种:
Rf8|-G-}# *1elUI2Rg 第一种是与主力部队进行时间上的配合,即殿后部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掩护任务,主力部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撤退任务,时间一到,殿后部队突然撤离战场,同时主力部队派遣分队进行接应;
SJy? ^ [IHT)%>E8& 第二种是与主力部队进行空间上的配合,即殿后部队在移动中与主力部队形成反方向的路线,迷惑敌军,诱导敌军向错误的方向进军,目的是让敌军无法得知主力部队的具体行军路线。
?m~;*wn% \(;5YCCE 第一种尽管风险非常高,但是能保存下殿后部队的概率却不低,可参考日本战国时候的“金崎撤退战”。而第二种则无异于自杀,因为这样意味着殿后部队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而且一旦迷惑敌军失败,被敌军探出主力部队的方向,那么损失是巨大的,主力部队很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敌军尾随偷袭,而殿后部队由于路线不一致,导致根本无法出手阻击,所以会选择第二种的要满足这两个条件:100%迷惑住敌军、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撤退。
4}NFa;M1 1"!<e$&$X 因为100%迷惑住敌军,这样才可以保证敌军不会去试探其他线路,把注意力全部引到自己身上来;因为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撤退,这样才能“以空间换时间”,从而达到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的目的。
h,\_F#hi ?.,cWKGQ}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下五壮士,发现他们一开始采取的是第一种殿后战术,但是在棋盘陀岔路口时,却在“100%迷惑”和“足够空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居然转成了第二种殿后战术,这其中存在的对主力部队的风险是极大的,如果这个时候主力部队派出的接应小队迎面撞上日伪军军的话,那么等于暴露了主力的方向,并且丝毫没有阻击的能力。
Y RA[qc WOg_Pn9HI 我们把以上的分析小节一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棋盘陀岔路口成为一个分界点,在这之前五壮士是按照指令一步一步完成的,但是在这之后,却没有按照指令在执行,转成了一个自杀性的拖延战术,一方面可以说五壮士的舍身取义,另一方面却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战术失误。
h~nl
AS8T! 4、关于见证人问题。 ^ 0TJys% Mr`u!T&sc 文章开篇提到的见证人中,葛振林和宋学义是当事人,而且还是幸存者,整个故事就是通过他们两个人叙述出来的,但这还不够,需要有一些旁证才能证明他们不是在虚构事件。
1x\%VtO>\b Q)Ppx 7) 杨成武、邱蔚、刘福山和蔡展鹏都是下达命令的人,是率先突围的,他们并不在第一现场,所以他们说的话并不能作为旁证,尽管有资料提到邱蔚当时在另一个山头上用望远镜目睹了全过程,但这明显站不住脚,他作为第一团撤退的指挥官,应该坚守自己指挥官的位置,完成部队的调度和上下级的沟通联系,如果跑去现场则属于严重的失职行为,且不论这个,就算他去现场,又能否精准地定位五壮士的位置?可见资料不实。
|Yk23\! MKQa&Dvw 而作为当时日伪军一方的茅田幸助和赵玉昆,他们是在第一现场的,他们的提供的证据就可以是最有力的旁证。赵玉昆在建国后就被枪毙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而茅田幸助在1997年曾经回到过易县,据说是对自己当年犯下的罪过忏悔。茅田在和当时的易县县长刘建军的谈话中透露,当年和八路军打仗时,日军有170多人,一路追踪八路军赶到狼牙山,最后只剩下70多人,损失惨重。当年他们由山下向上追赶八路军,最让他们感到害怕的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头,很多日本兵被砸死或砸残,后来茅田随部队追到山顶,亲眼看到八路军战士子弹打光后,喊着骂着跳下万丈悬崖的悲壮一幕。作为小队长的他对八路军战士的壮举感到吃惊,并对他们的对手表示敬佩。于是他命令士兵对天开枪,也把枪里的子弹全打完了,然后摘下军帽在八路军战士跳崖处鞠躬。
O:u^jcXA XKR?vr7A2 这可以看做是对葛宋二人的叙述最有力的旁证,但是且慢,我们还得一段一段分析,茅田提到,日军一路追踪到狼牙山时,部队数量由170多人骤减到70多人,损失了大约100人,近乎60%的伤亡率,以双方伤亡比1:1的比例来算(实际上抗战时中日双方的伤亡比是1:6),八路军也差不多损失了100人,所以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推出,此时茅田面对的八路军部队绝不可能是第六班这区区数人,而应该是刘福山率领的第七连。
;
4S#6# \x|(`;{ 由此我们接着可以推论出,之后追赶五壮士的日军部队应该最多只有70多人,而根据“狼牙山五壮士”故事里的数据,进攻第七连的日伪军数量为500多人,日军和伪军的比例是1:3,那么可得知之后追赶五壮士的伪军数量是200多人,再算上日军,总数大约是300人左右。
\l]jX:
9( 3J[
P(G>Q 看起来数量还挺多,但是别忘了,贪生怕死的伪军在战场上只能锦上添花,不可能雪中送炭,所以冲锋陷阵的事基本上是日军自己亲自去办,伪军只在边上捡便宜,五壮士真正的正面对手只有70多人。
)W
c#?K f[dwu39k 分析完茅田,我们再来看下另外三个人提供的资料。
~xXB
!K~C 0TVO'$Gvi 冉元同,此人是游击组组长,也就是民兵,“苍蝇”式的人物,属于小打小闹偷放冷箭型,不可能真上战场和敌人死磕,他也没那个能耐。可是他提供的资料却非常的诡异,据他自己讲他看到了五壮士战斗的全过程,亲眼目睹了五壮士跳下山崖,不过在80年代这位老头又把自己之前的话给否定了,说出了一个不同版本的五壮士,在他这个版本里五壮士是因为迷路而跑上了棋盘陀顶峰,而五人是在与日军白刃战时失足跌下山崖的。
Xbap'/t
VW'e&v1 . 此人说的话前后矛盾,不过细细推理,还是可以看出他后一个版本是漏洞百出的,具体可以参考网上的一篇文章《不要试图用谎言来炸垮一座丰碑!——评狼牙山五壮士“迷路”与“失足”的伪童话》。
k:d'aP3 v3hNvcMpf 接下来的两个人,一个是道士李海忠,一个是青救会干部余药夫,前者同样声称自己目睹了五壮士跳崖,后者是将葛宋二人救下来的乡民,但当时并未透露自己的姓名,直到80年代才与葛振林重逢。
.JH3,L"S^ ['sIR+c%'O 茅田、冉元同和李海忠提供的资料里,都是口头叙述,所以有出入的地方都应该表示怀疑,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三人都提到了五壮士跳崖。所以,基本可以确定是有人跳了崖的,但是不是五个人都跳了,这里并没有有力的证据。而之后日军用鸣枪鞠躬表示敬意,这件事应该也是有的,毕竟有两个毫不相干的人作为旁证,但是有一点是确定不了的:日军是否和五壮士打过照面,以及日军是否清楚这支掩护部队的具体人数。
^@tn+'. -R:1-0I$ 而余药夫给出的资料里则讲到他遇见葛宋二人时,这两人是可以自己走路的,葛振林头部受伤,步履蹒跚,宋学义腰部受伤,但自己能勉强抗住,余药夫并不是从树上把二人救下来的,而是在崖底遇见此二人,然后搀扶着葛振林走向山间的道观,宋学义是自己走去的。
}~A-ELe: D6v
0n6w 0"<gg5 5、关于跳崖的问题。 .oSKSld P~]BB.tog 余药夫给出的资料和作家王愿坚在1957年根据葛振林口述整理的《狼牙山跳崖记》中的描写一模一样,而余药夫和葛振林自1941年后,直到1985年都没有见过面,可见资料是非常可靠的。
JBg",2w |C t#<q 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