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履 H@- GYX"4
7 月8 日,《独唱团》上市两天。北京五道口的光合作用书店里,一位年轻的女孩询问店员“有《独唱团》卖吗?”在给另一家分店打过电话之后,店员回答:“都卖完了。” )EMlGM'2q
M8lw;
(
“实在太火了。第一天我拿了四十本,一个小时就抢光了”,一个报摊的老板啧啧着摇头。因为好奇,他手里也拿了一本《独唱团》,皱着眉头在研究。 4+8)0;<H
Dp['U
出版方华文天下给出的数据是:首印五十万册在两天内被经销商一抢而空。7月6日发行首日,在北京出现了渠道商在20 分钟内瓜分2.2 万册的场景。卓越上的《独唱团》订购,则在10 小时内就成为网站销售榜首。有人惊叹,《独唱团》的势头已经超过了《哈利·波特》。 l_k:O
Z
nZiwR4kM
一年零三个月的“孕育” 9ad`q+kY
W,8Uu1X =
7 月6 日,《独唱团》首发。这一天离韩寒28岁生日还有70 多天。《独唱团》编辑部的成员都来到位于上海淞江一个小区内的工作室。杂志到了,人手一本,边看边笑。“你们在笑什么?”“不知道,大概每个人都来了半年以上,不知道杂志哪天才能出来。现在终于拿到了的心情吧。”执行主编马一木说。 kRggVRM
N-N]BS6
第二天韩寒来了,请大家去唱K。“都挺平静的,没有互相祝贺。”韩寒有事先走,走前对编辑们说:杂志终于出来了,谢谢大家。 N5 sR
K
yIUz9$
兴奋的《独唱团》编辑们用了三天时间,上网浏览读者的反馈和评论。支持的声音如此之多,以至于第三天马一木给大家群发了一封信,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必须忘掉对第一期所有的赞美。” YUSrZ9Yg
pI f6RwH}%
在新浪微博,截至7 月10 日谈及“独唱团”三个字的微博有四万五千条之多,绝大多数的话题在探讨“真高兴,买到了”或是“郁闷,还没拿到”。以至于一位网友质疑:“怎么到处都看到人说买到了或者没有买到独唱团,但是几乎没人说内容到底如何呢?”一位豆瓣网友的评论代表了许多人的想法:“只要是韩寒做的,我都支持”。寄托了太多期待的《独唱团》就算是一叠白纸,也能卖出不菲的价钱。 z*HM_u
gwNZ`_Q
从2009 年4 月韩寒对外宣称要办一本“青年知识分子”杂志算起,已经过去了一年零三个月。 (tO4UI5!
8Z}%,G*n
短短的四句诗拿了一千元 9T;>gm
"3_X$`v"!
“ 这事不能说太细……”韩寒拒绝谈这一年零三个月遇到的困难。 -75mgOj.#
OGEe8Z9Jt
但外面大家都在流传审查的问题。据说韩寒为此先后换了十家出版社,目的就是为了让那些好文章能够尽量保留。根据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的数据,有百分之七十的原定内容没有出现在创刊号。不过,也许能在下一期面世。 w[a(I}x
`C_qqf
韩寒是金字招牌,也树大招风。 )E9c6'd
Na`>
p
H
“总有一些世界观,是傻逼呵呵地矗立在那里的,无论多少的现实,多少的打击,多少的嘲讽,多少的鸽子都改变不了,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韩寒的卷首语是转载率最高的一篇。有意思的是,模仿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在圣经中藏锤子的桥段,在书页的中间放置了一把锤子的形状。 tIn`L6b
]U@~vA#''
“这把锤子既不表示《独唱团》是圣经,也不表示这是通往自由之路,只表示,得挖好久啊”,韩寒的回答幽默一如既往。 HH6n3c!:mm
lDBAei3iB
“去年,韩寒有天给我打电话,说要一篇稿子,没有具体说什么内容,说随便拿一篇就可以”,周云蓬说,他半纪实半回忆的《绿皮火车》记述了他坐绿皮火车看病、旅行的经历。在豆瓣的“最喜欢文章”投票中,此文获得的投票仅次于“所有人问所有人”及韩寒的文章。有人看了《绿皮火车》,到周云蓬的博客去问好。有人说看了之后想辞职去浪迹天涯。 ;u`8pF!_eE
'Rnzu0<lF
所有接到约稿的人都一口答应。香港作家欧阳应霁的2000 字散文是写他坐摩托车到香港石澳、铜锣湾、湾仔等地吃车仔面的故事。欧阳应霁说,“因为是韩寒嘛”。 ^coCsV^CW"
Bor_(eL^
韩寒是“盲评”的。马一木说,经过编辑一审,马一木二审后的稿子,会抹去作者的名字交给韩寒,以二比一的比例让韩寒来筛选。“隐去作者名是让他完全凭文字来做判断。” NJJ=ch
+Zi+
/9Z(H
王子乔是《独唱团》创刊号年龄最小的作者,6 岁。他的作品是短短的四句诗,前两句还是歌词,只有后两句是原创。“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算钱。” zw'%n+5m
m|JA}&A
“我认为这是21 世纪最好的诗歌之一,又现实又浪漫,写出了商业时代一个很大的特征”,马一木在网上看到这首诗后疯狂搜索,找到了王子乔的妈妈,一位上海作家。王子乔拿到了一千块稿费,很开心。他正在犹豫,是不是请小朋友们连续吃一周的麦当劳? = y^5PjN
_an0G?7
彭浩翔的投稿应该是最令编辑部意外的事情。在投稿箱里收到署名“彭浩翔”的小说投稿时,编辑们都以为是一个假冒或同名的人。直到后来联系到彭浩翔本人,确认那确实是他的小说之后,大家都讶异一片。彭浩翔对《独唱团》给予的赞誉说“溢美”绝不为过:“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韩寒,也无法否定他在中国和国际之影响力。《独唱团》不过是本文艺杂志, 但将毋庸置疑地成为里程碑。2010 年7 月6 日这天, 日后将经常被提及,因那是一本代表独立思考杂志诞生之日,《独唱团》就像《滚石》杂志当年于美国出现, 注定要改变摇滚音乐的路一样。” 4SUzR\
C D6N8n]
下一期是本不一样的杂志 BN&)5M?Xt6
UZsvYy?
《 独唱团》工作室在上海远郊,淞江区的一个社区里。韩寒在这里租了一个公寓作为办公地,这里有舒适的沙发,宽大的阳台,小小的会议间。 &qY]W=9uK
-[N
9"Z,
12 个人中,一半以上的编辑都住在同一个小区。一位去拜访的朋友羡慕不已地感慨,他们过的简直是《老友记》里的生活。编辑部的典型一天是这样的:早上十点半,看完一场球赛后,来工作室。工作从下午一两点钟开始,大家争吵某个作者或某个稿件是否能上,讨论封面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材质和质地。 IqlCl>_j
{$t*XTY6R
韩寒会提自己的看法,但从来不“独裁”。“韩寒是一个温柔的男人,很善于留白”,马一木说,韩寒会把判断交给各个责任编辑去做,不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在一些意见不集中的问题上,以集体投票的方式解决。意见出现胶着的时候,大家会到阳台休息,看楼下邻居的猫狗。韩寒是一个游戏高手,他可以原创出各种各样好玩的游戏,比如团一个纸团做球,看谁能躲过。晚上会去一个编辑家里吃她做的点心和咖啡。据说招她进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她会世界上所有咖啡和点心的做法。 /IcGJ&;
BN(=LQ2["
编辑部的工作内容还包括每周踢球、打游戏、玩航模、杀人、看电影。马一木说在这里工作,经常不会感觉到是工作,“就像一次赛车,我们共同开车要赢过所有人,或者像一场游戏。”韩寒会通过杀人游戏来了解每个人的性格。“每个人跟他接触都是从杀人游戏开始的。”通过游戏,一个人沉着或是单纯,很快就能暴露。至于韩寒自己,则是一个很难暴露的高手,“一个暗藏杀机的人,你永远不会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么。” [PXq<ST
~(*tcs]hY
下厂印刷时发生了一点插曲,原定封底是一张网上流传很广的裸男拿枪的漫画。在印刷快完成的时候才发现男子的手臂上刻着爱日两个字。因为担心“被假爱国主义者做文章”,韩寒要求追回和销毁五十万个封面、两万张海报和第一批印刷完的杂志,损失五十多万。这也是为什么原定7月1日上市的《 独唱团》推迟到了7月6日。 }72\Aw5
OL_#Uu
因《独唱团》分裂的阵营 8@ f!,!Wn
G>?kskm
《独唱团》出街后遭遇的评价很奇妙,一面是一边倒的赞誉和支持之声,包括一些艺界大佬毫不犹豫的力挺;而另一面还是有不少人说“失望”,认为不过尔尔,一本文艺杂志,见不到韩寒的思想和锐气。更狠的说是“火车站读物”。 iWWt
L
T!?tyW
最知名的一次攻击来自几位80 后作者的“联合抵制”行动,称“《独唱团》并不是传说中引领文化潮流的公民读本,而只不过是一本无病呻吟、哼哼唧唧的流水账簿”。对此韩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爆料,这一抵制的新闻稿在《独唱团》上市之前已经出现在媒体的信箱里,那时还无人看过《独唱团》。 ,XscO7
L~/L<M s
早在杂志上市前,韩寒大概已经预见到了对“公民韩寒”的期待可能造成的落差。在6 月10日的博客中,他一再提醒读者,《独唱团》终究只是一本“文艺杂志”,无法承载很多人对于改变现状,改善社会的期望。“如果你抱着想看战争片的心态误看了一部文艺片,无论这部文艺片多好,你都会失望。”然而由凤凰网发起的一项投票表明,仍然有近五万名读者选择了“希望在这本杂志里看到韩寒博客文章那样针砭时弊的杂文”,占所有选项的69%。公众对“韩寒”二字的期待也转移到了他的杂志上。 ?(zCv9Pg
{oOUIP
“很多人希望《独唱团》是一个公民读本。但是,《宪法》才是公民读本啊。你连读我100 篇博客,你也肯定接受不了”,韩寒无奈地表示。 U6|T<bs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