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转贴: zE<G wVI~
;Cqjg.wkB
T~'9p`IW
片名《Father and Daughter》,2000年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此片作者1953年出生荷兰,在瑞士念版画,1978年毕业于英国,专攻动画。1980年代起定居英国伦敦。 vxC,
8Z
B[Fuy y?
重看一次,感动依旧。写过一段此片文字,找不着了。8分钟短片,可以是老谋 子在闭幕式上表现国殷民阜的主旋律,也可以是这番的人世苍茫如幕。永不再返的父亲,毕生等候的女儿……父亲临登船前的回身那一抱,从此睽隔一水。天际间那 么高大魁伟的父亲,在一水前依然软弱无奈!他被水,被远方不容分说地带走,没有过多缠绕与解释。他只能和幼小女儿分开,登上那条早已等候的船。他去哪了? 亲人总会陆续消失,消失于死,消失于因血脉带来的更彻底的疏隔。 #2*2xt
o+Kh2;$)
#NLLlEE
她常来张望,从女孩到妇人,到老妇人。那一段坡(有时逆风),是人生注定的辛苦,她终于来到父亲离去地,那条荒船上,她蜷靠父亲当年体温,和父亲才真正遇见。越变越年轻的她奔向父亲怀抱,共同的死亡让亲人从此不再分开。或说,在共同死亡里,彼此才能重活一次。 )Y+?)=~
惟风琴和钢琴,没有对白的静美的8分钟,定格一对父女的一生,定格生死两岸,定格永生的寻找与相会——前提是他们必须彼此思念与相爱,然后终会通过一种方式重叠。 ym)`<[T
y[@<goT
.Qeml4(`3
转“小转铃”文: 9ApGn!`
GCEq3
^/
片中的大海,象征的是死亡。因此一开始的父亲不是要去哪里上班,而是已经死去。令我倍感郁闷的是,去死还要自己划船,真辛苦。此处需注意父亲返身跑回高地紧抱女儿,然后无奈离去。蒙神恩宠,谁叫召唤他的是死亡啊。 0^{?kg2o_
/!Kl
然后是女儿每年来岸边,等待父亲归来。此处注意天气变化及路人变化,构成了此片的互文和复调结构。还要顺便说一下的是日文译名:《岸边的两个人》。突出岸边(生和死的界限),很明智。不过还是原名更朴素些。 XZ8;Ow=
(Eoji7U
对小孩子来说,死亡是远远眺望的神秘大海,它带走我们的亲人。 L]HYk}oD.
aF\?X&|
人慢慢地变老,掩在死亡之上的海水渐渐退去,变成了滩涂。原来这滩涂上也有复杂的地形,有水鸟,死亡从平乏残酷的海面变成了涵义更丰富的地域。此处需注意,大海变成滩涂时,正是女孩成为老妇人时。理由是那时已失去了丈夫和孩子。 j;b<oQH
#ZRplA~C7]
n/]
$k4h
当她最后一次到来岸边,破旧的自行车几次摔倒。她扶起,又摔倒,扶起,又摔倒。终于,她放弃了,回头看了一下,不再去扶(抢救无效)。横躺的自行车留在身后,象征已无归路。她走下堤岸。这时,堤岸已经从“水鸟栖居之地”(沼泽)变成了“人可企及之地”(草地) y:+s*x6Vg
13T0"}
~_Mz05J-\_
“在抵达死亡的核心之前,要穿过齐脖的深草。” ~h*p A8^L
nob^
I5?
]w=6.LzO*
这是我最喜欢的意象。从垂死到死的路也很长啊。一路上,高草被如残烛的生命碰得沙沙作响。 g"Z X1X
最后,老妇人找到“将父亲带走的”“半埋在沙里”小船,试探着摸摸船舷,踩踩沙面,终于心满意足地躺下。(此处我的哭点。之前还在悠然地吃西瓜,到这 儿就像被人砍了一刀,痛死了)这时死亡和父亲合二为一,她是躺在死亡的怀抱里,也是躺在父亲的怀抱里。之后极易懂,不赘。(同时感叹人家这动画做得节制, 父女相见两次停顿,如果是我国动漫界处理,恐怕就是啪啪啪啪四个角度的五官特写,然后女儿飞奔上去趴在父亲身上一分钟旋转镜头+哈哈哈咯咯咯的傻笑声回荡 在天际中~寒~我们果然是单细胞的国度 )\TI^%s
R9z^=QKcH
#%i-{t+_>
我是真的很喜欢这个片子里对死亡的一系列富有人性的设计,有智慧,有气度,有想象力。在我心里面,死就是这个样子,像一首温暖,天真,微凉的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