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放弃称帝的原因
关于多尔衮的内心活动,现代可见的史料不得而知,况且他也不象以后的几个皇帝有诗作传世,多少也透露些许情绪,顺治就更简单了,纵情纵欲作皇帝。
无可否认,多尔衮是个内心极其复杂矛盾的人,他的生命里有着太多的抉择,非但关系到他和兄弟们的荣辱和身家性命,也关系到满族整个民族的命运。他对权力帝位有着极大的野心,但也是胸怀大志勇往直前的创业之主,福临的即位是他一手促成,入关后也是他亲自派车驾迎幼帝,福临在北京的称帝他是总导演,福临的登基诏书是他领着满汉群臣逐字逐句反复推敲而成的。他生前并没有想废掉幼主,虽然不能说他没有当皇帝的想法,但是他毕竟没有走出这一步,这不能说他太优柔寡断,也不能说他势不如人,却只能说这是他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后所作的明智抉择,这也与他的一贯行事作风相吻合。
客观环境是顺治虽说是个空架子皇帝,但他毕竟是皇权的象征,而孝庄虽然不掌权,可她还是起到了牵制作用,不管是否用情也好,她背后还有蒙古力量的支持,然而总体来说,实力不足以与多尔衮抗衡,所以多尔衮要称帝是完全可以作到的,但是要作到满族内部不受一点冲击和影响,完成不流血的政变却很难说。
多尔衮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但决不是为达目的不顾一切的人,他绝对不是吴三桂袁世凯之流为了作皇帝不顾一切,也不象清朝中叶的林爽文意图割据台湾称王,一边吃着红薯身上穿着破衣烂衫而南面独坐受群臣朝拜,他有更高的野心和理想,他要把他的民族带入新的天地和世代开创万世基业。历史学者们公然他不称帝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始终顾及到满洲整体的利益和清朝的统治,他不愿意为了名位造成最高统治层的分裂,也不愿意破坏满族的团结,因而可能延缓甚至严重租碍清军统一全国的进程或是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政局有所动摇。多尔衮的这种行为是历史上统治者中很罕见的,但也说明了满族是个很有向心力的民族。
多尔衮有称帝的心,但更有由他一手统一中原奠定大清江山的雄心壮志(他是个讲究实际的人,光是有个周公的美名是不足以让他放弃称帝欲望的)。入关之初,他握有绝对兵权,称帝可谓易如反掌,前明降臣劝进的也很多,他没有称帝就是为了上述原因。当时虽然清军占领了北京,但是仅仅据有京畿四周的一小部分,南面有南明宏光政权,西面李自成占有半壁江山,四川有张献忠,敌对势力加起来有二,三百万的军队,而清军倾全国之力也不到十三万,其中满洲八旗也就五万余人,所以这时的清朝统治是极其不稳的,谁得天下都有可能。多尔衮只有大力集中权力维持最高决策层的正常运行并团结满族所有力量才有可能完成统一中原这一艰巨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他选择的战略方针是先对付大顺军,对南明则不战不和,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也正是由於李自成,张献忠抢着当皇帝,抢地盘,而南明各个政权也为了争夺正统而内斗的不可开交,才让多尔衮的清军各个击破以风卷残云之势统一了大半个中国。
试想如果农民军和南明能摈除个人私欲,联合抗清,清军再精锐也不可能统一全国。这正是作了皇帝的失了江山,而不做皇帝的得了江山。所以明末清初之际,多尔衮绝对是关键人物,他的识大体顾大局的政治素养,与满族社会他人包括他的同母兄弟的昧于各人私欲,还有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以及南明诸王将士,不可同日而语,而以后的代代清帝都应该好好感谢这位叔祖。多尔衮到死没有看到九洲干戈息止的太平天下,也没有做成皇帝,但他实际上是爱新觉罗家族真正君临天下的第一人,他绝对是满族的民族英雄,比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毫不逊色的一代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