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然看到几个京剧花旦和武生的图片, 意外的陷入那个戏剧的世界. 不是真对戏曲本身蒙生了兴趣, 而是着迷于那些五彩斑斓的盛妆和嘻笑怒骂的脸谱. 晚上闲, 上网疯狂收集各种各样的脸谱. 之前以为脸谱这东西, 无非几类: 白是奸, 黑是烈, 红是忠. 大概古往今来的行头, 也就在这几个色调基础上发挥. 其实不然, 这戏剧脸谱的学问似乎大得很. 先不说项羽, 曹操, 马谡, 张飞等等诸般人物各有各自的脸谱对应, 原来每条线, 每个符号的应用也是颇有讲究. 我是外行人, 不过看个热闹和新鲜. 寻思着若照着样子描几幅装裱了送人, 兴许是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同时也算弘扬了民族文化.
因为收集图片, 难免看到一些电影和戏剧的老照片, 竟钩起了我关于戏剧的一些点滴回忆. 很小的时候, 我们院子马路斜对过儿就是一家电影院. 平时放时下的电影, 偶尔也会邀请就近的剧团演出戏剧. 把白天放电影的方角大屏布卸去, 拉上里外三四层的幕帐, 就可以演出了. 四五岁的光景, 电影是不能看懂了, 唯有这花花绿绿的涂抹了一张张脸, 珠光宝气的穿戴了一身的各样人物能引起我的兴趣. 唱的什么是照例永远不懂, 小孩子的视觉吸引力通常只能被牵制十几分钟, 所以每晚都是难熬一两个钟头的时间, 最后终于睡着由祖母背着回家. 大概六岁前后的样子, 省剧团来各地招小学员. 因为喜欢台上凤冠霞帔, 抹了红色胭脂的花旦, 不知深浅地闹着要去报名. 妈妈逗我说, 小学员要离开家生活自理. 而我是家中幼女, 晚上还跟祖母睡一张床, 这一关都过不去. 听了妈妈的话, 那一晚竟真的执意自己睡, 但终究由于太小, 晚上找奶奶而哭醒. 从此这戏校的事情只好作罢. 现在想想, 如果当初事成, 现在将走得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了吧.
随着年龄渐渐长大,对戏剧一点点失去耐心. 觉得它咿咿呀呀的节奏太慢, 对演员的装饰也没有了先前的浓厚兴趣. 取而代之的是港台的流行歌曲, 和长篇累犊的电视剧. 那里有流行的元素又有明星可追捧, 不象戏剧被视为陈腐的娱乐. 记得每年的春节晚会必然有一个段子留给京戏或是地方戏曲大联唱, 每逢此间, 我和姐姐便乘机喝茶倒水, 刷牙洗脸. 仿佛中场休息一般. 也许对戏曲关注太少, 那个年代也不记得有什么好的戏剧节目. 唯有对黄梅戏的天仙配和越剧的红楼梦还情有独衷. 却是源于对神化传说和古典名著的眷爱. 初到北京上大学, 同学自我介绍的时候, 因是从河南来, 小香玉也正是家喻户晓的当口. 于是应景唱过几句木兰从军. 后来每当同学聚会再邀唱此节, 总是极力婉拒. 大概是怕沾染了戏剧的落伍和过时吧, 也算虚荣的可以.
成人后被戏剧震撼的一次, 说来还是由于一部霸王别姬的电影. 虞姬对霸王戏里戏外一段被扭曲的恋情, 让人不由得对旧时人生如戏, 人鬼不分的蹉跎岁月而感叹. 同时也被演员对戏剧的投入而感动. 认真的去感受戏剧本身, 发觉很多戏剧故事都是历经千百年来的锤炼, 寓意深刻, 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再看春节晚会, 听到戏曲这一节, 竟能逐字听过, 还觉得很有韵味. 说与先生听, 他长笑两声神秘地说, 老婆, 看来是你老了. 我果真老了吗? 还是更懂得欣赏中华文化了呢? 这一节留待以后再去祥加探讨吧.
哈哈, 扯太远了, 还是上画吧. 你看那”蓝脸的多尔礅盗玉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