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心理健康:生命健康的另一半
苇儿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4-06-07   

心理健康:生命健康的另一半

新华网山东频道 记者 丁锡国 编辑制作 王媛媛

  有一篇题为《我交给你一个孩子》的短文,是上小学的儿子读给我听的。作者应当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吧,深情的母爱,在每一个字符间跃动,特别令人震憾的,是对爱情真意切的呼唤:她渴望一个新生命在其成长的每一个瞬间,都能得到真诚的关爱。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儿,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在学校,老师教给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知识和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可是,孩子们内心对爱的渴求,他们得到了吗?一个生命,需要强健的体魄,同样离不开健康的心理。身、心,正如“人”字的一撇一捺,一角之缺,即会毁灭。


  “问题学生”心理档案揭示教育误区

 
“他才15岁,脸上带着稚气,但眼神非常冷漠。”几年过去了,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翟静,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济南市那位初二学生走进她的门诊时的情形。

  少年是在爷爷的劝说下来找这位心理问题专家咨询的。那位70多岁的老人焦急地向翟静求救:“快救救我的孙子吧!他父母离了婚,谁也不要他,只好我收养他。他不上学,白天在家睡觉,夜里打拳。我批评他,他拿菜刀要和我拼。”

  “我一眼看得出,那个孩子的经历一定很苦,他得到的爱太少了。” 翟静说。在她面前,那位少年第一次敞开封闭了15年的心扉——

  “我母亲性格开朗,愿意交朋友,父亲守旧,他俩性格不合。从我记事起,他们一回家就打仗,无心照顾我。小时候,父亲经常打我。从那时起,我就发誓: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还回来。

  “我是在父母的吵架声中长大的。我6岁时,父母离了婚,我被判给母亲,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父亲的面。母亲不顺心时常常打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上课不注意听,做小动作,老师不喜欢我,把我安排在第一排,自己坐一个位子,同学也不愿意和我玩。由于我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常把我母亲叫到学校,回到家后我就会遭一顿痛打。每次放学回家,母亲总把我锁在家中。我感到孤独、苦闷。二年级时,学校高年级的学生教我偷自行车,我感到好玩,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偷自行车,有时偷母亲的钱,与同学一起打电子游戏机。

  “上四年级时,班主任对我好。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她很体贴我,关心我。我下决心改正了我的坏毛病,学习成绩也好了,但五年级时换了班主任,我又被嘲笑、挖苦,同学也笑话我没有爸爸,从此我又与以前一样,不愿上学,偷家里的钱,和比我年龄大的同学一起玩游戏机,学习成绩也不好了。六年级时,有次母亲错怪了我还打了我,我无奈拿起了菜刀自卫。我从心里并不想伤害母亲,但她不理解我,把我送进了精神病院,从此也不再要我了。后来,爷爷把我接回爷爷家,后续的奶奶为了我的事和爷爷闹起了分居。爷爷为了我,拿出了积蓄送我到寄宿学校读初中。但那个学校和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样,班上的男同学教我吸烟、喝白酒,我们经常在宿舍里喝酒,喝醉了耍酒疯,他们还让我回家偷钱。老师对有钱人家的孩子好,瞧不起我,有一次,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嘲笑我进过精神病院,我实在无法忍受,踢了老师一脚。我被带进校长办公室,我害怕得不敢说话,浑身出冷汗。最后,爷爷只好把我接了出来,我再也不愿意上学了。

  “我愿意一个人独来独往。我变得孤独、冷酷,哪个亲人死了我也不伤心。我喜欢杀生,见到蚂蚁我就要弄死它。想起以往的经历,我就心烦,想发脾气,想报复。我发誓,今后我永远也不想见到父母了……”

  形容可爱的孩子,我们总要用“天真无邪”一类的词语。是的,每一个生命诞生时,都如同一张白纸,他最后展示与人的一切,真善美或假恶丑,那都是家庭、学校、社会留下的痕迹。孩子的问题,就是教育的问题。“问题学生”的出现,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其中,既有家庭、社会的责任,也有学校的责任。这份心理档案,值得各方深思。

学习为什么总要与苦相连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翟静率领的课题组近期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她们向济南市两所重点中学初中一年级28个班的1667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表明:59.3%的学生存有厌学情绪。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但有如此之多的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的确可悲。翟静说:“我在儿童心理门诊也发现,这些年,不愿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以前,不愿上学的孩子比较少,主要是小学生和初中生,有的是因为胆子小,有的是因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学习有困难,但现在学生的厌学情绪就很普遍了,不光小学生、初中生厌学,高中生厌学,连大学生也厌学;不光学习不好的孩子不愿意学习,有些考试考第一名的孩子也出现厌学情绪。”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新石路小学李淑梅老师的调查结论与此基本一致。在回答“你最喜欢干什么”的提问时,她的44名学生中有12名同学告诉她,自己喜欢上体育课、下棋、踢足球、打羽毛球、学武术,9人喜欢画画、唱歌、练琴、吹萨克斯管、搞小制作、小发明,10人喜欢玩电脑、玩游戏、看电视、走迷宫等,喜欢学习、看书的只有5名同学,仅占11%。有17位同学说自己的心情不愉快,20位同学说有时愉快、有时不愉快。

  儿童心理卫生专家翟静认为,社会竞争加剧,学习压力过重,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失去了内在的学习动力。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开始加压,逼迫孩子学舞蹈、练钢琴、习书法,刚上小学就强迫孩子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在家长过高的期望中,孩子享受不到童年的乐趣,也把学习当成了折磨人的“苦役”。一些学校唯考分至上、升学率至上,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心理,作业沉重,考试不断,致使部分学生身心疲惫。近年来高学历受宠的社会现实,追捧高考状元的舆论氛围,越发促使家庭和学校对学生施加压力。有位中学老师用一句“七上八下”的俗语明确地告诉他的学生:每天睡七个小时的同学才能考上大学,睡八个小时的考不上。为了考大学,一些学生甚至用浓茶、咖啡强打精神,挑灯夜战。
 
在国人眼里,学习从来都是与苦相联的。极端的有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普通的教诲如寒窗苦读之类。先人说,学而优则仕,但在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说得出这样做的意义了。孩子要一个高分数,为的是让父母高兴,老师要一个高分数,他可以评优当先进,但这些对于孩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好奇,是人的天性。当生命新生,这世界的一切都会让他产生穷根究原的冲动。不是吗,微风中风铃清脆的响声,墙壁上涂抹的艳丽色彩,夜空中眨眼的星星,生命初始,外界的每一个刺激,都会使我们惊奇,所以,探究世界、求解未知的愿望,是与生命一起诞生的冲动。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山东大学演讲时,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学生们,是好奇心将他引入神秘的物理世界,它使他登上科学的峰巅,并使他至今快乐地畅游在科学的世界。还有一位科学家,说自己进实验室时,那份心情如同年轻人结伴去舞厅,其内心的渴望、兴奋和不知疲倦的情感可以想见。

  人之兴趣不同,社会需要的人才各异,学生的个性发展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但遗憾的是,如今家庭与学校硬要把统一的目标强加到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残酷地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扼杀了。山东德州一家民营企业近年来先后录用了四五百名大学毕业生,令这家民营企业的业主大为诧异的是,除了看点闲书,他们基本上不读书。这位民营企业家感叹道:“厌学,摧毁了人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它使人们放弃了追求真理、探究世界的精神,于个人、于民族都是悲剧。”

自信,被一声声斥责慢慢残蚀

  孩子在幼儿园时,总会得到许多表扬,一旦进入小学,成人们就像换了一副眼镜,他们总是希望孩子们能有完美的表现,稍有差距,即会斥责。一些孩子从此开始了灰头土脸的生活,他们的自信心因此被一点点残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日昌认为,成人对孩子期望过高,保护过度,管制过严,特别是负性评价过多,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或者胆小退缩、经不起挫折,或者凶狠残暴,对他人和社会充满敌意,表现出极大的攻击性和破坏性。

  星期二下午,只是一个普通日子,但对济南市民刘女士的儿子来说,这个日子却近似恐怖。这位三年级小学生一想起下午的三节语文课,就满脸的不高兴。在山东电力公司供职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中午放学一回家,孩子的情绪就很差,嚷嚷着不想去学校。”

  孩子不喜欢语文课,原因非常简单:语文老师太严厉。有一次,孩子没完成作业,老师罚他抄了五篇课文。因为上课时和同桌悄悄说了一句话,孩子被罚站了一节课。这位老师定了一条规矩,家庭作业写错一个字,罚写50遍,课堂听写每错一字,罚写100遍。高压之下,孩子由害怕老师逐渐开始对她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厌恶和恐惧心理。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惩罚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有专家调查发现,在农村小学,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城市,虽然老师对学生硬体罚的少,但诸如罚站、罚抄写课文等软体罚仍是惯用的手段。一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出于督促学生学习、纠正其不良习惯的本意,用惩罚的手段对待他们的错误,殊不知,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类似情况在中小学生当中比较普遍。济南甸柳一中有位男生,英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是英语老师的得意门生,仅仅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英语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进行处罚,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此改变了对这位老师的看法,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记者与刘女士的儿子曾进行过一次对话——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对待那些写错字的学生?”

  “他们会写了不就行了吗,干嘛要逼他们写多少遍呢?”

  “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你会怎么处理?”

  “谁遵守纪律,我奖给谁一支冰糕!”

    …………

  自信心是人性格的核心。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非但在学习和工作上难以取得成功,在生活中也很难有幸福感。得到他人的欣赏,是人内心的渴求,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应当采用积极的激励措施,放大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使他们在肯定中获得自信,产生前进的内在动力。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苇儿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4-06-07   
别让老师的“心病”传染给学生

  近年来,校园里偶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个别老师因为学生的一点过失,罚学生吃苍蝇,强迫学生互相打耳光,有的甚至往学生脸上刺字……这些极端现象的发生,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教师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教师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高尚的道德行为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但也毋庸讳言,社会竞争压力增大,一些社会不良现象蔓延,不能不对教师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据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某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有32.18%和16.56%的教师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也偏高。

  据一些研究分析,教师心理问题增多,主要由压力增大所致。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挑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对教师原有的思维方式、教育观念和方法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竞争机制引入教师队伍,诸如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新的用人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推行,给一向平静的学校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在教师心里产生了不安全感,如果不能及时调适,就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教师为其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宽松的人际环境,如果教师自身出现心理问题,不仅会使其陷入内心的痛苦,而且会将他的不良情绪和人格缺陷传导给受教育者,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教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容易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学生。教师的一时冲动,甚至危及学生一生。济南市有两位三年级小学生,课余玩闹时掀了女同学的裙子,班主任让两个小家伙站在全班同学面前,愤怒地将其斥责为“流氓”。两个八九岁的小孩子从此经常遭到同学的讥笑。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中小学校中的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为人们所认识。一些心理学专家、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赵承福提出,要解除教师的紧张感,必须改变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他说:“教育具有滞后效应,所谓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衡量教师的价值,绝不能只看当年的升学率,而要看10年、20年甚至30年之后,他培养的学生有多少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山东省惠民县惠民镇中学王秀贞老师认为,社会应当转变育人观念,理解支持教育,多给教师一些关爱;学校要把教师心理素质塑造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关心教师生活,营造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创设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作为教师个人,应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修养。


“心育”,学校增添崭新一课
 
  为了使未成年人健康地成长,最近,全社会都在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心理学专家认为,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当从点点滴滴入手,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他们健康的情绪和健全的人格。

  近年来,校园悲剧时有发生。有些挫折和打击,在成人看来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却往往引起一些学生心理的巨大波动。别人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就会在一些学生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令人难以置信地形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济南市有位初中女生,每天学习到凌晨,父母夸孩子懂事、学习用功,但孩子却难以承受心理的压力,割腕自尽。前不久,山东省沂水市一位中学生,因为琐事和家人发生争吵,一时情绪失控,先是砍伤了80多岁的奶奶,后来又砍向卧病在床的父亲,夺门出逃时再把一位邻居砍伤。

  类似事件虽然只是发生在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但心理问题却是每一位学生随时都可能遇到的。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他们可能会遇到或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据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翟静的研究,目前,厌学、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地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他认为,健康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日昌将人的素质二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相应地将教育二分为体育和心育。他说:“人的身心好比‘人’字的撇和捺,二者缺一不可。”

 
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省市陆续开展起来。如今,全国许多中小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了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在一些人眼里,心理健康教育还只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有的人不承认一些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或者把心理健康问题简单地看作思想品德问题、缺乏法制观念等,试图用老一套办法解决新时期的新问题。有的学校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在硬件设施上做文章,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有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课本、讲概念、考条条,甚至企图通过一年教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老师一句鼓励的话甚至一个微笑,可能会使一个“落后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起自信心,从而改变一生;老师的一次嘲讽,可能伤及一个好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对他人、对社会的敌对情绪。郑日昌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社区及媒体的共同任务,作为学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将其渗透在学校的各科教学和日常管理之中。他说:“接纳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是心育成功的关键。”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专家们所依据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社会适应标准,一是医学标准。大多数专家倾向于用社会适应标准衡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专家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是:

  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

  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

  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作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

  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

  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

  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