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孩子的溺爱问题,大家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立场,就是不能溺爱孩子等等。但是,面对病中的孩子该有怎样的关注,却不是很多人能够保持比较清醒头脑的。收集了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给大家参考。
1怪病背后存在性格扭曲
——钱江晚报报道
16岁的兰永伟自2002年1月7日起,不明怪病就开始缠上了他:胸闷、气喘,整日不停拍打背脊,整夜无法入睡,今年开春以来,永伟只能躺在床上由父母不停擦胸,才能正常呼吸(详见本报4月15日A12版、20日C12版)。经本报生命版牵线,浙医二院精神科和呼吸科的名医专家向无助的小永伟一家伸出了援手。
经浙医二院精神科医师心理测试,发现他在个性上有明显的缺陷。父母过分溺爱不知不觉助长了这种个性,为以后疾病的迁延埋下了隐患。
上周,浙医二院精神科为兰永伟进行了系统的全面检查。经焦虑、抑郁及人格测试,表明这个16岁的男孩属于癔症个性,有点神经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数据偏高。艾森克人格测验表明,兰永伟的神经质分数高于常模,表现在个性上,就是依赖性较强,容易敏感,即使是微小的应激状态,也会有较大反应。
该科李惠春主任对兰永伟进行了专家会诊,结合测量数据进行心理分析,认为兰永伟个性形成中,先天因素和家长教养环境共同在起“不良作用”。在上学期间永伟患上哮喘,原本成绩不错的他成绩下滑,这让他心理上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哮喘病情因缺乏规范治疗没能及时控制,虽然哮喘会产生胸闷的感觉,但决不至于非不停揉搓不可。但因为永伟从小身体较弱,父母对他的养育过分关心,他一感觉不舒服父母就放下所有事情为他揉胸,长此以往,这种让孩子得到关爱满足的动作就被无形固定下来。
近年来各种检查表明,永伟躯体疾病没这么严重,但其个性素质加上父母过分关心、宠溺,经他反复刺激,反而夸大了他的病情,引起他过分依赖,使他身体状况一直走下坡路,直到没力气走路。
对孩子把好关爱度
据李主任介绍,永伟目前心理方面的疾病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患上了慢性癔症。这种疾病有表演成分,具有功利目的。这类患者下意识地认为只要“病着”,自己就可以找到缓释压力的外在借口:比如学习成绩下降,工作效率不高,生活不如意等。李主任曾遇到过一位女病人。因为夫妻关系极度不和,患者有天早晨醒来突然不会下地走路,像是瘫痪一样。之后每天丈夫小心侍候。但各种检查都表明妻子的腿没有任何毛病。但她就是感觉双腿动不了。一直躺到腿肌肉萎缩,细如柴棒。最后在精神科检查发现问题出在“心理”。
因为兰永伟的精神疾病已属于慢性,治疗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手段,也需要父母认识到这一问题,积极配合医生让孩子逐渐摆脱这种心理上过度依赖的状态,这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专家认为孩子生病之后,家长应对孩子呵护有度,既不能过分关注,大惊小怪,夸大孩子的病痛;也不能漠不关心,让孩子在最需要的时候,缺乏心理的强有力支持。
2男童得怪病溺爱是元凶
——人民网河南视窗
新闻日期: 2006-5-10
河南商报报道:(记者连惠燕)两年前,一男童突发腹痛,而减轻病痛的最有效方法居然是头朝下“拿大顶”。昨日,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告诉记者,该男童怪病的病因是癫痫,家长的长期溺爱引发的情绪障碍是孩子怪异表现的“元凶”。
家住驻马店市泌阳县板桥镇林庄村白果树的许春生说,儿子许金金(化名)出生于2001年2月,夫妻俩对儿子宠爱有加。在儿子刚会走路时,夫妻俩就带着儿子到深圳打工。2004年1月的一天,3岁的小金金突然大喊肚子疼,并头朝下,摆出弓字形,不停地磕头,同时大哭、大叫。次日,许春生将儿子带到深圳的医院检查,没查出病因。他和妻子带着儿子回到了老家求诊,医院确诊,小金金得的是癫痫,治疗了半年丝毫不见起色。夫妻俩四处求医,可孩子的病情却越来越重。
昨日上午,记者在省人民医院的儿科病房里见到小金金。
谈起这孩子,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高丽有说不完的感触,4月份,小金金被父亲头朝下抱着来到医院,经过详细的检查,除了脑电图检查显示有癫痫和药物性肠胃损伤外,并无其他的器质性病变。凭着多年与儿童各种疾病搏斗的经验,高丽刻意留意观察小金金的一举一动,果然发现了一些问题。小金金腹疼大喊大叫的时候会用手捂着眼睛偷偷留意家人的反应,一旦没有受到关注,他便加大哭闹的力度,磕头拿大顶的幅度会更剧烈,只有得到家人的关爱才会安静下来。
高丽判断,孩子腹疼时怪异的动作就是为了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孩子的怪病和家人的溺爱有着直接关系,这是典型的儿童情绪障碍。
高丽告诉记者,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是心理行为性疾病,类似小金金的这种疾病在临床上也有不断上升的迹象,这要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对孩子不要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