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3月11日晚发布一份2200页的报告,详述雷曼兄弟公司走向破产的来龙去脉。这项调查耗时1年多,花费大约3800万美元。报告披露这家企业如何“玩弄”会计准则,摩根大通、花旗集团等金融机构如何在它轰然倒地前夕“趁火打劫”。美国《纽约时报》把这份报告称为“华尔街版验尸报告”。
■ 调查报告堪比“畅销书”
“读起来就像一本畅销书,”负责雷曼兄弟破产案的法官詹姆斯·佩克这般形容这份报告。
受司法部下属机构“美国托管项目”委托,Jenner&Block律师事务所负责人安东·沃卢克斯2009年1月开始调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事件。
美国破产法院文件显示,调查涉及超过1000万份文件和雷曼兄弟公司大约2000万页电子邮件;访谈超过100人,包括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前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财政部前部长亨利·保尔森和摩根大通公司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
■ 300页内容详述雷曼“做花账”
报告里超过300页内容描述雷曼兄弟公司如何“巧妙”利用会计手段粉饰账面。
对不少企业而言,销售和回购协议是常用的短期融资手段。通常做法为,企业把旗下资产转移给其他机构,从对方获取资金,约定晚些时候购回相应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内,这相当于贷款,体现为资产增加、负债增加。不过,如果所售资产估值不低于所获资金的105%,会计准则允许把这种情形记为“销售”。这意味着企业不再拥有这些资产,同时可用所获资金偿还部分债务。在资产负债表内,这体现为资产减少、负债减少。业内人士称这种做法为“回购105”。
报告说,雷曼兄弟公司2001年开始诉诸这种手段,2007年下半年使用频率“急剧”增加。这家企业通常在一个季度即将结束时售出资产,编制财务报表后再购回资产,以隐藏债务、降低账面所显现的财务杠杆比率,进而维持信用评级。
雷曼兄弟公司固定收益部管理人员2008年第一季度末在一封“求助信”里写道:“我们面临绝境,需要从你们那里再获取20亿美元,不管是以‘回购105’方式还是直接销售。不考虑成本。我们需要这样做。”沃卢克斯说,雷曼兄弟公司在那个季度的净杠杆比率为15.4,而据他估算,实际值为大约17.3。净杠杆比率关联负债比率,数值越高,财务风险越大。
雷曼兄弟公司2007年第四季度隐藏390亿美元“问题资产”,2008年第一季度隐藏490亿美元,同年第二季度隐藏500亿美元。
■ 高管做假账上瘾犹如“吸毒”
报告说,雷曼兄弟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参与“可付诸行动的资产负债表操纵”和“没受处罚的商业判断错误”。前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富尔德“至少(犯有)严重疏忽”。
雷曼兄弟公司全球财务控制人员马丁·凯利告诉沃卢克斯,所谓回购协议“唯一目标或动机是减记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交易本身毫无实际内容”。他曾提醒前财务主管埃林·卡伦和伊恩·罗维特,如果公众知道真相,这家企业将“声名扫地”。前首席运营官赫伯特·麦克达德说,他曾与富尔德详细讨论这类交易。麦克达德在2008年4月一封电子邮件里写道:“我们在吸毒。”
不过,富尔德2009年11月告诉沃卢克斯,他不知道这家企业诉诸“回购105”,否则便会考虑采取措施。
报告说,根据雷曼兄弟公司财务状况,2008年9月2日便应申请破产保护,但直到同月15日才付诸行动。
■ 摩根大通、花旗趁火忙打劫
报告说,在雷曼兄弟公司走向破产过程中,摩根大通、花旗集团等金融机构“趁火打劫”。
摩根大通为雷曼兄弟公司提供贷款。前者2008年9月11日认定,后者的贷款抵押物“估值远远低于它自己所称”,要求后者追加50亿美元资产作为抵押物。
花旗集团调整向雷曼兄弟公司提供抵押贷款的协议条款,进一步降低后者流动性。
英国巴克莱银行以15.4亿美元收购雷曼兄弟公司旗下部分资产。前者称,这笔交易草率执行,后者获得暴利,应再支付50亿美元。
花旗集团一名代表说,眼下仍在解读这份报告,沃卢克斯“没有认定花旗做错任何事”。摩根大通、巴克莱银行等尚未作出回应。
相关新闻
调查报告可能成诉讼路线图
分析师认为,报告为检方和金融市场玩家提供了大量证据、资料,犹如一份“路线图”,将产生多重影响。
报告没有说明雷曼兄弟公司高管是否触犯法律,但认定有足够证据对他们提起民事诉讼。这些人先前卷入多起民事诉讼,尚未受到刑事指控。
负责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事务的律师哈维·米勒11日说,这家企业即将出台重组方案,报告“出炉”时机堪称微妙。
报告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对雷曼兄弟公司操纵财务报表的行为视而不见,犯有“疏忽”之过。
雷曼兄弟公司高管马修·李2008年5月和6月多次致信本企业管理层和安永,就“回购105”提出疑虑。然而,“安永没有采取措施加以调查,”报告说。
安永回应:“我们最后一次审计这家企业是针对截止2007年11月30日的财政年度。结果显示,雷曼兄弟公司那年财务报表符合公认会计准则。我们坚持这一观点。”
安永11日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缘于“金融市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糟糕事件”,财务杠杆率是“企业管理层、而非审计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