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echozhang的鼓励!
我就把我当时写的文章贴全了吧, 给自己多加点分. :) (Admin, 还能再加分吗? 或者开新贴比较好? 我的目标是65点, 是六六设定的下一篇小说的门槛吧? )
*****
听区教授讲座的心得
这两天一直在听从南澳大利亚大学来的区教授(Dr. Au)的讲座。 感触颇深。
他反反复复阐述的教学理念是:
教学教学要以学为主,以教为副。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教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我特别喜欢区教授在讲座前和讲座中间放的那些生动有趣的小影视短片(fun video clip). 我打算也在网上找一些这类的段片, 每节课给孩子们看一个. 孩子们会很喜欢的. 另外我想找一些笑话, 每节课教他们一个. 孩子们对笑话也很感兴趣.
老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有互动,有交流。教学内容要跟学生生活尽量发生关联, 学了以后要应用到生活当中去。 学生明白为什么学, 才能学得有兴趣; 而用到实际生活中了以后, 才能掌握得牢靠。这让我想起美国的数学教育。 在美国的低年级数学书里, 钱币运算占的篇幅有一大章。
一年级的老师教钱币加减的时候,把它跟英语教育和学生的行为教育结合在了一起。 首先老师制定了一个行为规范, 哪些行为是好的, 会加多少钱, 哪些是不对的, 做了会扣多少钱。 领着学生一遍遍读行为规范, 直到他们读懂背会。 然后把行为规范张贴在教室里醒目的位置。 每个星期一早上每个学生都会发到二十元玩具钱, 叫小兔子钱。 在这个星期中, 有学生做了行为规范里提到的事, 老师就会叫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找找他做了哪一条, 再让他大声读一读,然后就做加法或减法, 应该再给他多少钱或扣掉多少钱, 结果是多少钱。 星期五下午老师会拿一盒子玩具出来, 学生自己把手里的钱排一下, 钱最多的学生先挑, 而低于十五元钱的就得不到玩具。整个星期学生们都特别激动, 情绪高涨, 而星期五是最快乐的日子。到下星期一大家在同一个起点上再重新开始。老师会按需要连续做好几个星期。
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 买东西的时候让孩子自己买。 先算好售货员会找给自己多少钱, 然后验证自己的计算对不对。 很多售货员在只有这一个小顾客的时候会主动配合, 问问孩子我该找你多少钱。
这样数学就活起来了, 而孩子也学会了一项基本生存本领: 买东西。
二, 三年级就可以用钱币做小数加减, 乘法, 图表, 统计等等。
老师不仅仅要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老师不仅仅要教学生信息技术, 更重要的是要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区教授的第一个例子是: 用文字处理器 (Word Processor) 写文章时, 学生可以学到怎么样把自己的思想, 各种想法重新组合, 重新排列。要督促学生使用文字处理器里的大纲功能(在“视图”内)组织, 编辑自己的思想。
区教授举的第二个例子是: 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查询资料时, 首先需要做一个计划, 要找什么, 用什么关键词来查找。要会使用高级搜索, 确定范畴, 时间段等等。 对查到的信息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知道它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老师不仅仅要教学生信息技术, 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区教授认为电子邮件, 讨论组, 博客, 把自己做的声音文件, 数码摄像放到网上等都是交流的一种方式。 地球已经越来越小, 变成一个地球村了。 当不同学校, 不同城市, 甚至不同国家的孩子互相交流, 彼此合作时, 想想他们能学到多少东西啊!
从区教授的演讲中我还对另外一个问题感触良深, 那就是怎么样使用我们社会的资源, 以及资源共享问题.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 澳大利亚的小学生可以用电脑来控制南极考察站的机器人!!! 学生能接触最前沿的科技资源. 可以想到学生对这个课题会多么感兴趣, 能学到多少知识啊!
这让我想起美国. 美国也是全社会培养下一代的理念. 我带我的两个儿子参观过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器中心(
http://www.slac.stanford.edu/). 这个中心做的工作是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粒子碰撞, 以找到最小的物质. 这个中心处于世界物理学界的前沿, 中心已有好几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章. 而且这个中心对十二岁以上的人开放, 欢迎十六岁以上的孩子暑假里去中心工作!!! 我们童子军里的一位家长在中心工作, 所以我们带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也去参观了一下. 中心用最简单, 最直观的方式把最根本的原理呈现在孩子们眼前. 我们参观完后的印象是科学不神秘, 不枯燥, 反而是趣味无穷. 真理值得我们花费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辛勤劳动去求索. 在中心我们还第一次看到了诺贝尔奖章! 那次参观收益颇多.
在中国, 我们也有南极站, 我们也有很多很多的资源,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把资源也对公众, 特别是对下一代开放呢?
由此我又想到了我不久前去看过的瑶琳仙境. 那完全是一个旅游场所, 完全商业化了. 导游告诉游客的是这块石柱象哪个动物, 那块石柱象某个人, 几乎不提科学知识. 而在美国的话, 溶洞会作为教育资源, 教育公众, 特别是下一代. 就比如说, 导游会告诉你这个溶洞是怎么形成的, 怎么被发现的, 与其他溶洞有什么共同点, 有什么特色. 会告诉你溶洞里的很多鱼眼睛是瞎的, 因为溶洞里完全没有光, 久而久之鱼的眼睛都退化掉了. 然后导游会把你带到其中一个洞, 再把灯关掉, 让你体验完全漆黑是什么概念. 等等等等. 参观这样的溶洞就会学到很多的地质地理知识, 而且是很直观的亲身体验, 印象深刻, 永远不会忘记.
我还非常敬佩区教授对祖国的爱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区教授从来到xx市的第一天起就马不停蹄地听课, 准备讲座, 做讲座。 为了做好星期天面对全市信息技术老师的讲座, 他星期六晚上才睡了三个小时, 凌晨一点就起床准备讲稿了。而他做讲座的时候仍然全部都是站着讲的, 从来不坐。 他是第一次来xx市, 但忙得根本没有时间浏览一下市区。 偶尔有一点休息时间他赶紧用来给他带的博士生批作业。 区教授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此贴被xiaolu在12-14-2006 05:4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