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经济学家真的会遭到暗算吗?消息源:IT时代周刊
最近,著名的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长江商学院教授郎咸平遭到了威胁。发出这个“威胁”的是旗下拥有4家上市公司的格林柯尔集团董事长顾雏军,他通过律师传达的威胁文字令人震惊和恐惧:“道歉!否则我们将采取包括法律程序等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而且是不通知你的(秘密)后续行动。”
“一切必要的手段”已经很难接受了,而那个所谓的“秘密后续行动”一下子震动了全中国——这是中国经济学家首次遭到公开的威胁。然而,素以“敢言”著称的独立学者郎咸平对这个威胁并不买账。
8月16日,北京长江商学院。面对记者,郎咸平颇为激动地公开了那份带有威胁的律师函,并发表了《学术尊严,不容顾雏军践踏》的演讲:“我,以及学术界绝对不会接受‘企业家’通过任何方式以威胁的口吻践踏以保护国有资产和中小股民利益为本的学术尊严。”一场经济学家和民营企业家的较量由此拉开了序幕。
一个是以“保护国有资产和中小股民利益”而为业界称道的“民企教父”,一个则是在短短两年内一举将4家国有企业收归己有,缔造格林科尔系神话的“中国摩根”。究竟这种激烈而充满火药的较量将带来怎样的结局?
威胁只因一份报告 给郎咸平“惹祸”的是一份演讲报告。2004年8月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个报告厅,面对数十家媒体,郎咸平公开了一份名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盛宴中狂欢》的报告。报告剖析了顾雏军资本运作的“操作手法”,并将其形象地描述为“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借鸡生蛋”。报告一出,立即引发了业界的轩然大波。
8月10日,新浪网全文刊载了报道全文;8月11日,东方早报以《郎咸平猛击顾雏军“七板斧”伎俩席卷国家财富》的醒目标题报道了郎在这次演讲中的重要内容。随后,数家媒体纷纷报道和转载。
顾雏军恼了。对于这位经历过文革的上山下乡,1989年即在英国创业,曾一举从香港创业板融资5.5亿港元,并在短短两年内先后收购4家国有企业,而今已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20位的企业家而言,从来头上都是笼罩着“中国摩根”的光环,其名誉其权威岂能容人质疑?
就在媒体广泛转载郎咸平这篇报告的时候,8月14日,在香港中文大学讲课的郎咸平收到了来自香港齐伯礼律师行的一封律师函。
律师函是受顾雏军委托寄出的。信中称:郎咸平在复旦大学的演讲经东方早报、香港商报和新浪网的文章对顾雏军造成了诽谤。而且新浪网站和香港商报的评论攻击了顾雏军个人的品格、名誉和性格。要求郎咸平做出如下的道歉行动:“必须详细书面汇报,新浪网站和香港商报的报道是否正确地记录了我的演讲。如果没有正确地记录演讲,那么则需完成下列行动:要求新浪网、东方早报、香港商报由其网站拿掉该文而且发表更正以及道歉,郎必须提供这些行动的证据。”同时还给出了时间限制。如不执行,顾雏军将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法律程序以保护他的名声,而不会再通知郎咸平。
这位曾执教于美国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名校,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客座教授、长江商学院教授的经济学家,以敢言和分析力著称,在股市上一直以斗士形象出现,曾一人舌战国际十大投行,并先后“炮轰”德隆、TCL、海尔、格林柯尔等大企业。曾因为预言“德隆系崩盘”最终得到验证而名噪一时,在中国财经界被冠以“郎监管”、独立学者、“民企杀手”和“民企教父”等头衔。收到律师函的第一时间,郎咸平立即北上京城公开了这份带着浓重“威胁”的律师函。
“这是我2001年进入内地以来第一次遭到企业家的威胁。”8月16日,在东方广场长江商学院的一间会议室内,面对数十家媒体,郎咸平颇为激动地对律师函作出回应。
“我的演讲根源于我的学术研究,而我的研究完全根基于格林柯尔以及顾雏军所拥有的公司所公开披露的资料,并经过严谨的学术推论而得到的结果,是学术性论文。学术论文的最重要意义在于根据实际数据说话,因此根本不存在攻击个人的问题,这是极为简单的道理。”
对于来自顾雏军的威胁,郎咸平似乎并没有产生畏惧,言谈间倒是充满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大气。
面对顾雏军,郎咸平重申了自己的原则:我以及学术界绝对不会接受“企业家”通过任何方式以威胁的口吻践踏以保护国有资产和中小股民利益为本的学术尊严,这一点是我今生奋斗的目标,而且我将绝对地坚持我的原则。
为什么是格林柯尔 在顾雏军的眼中,郎咸平也许是一个故意跳出来挑战其个人权威的“找茬者”。
然而,格林柯尔其实并不是郎咸平研究且提出质疑的第一家企业。出生在台湾桃园的郎咸平于1986年在美国沃顿商学院拿到财务学博士后,一直从事证券市场监督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他对于公司治理和股市监管的多篇学术论文曾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并被广泛转载。1997年前的郎咸平更多的是活跃在美国市场,之后他的研究方向才转移到亚洲公司的财务金融。
2001年,郎咸平在深圳一家刚刚创办不久的杂志上发表了对于“德隆系”的研究成果,对德隆的资金运作提出质疑,有人说这标志着他第一次涉足国内市场。这篇批判文章敢于用基于数据研究的学术成果挑战传统学术思维的独特观点不仅让金融界“眼前一亮”,同时也让人们开始对“郎咸平”这个名字渐渐熟悉起来。
之后的这些年,郎咸平不断在媒体上发表关于国内公司治理的研究案例和对于中国股市监管的看法,观点“特立独行”。就在格林柯尔这份报告发布之前,他刚刚在7月份先后对海尔和TCL 的运作通过媒体提出了质疑。
从这一点上看,顾雏军成为郎咸平的研究及质疑对象,并不奇怪。而另一方面,在郎对格林柯尔研究之前,顾雏军的骤富其实早已成为了业界多方关注和质疑的焦点。
1959年生于江苏的顾雏军,在江苏工学院热物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天津大学读研究生,之后,按顾雏军自己的说法,“因为根椐蒙特利尔公约,发达国家到 1997年必须禁止生产和进口氟利昂,而发展中国家要到2010年才执行,”所以他在1989年选择了赴英创业,并创办顾氏热能技术(英国)有限公司。 1992年,顾雏军在加拿大成立了格林柯尔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顾雏军重回国内,并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了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顾雏军真正抓住暴富的机会,正是由此开始的。
1998~1999年,顾雏军先后在北京、湖北、海南、深圳创立四家外商独资企业,并于2000年7月捆绑上市,一举从香港创业板融资5.5亿港币。随着 “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01年五六月份,顾氏又两次共减持9500万股格林柯尔股票,套现3.1亿港币,由此在国内资本市场开始翻云覆雨的举动。2001年到2003年的短短两年时间里,曾因提出“顾氏热力循环理论”而备受争议的顾雏军,先后将科龙电器、美菱电器、亚星客车以及ST襄轴四家国有上市公司揽入怀中,不但使格林柯尔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制冷帝国”,而其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个人全资公司格林柯尔资本公司也完成了对制冷剂、冰箱和客车三大产业的控制。顾氏领军的“格林柯尔帝国”正式浮出水面。而顾的个人财富也一度因此而迅速窜升到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的前20位,因为他兼并手段的迅速和“高明”,并且能使被收购的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扭亏为盈,顾还得了个“中国摩根”的称誉。
然而,就在顾雏军一边进行着市场上这些高调举动的同时,郎咸平的眼睛已经开始盯上他了。
“我本来就很想研究顾雏军,对他已经关注了很久。”郎咸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称。
因为他不相信一点:顾雏军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每当他完成一次上市公司收购以后,股价立刻大涨,业绩在几个月之中就突然变好。在郎咸平看来,这是完全违反了金融原则的。一个公司由亏转盈是非常困难的,公司的各方面都需要改革,这没有几年功夫是做不到的。
“这其中一定有猫腻,一定有某种程度的操纵。”这就是这份“惹祸”报告的出台初衷。
其实,郎咸平的本意是想通过研究来证明:被收购公司突然扭亏为盈是一种数字操纵的假象。
2004年4月,郎咸平和他的7名学生开始着手搜集格林柯尔的资料,在“不眠不休,每天平均只睡4个小时”的工作下,他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就是这些关联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与郎咸平分析其他企业问题一贯运用的方法一致。
后来,“我们也的确证明了顾雏军是通过费用的调整来实现扭亏为盈的。”郎咸平说。
随着调查的深入,郎咸平和他的学生们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顾雏军能够事先调高被收购公司的费用水平呢?随后才发现,原来调整费用的时候,顾雏军已经是上市公司董事长了。再次的调查发现,在格林柯尔所有的上市公司收购中,顾雏军事先都已经是被收购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了。费用的调整是在顾雏军担任董事长的任内完成的。”
调查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疑问在郎咸平和他学生的脑子里接二连三地蹦出来:是谁让顾雏军当上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呢?被收购的这些企业都属于国有企业,而且都存在大股东欠钱不还的问题。根据披露的资料,顾雏军通过各种方法让大股东不用还钱了。郎咸平认为这种做法似乎有“投桃报李”的嫌疑。
“这中间损失的就是上市公司和股民的钱。”郎咸平的理由是:通过同意原大股东以商誉抵偿债务等方法,上市公司就被用很低的价格收购过来了。而且这些行为都是合法的。公司法没有规定不可以这样做。这一切操纵都是合法的操纵,合法的自我定价。
“这种事情真是太可怕了。”郎咸平告诉记者自己当时的想法,“这也让我更加坚定要把这份报告做下去的决心。”
历时3个月,一份《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盛宴中狂欢》的报告终于出炉了。“我们看到的则是在‘国退民进’大潮背景下,一个长袖善舞,精于运作的顾雏军。难道顾雏军模式就是我们经济改革10余年来所期望的‘民营企业家’吗?如果顾雏军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典范,那我真要为中国的未来而哭泣了。”郎咸平在其报告的最后如此陈述。
始料未及的回应 对于顾雏军的态度,郎咸平显然有些始料未及,“我没有想到顾会来这么一手”。
此前,郎咸平因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在中国财经界名声大噪。就在这份报告发布之前,他刚刚在7月份先后对海尔和TCL 的运作通过媒体提出质疑。
但是,来自海尔和TCL的回应都是他们通过向媒体发表看法的方式作出的。对于郎咸平质疑海尔“曲线MBO”的说法,海尔方面的一位发言人代表海尔提出,由于海尔现已经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不存在曲线MBO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所以,郎咸平教授的观点不能成立。海尔称:“郎先生发表的文章是以‘海尔是国有企业’为前提的,众所周知,海尔不是国有企业。海尔没有任何违规违法行为,不予评价。”另一家遭到郎质疑的TCL也是通过媒体的方式做了公开回应,而 TCL董事长李东生本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自己不会因为某个学者的质疑而作出回应,否则那么多学者自己会应接不暇的。
尽管两者皆对郎咸平的质疑心有不悦,但都不是如顾雏军一样的要求且带着威胁的律师函。
郎咸平的反应如此强烈的原因也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他第一次收到企业家的“威胁”。因为格林柯尔绝非是他第一个“质疑”的企业,也决不是他“炮轰”最为猛烈的企业。
实际上,听过郎咸平名字的人都知道郎的严厉作风。坊间曾流传一种说法,郎咸平的儿子有三怕,一是怕和他爸爸一起出去吃饭, 因为郎咸平经常不给面子地当众批评菜肴和服务;二怕问他爸爸财务学方面的问题,因为郎咸平经常不给面子地骂他笨;三怕带女朋友给爸爸看,因为郎咸平经常不给面子地说她丑。
生活中不给儿子面子的郎咸平,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也从来不会给他所认为的“问题企业”面子。
2001年,一篇署名“郎咸平”的有关德隆资金运作问题的文章在深圳一家杂志上发表:德隆透过“类金融控股公司”结合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发展模式和多元化经营策略必将失误。文章通过股权结构图来揭示谁是最终控股人,并提醒投资者对德隆操作资金的手法予以必要的警惕。
在鲜有专家对某些知名企业的问题进行揭露的当时,郎咸平这样旗帜鲜明的学者观点激起了广大股民和投资者的注意,同时,德隆系的问题开始引起金融界和经济学界的关注。
但是,随后的两年中,德隆的问题并没有像郎咸平预计的那么严重,于是有人以此向他发难,然而,面对媒体和公众,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强调自己的研究是基于准确详尽的数据和模型分析之上的,并多次对德隆的问题进行了跟踪深度分析:德隆的资金链肯定会出问题。
果然,郎咸平的研究结果和预言在3年后得到了印证。2004年4月,德隆系爆发“信用危机”,德隆帝国很快在两个月后崩盘,而“死因”正是郎咸平在两年多前就预见到的“资金链”。
郎咸平并不否认,他因为在媒体接二连三的发表指出德隆问题的文章也曾受到过“威胁”,但是即便如此,也没有像这一次面对顾雏军的律师函那样激动过。
这种激动也许是随着郎在国内的名气与日俱增,朗个性中“好斗”的因子被激发所致。郎咸平认为,就他个人对顾雏军的了解,对方要对他采取低下的手段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就在郎咸平公开了律师函内容、向媒体表明立场之后,格林柯尔方面也开始约请媒体召开见面会。但是,见面地点几易其所之后,格林科尔发言人终究没能面对媒体。最后只以非正式的态度对媒体表示:从未对郎咸平进行过威胁,所谓的“威胁性语言”,是郎咸平的主观理解。
2004年8月17日,作为搜狐首席经济顾问的郎咸平来到长安大戏院的搜狐网站,与网民们进行沟通,交谈中,绝大部分的网民对他表示了支持,有人表示对郎咸平生命安全的担忧,郎咸平对此表示感谢并再三强调他会战斗到底。而就在此时,远在香港的顾雏军已经通过律师行以个人的名义对他提起诉讼,罪名是涉嫌诽谤,香港高等法院已经受理了他的诉讼。
惹火上身是一种“必然” 有人说,郎咸平惹上官司是一种“必然”。因为“郎咸平不像其他学者一样‘安分’,发现问题就一定想表达、要表达”。他极富色彩的性格特征与他戏剧性的成长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无论是在公开场合和私底下的交流,郎咸平从来不会回避“问题”,就是对于自己年轻时期的糟糕经历也从不遮掩,他甚至毫不否认自己能够拿到金融学博士是因为数个巧合的成全。
他曾经如此描述自己的成长历史:大学之前我的学习简直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中学毕业只勉强考上了“相当差”的东海大学,大学时代一次作弊被抓让我猛然开了窍,渐渐显示出他过人的“头脑”,并一跃而成为优等生,顺利考上了台湾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可是我人生的戏剧性没有因此而结束,在服完兵役后去研究所申请工作,被老师认为“浮浮躁躁的,不是做学问的料”,银行的求职工作也以失败告终,只好回去当记者,干了两三年,因为不能当作终身职业,“只好考虑出国”。
“托福550,GRE1640的成绩居然让当时推行国际化政策,又正好是冷门专业的沃顿商学院商业经济系录取,因为当时商业经济系要求每个学生考微积分,早就将这些忘得一干二净的他只好打听哪个系不考微积分,惟一没做要求的是金融系,而他居然赶上金融系学生因受不了严格要求而自动退学所留下的空缺”,一系列的巧合帮助他成就了金融学硕士,在最后的四次通过考试中最难的第一次中,他考的是全班第一,而一直一帆风顺的优等生,他的同学马学勇却没能经受住考试未过关的打击而退学了。经过噩梦般的博士论文经历,郎咸平终于完成了他在学术生涯中的“原始积累”。
从其对自我的言语描述和之后的种种行为,不难看出,郎的“不安分”是其大胆和直率的性格使然。他的这种性格甚至为他赢得了自己的婚姻。
一位熟悉朗的人士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在一次从纽约回香港的班机上,郎咸平不经意回头,突然发现在自己的背后坐着的是一位气质脱俗的姑娘,于是,直率的郎咸平主动与姑娘攀谈起来,不曾想,当他在万语千言地发表他对公司治理和股权的见解时,姑娘已经被他吸引住了。于是,原本从纽约回成都老家的她本来只打算在香港转机,但在郎的盛情邀请下,姑娘在香港逗留了两天,而这一留也最终成全了这段空中奇缘。
在郎咸平的个性中,“大胆”和“敢言”在金融界是众所周知的,他还经常强调“自己维护中小股民的利益”,也因此在财经界得了另外一个称号:“郎监管”。
2001年,郎咸平指出:“中国股市没进步,2005年是基金淘汰年”。
2001年下半年,他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以及“集体诉讼”措施,目的是“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
2003年9月,关于提升人民币汇率的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郎咸平又有惊人之语:“人民币应该再贬值2%以打击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游资。”
他甚至认为:中国企业不能做大做强,只要做大做强,成本就很可能失控,会造成企业后续经营困境。企业做大的原则是在做大的过程中必须“精益求精,控制成本”。
一次又一次令人“瞠目结舌”的观点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郎咸平并且记住了郎咸平。然而,在他赢得很多人支持与认同的同时,也开罪了很多人,这其中自然包括他眼中“财大气粗,盛气凌人、践踏学术尊严”的顾雏军。
“郎顾事件”之后 战火已经点燃,这场爆发于经济学家和“问题企业”、“问题企业家”之间的战争已拉开序幕,或许还将旷日持久,用郎咸平的话来说:不在意顾雏军,更关心国资流失问题。
“我国根本没有正确地认识MBO的本质。国内MBO并不是国际意义上的MBO。现在国内所谓的MBO是用国家银行的钱收购国家的资产,这是不对的。真正意义上的MBO应该是溢价收购在外的股份,现在我们变成收购不能流通的国有股,成了MBI了。简单的讲,MBO就是一个掠夺国有资产的最好方法,政府有关单位一定要立法禁止。”
最“令人发抖”的是,在之后的发布会上,郎咸平声称,他下一批研究目标就是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三九、南京斯威特、复兴集团等企业,在接受《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郎咸平仍然一再强调,“我会继续我的这些研究”,他的理由是:跟这些大企业“过不去”是应该的,巧立名目攫取国有资产,这样的行为就该跟他们过不去!
“郎顾交锋”之后,据新浪网的调查,郎咸平在网上的支持率超过了90%。然而,在“郎顾”事件争论得沸沸扬扬的时候,经济学界却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收到律师函并公开后,郎咸平曾对记者表示:最大的遗憾是还没有一位经济学界的人愿意站出来公开表示支持,他并不希望自己孤军奋战。
在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眼里,郎教授是目前最出色的华人经济学者之一,一直致力于中国企业的研究,呼吁市场规则的完善,并不时敲打企业的良心。
郎咸平曾说,他最佩服的人是林觉民,写下《与妻诀别书》的林觉民在他的脑子里活了30年,每当想起中国的监管与法制时,他一定会想起这个人,他坚信:一个国家要维持长治久安,要维持永远的和平和长久的繁荣富强,法治是必不可少的,但推动法治的力量就在于林觉民式的牺牲。哪怕是面对阴暗和卑劣的威胁与无边无际的危险!
8月25日晚,《IT时代周刊》记者再次拨通了郎咸平的手机,对于有可能打的官司,郎咸平一再强调:他并不害怕法律程序,如果官司在香港打,他一定能赢。因为他所出具的研究报告都是基于格林柯尔公开披露的数据的分析基础之上的。他说自己希望对此事保持低调态度,并强调: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它的学术研究,他一定会将研究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