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说个我身边女人们的小故事,老式的
舅舅最近去世了,在他将满83岁的时候。
舅舅是姥姥唯一的儿子。姥爷很早就去世了,那时姐姐们早已嫁人,剩下他和小他十多岁的妹妹-我的妈妈,姥姥一起艰难度日,年纪轻轻就挑起了帮姥姥养家糊口的重担。后来又在外闯荡,凭着他的机智与能干,早年间在东北地区小有名气,至今还能在地方志里查到他。
二十岁上,娶了与他同龄的舅妈。舅妈端庄干练,与姥姥和妈妈相处甚好,与舅舅恩恩爱爱。
那时,舅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东北度过的。为了便与照料,他把母亲,妹妹和妻子安置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无奈三个女人还是留恋自己的家乡,一年后便回到山东乡下。
舅妈很能干,也颇有见地。自己没有读过书,但坚持让妈妈去读书。姥姥则认为,一个女孩子家,孤儿寡母的,不宜出头露面。为此婆媳二人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吵得天翻地复,最后姥姥不得不让了步。妈妈时常充满感激地回忆说,为了她能漂漂亮亮去上学,舅妈把自己的陪嫁衣裳都改给她穿了,包袱皮儿都给剪了做花书包。
生活是艰辛的,和睦确能带来欢乐,但人生总有美中不足相伴。舅妈婚后多年没有生育,最后发现竟是患有不孕症。孔孟之乡,传宗接代的观念很重,加之姥爷是独子,舅舅也是独子,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家庭的一个极大的遗憾。令人惊讶的是,姥姥在这件事上相当开明,并未责怪舅妈。
随着时代的变化,舅舅成了南下人群中的一员。在那个年代,多少发妻因此而改变了命运。想来舅舅对舅妈的感情是深厚的,他大概也很挣扎,但最终未能抵御诱惑。或许也真有些如他自己所说,不能让这个家庭绝后的责任感在内吧,总之,自南边传来的书信不是喜而是悲。
舅舅要与舅妈离婚。
三个女人见信哭作一团,坚决不应。不知是什么途径,县里乡里都有人来做思想工作。舅妈是老党员,觉悟高,自己做了姥姥和妈妈的工作,让妈妈陪着她去办了离婚手续。十年的夫妻情就这么了了。回到家中,三人又大哭一场。然后舅妈坚定地说“我离婚不离家” ,姥姥也毫不犹豫地说“俺是坚决不认新儿媳妇” 。
新舅妈年轻,有文化,财会中专毕业。据见到的人讲和从相片上看,年轻的她相当漂亮,时髦。嫁给舅舅时刚满十八岁。
舅妈的肚子很争气。婚后以几乎一年一个的速度为舅舅生下一女四男。她绝对算不上是个贤惠的女人,脾气大,任何家事都不会做,孩子生完就交给奶妈,家事全甩给保姆,她只管养尊处优地过日子。但人的个性是复杂的,这样的一个人,偏偏在某些方面又有很传统的一面,自从嫁给舅舅的那天起,她这个标准的南方姑娘便很准确的把自己定位为山东媳妇。家中的一切风俗习惯,全要不折不扣的按山东方式办。婆婆不认,不能回乡,对于她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折磨。
再说老家的三个女人,仍是平平静静的过着自己的日子。几年中,姥姥和妈妈几次劝舅妈改嫁,她都不答应。有一次,姥姥镇上来了一个走街串巷编竹器的外乡人,姥姥相中了他,收留在家中,作主让舅妈和他成了亲。南方的舅舅舅妈寄回钱,给他们在姥姥家旁边盖了当时最好的四间大瓦房。几年后,夫妻二人收养了一个被扔在路边的男孩。这家人便是我儿时记忆中的舅舅,舅妈和表哥了。
南方的舅妈终未获准回乡探亲。这期间,舅舅时常带儿女们回来看望姥姥,孙子孙女让她喜不自禁,我始终都没搞清,在她的晚年,对这段婚姻到底怎么看。
孩子们回来,老家舅舅舅妈的家就是他们的淘气的乐园,这夫妻两人对他们极其宠爱。
舅舅对老家很照顾,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家乡做了不少事情。据新舅妈后来讲,做这一切,除了对家乡的感情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希望大家能对他的家人多加照顾,因为姥姥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跟他们同住的。
县里乡里还有各种远亲经常去南边舅舅舅妈家里办各种事情,老家的舅舅也被他们接去住了三个月学编南方竹器。遗憾的是,这种来来往往始终就没有舅舅最亲近的两个人-姥姥和妈妈。
舅妈的山东情结在姥姥去世后有了了断。她回到老家,大张旗鼓的给姥姥树碑,在儿媳妇下面刻上了她的大名。
妈妈与舅舅的感情极深。姥姥去世后,时常分别请两边的舅舅舅妈来京家中小住,偶尔也回老家舅妈家,但仍是不登南方舅舅家门。清楚地记得那一次,在北京家中,舅妈对妈妈说,“老家那么多够不着的亲戚朋友都到我们那去过多少次,人家都知道老头子与他母亲和妹妹的感情很深,但你们从不登门。如今妈妈去世多年了,你就不能来一趟给我们点面子吗” 说着说着竟流起泪来。私下里,我劝妈妈还是去一次吧,就这样,在他们结婚近四十年后,妈妈在我的陪伴下,第一次踏进了舅舅的家门。从那后,两家人才有了真正的双向往来。
听到舅舅的死讯,我给舅妈打了电话,她在那边嚎啕大哭,断断续续的说,今年夏天我要把第三代都带回山东看看,他们还没去过老家呢。挂了电话,略一犹豫,又拨通了老家舅妈的电话,已经耳聋的她,弄清我的意思后,平静的说,我知道了,你舅妈让孩子来电话了。你要有时间就回来看看吧,我估摸着也快走了。她的话让我不禁想起了妈妈在电话里悄悄跟我说“我要尽快回老家去看看你那儿的舅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