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华人改变美国风景线
(03/04/2000)
在美国的华人当中,正出现了所谓“第四代华人”,他们有学
识有教养,在职业、社会地位和企业经营方面取得的成就,已远远
超过老一代的华人,特别是在高科技的领域里,不少新华人已崭露
头角,自行创业,打响品牌,跻身于亿万富翁的行列。
香港岭南大学族群与海外华人经济研究部主任郑赤琰教授稍早
时曾就海外华人的性格、奋斗精神以及创造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并
得出一个结论,即华人注重教育、擅长赚钱。
美国高新科技经济的大本营加州硅谷,现有7000多家公司,总
产值高达5000亿美元,其中由华人和印度人工程师主持的公司就有
2755家。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群中外国人占20%,现在这个
数据已提高1/3,华人比例亦水涨船高。硅谷的成就也许只是华人
的一个缩影,一个起点。随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华人涌入美国,并在
科技、经济等领域崭露头角,其影响力势必越来越大。
而青年一代华人习惯被称为“第四代华人”,他们自身所蕴藏
的巨大经济能量,是以往华人移民所不能比拟的。他们的成功,对
于繁荣美国经济、提升华人整体形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老一代华人相比,这一代华人知识层次高,也更专业化,这
也为他们进入主流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一般来说,他们分散居住
在白人聚居的地区,但仍主要在华人社团展开社交活动,因此可称
为“华人社团社区”。再加上浓厚的族群意识、现代社区文化意识,
以及运用网络通讯得心应手,可“招之即来,一呼百应”,潜在力
量不容低估。
第四代华人经济力量迅速崛起的一个结果是,使美国华人社会
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巨大改变。有人把这一现象比喻为“东边日出西
边雨”。车衣、餐饮、杂货、洗衣等本来是美国华人社会主要经济
来源。然而,这几种经济形式近年来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例如车衣业,去年仅纽约一地,就有上百家华人衣厂被迫关门倒闭。
车衣业的不景气直接波及到其他行业,华人比较热衷的餐馆业、洗
衣业、旅游业、珠宝业等,要么是被其他族裔挤出地盘,要么是生
意清淡,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不过,这也为华人经济转型提
供了机遇。他们从繁重、低廉的传统经济模式中走出来,并创造新
的环境。高新科技经济,则成为年轻有为一代华人的首选。
最为人称道的当属台湾出生的杨致远创立的雅虎公司。雅虎公
司在1995年注册,1996年4月上市之初,每股只有13美元,公司营
业额不足百万美元;而今雅虎的股价已飙升到400美元左右,公司
总值高达1030多亿美元。杨致远个人身价已逾80亿美元,是美国知
名的“年轻富翁”之一。
华裔孙大卫和杜纪川1988年在南加州芳泉谷创立的金斯顿公司,
致力于记忆晶片的生产。两年前,该公司的营业额已经高达15亿美
元,该公司给员工发出的红利达数千万美元,曾经被传颂一时。由
华人袁子春1989年创办经营的科技企业“金斯达国际公司”,去年
以92亿美元并购了电视指南公司。在《资本家》日前公布的美国
400名大富豪排行榜中,袁氏名列168位,个人拥有资产值达13亿美
元。
此外,陈丕宏领导的宏道科技、李斌等人创建的股道网站、龚
挺南等人投资兴建的热声通讯公司以及曹平霞在维吉尼亚创立的
Intecs电脑软件公司等等,都是华人在高科技领域的佼佼者,
市值皆达1000万美元至数亿美元不等。至于堪称华人高科技公司龙
头老大的王嘉廉和他1976年创立的组合国际电脑公司,目前已拥有
1万4000名员工,年产值高达53亿美元。经常大手笔捐助慈善事业、
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欣赏的王嘉廉,个人财产超过10亿美元。
上述例证只是华人成功者的一小部分,尚有大批青年华人在各
个领域默默创业,有资料显示,在华尔街新贵中,华裔就达百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华人移民中具有大陆背景者越来越多,他们
在改变华人经济形态的同时,也在改变华人社区成份。
据估计,近20年来至少有200万中国公民移居海外,其中60万
人定居北美。北美华人粗略估计400万人。纽约华埠素来通用广东
方言,近年来却随处可以听到有人讲普通话、上海话和福建话。美
国一些偏远的从未出现过华人的小城镇,现在都有了中餐馆。在各
地著名大学和中学,“中国人”有时是优等生的同义词。华裔人口
增长,也改变了美国的政治版图。上次中期选举,华裔律师吴振伟
在俄勒冈州脱颖而出,成为该州首位华人联邦众议员。在选举中,
凡华裔选民比例超过5%的选区,投票站墙上都张贴着中英文对照
的选票样本。
《福建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