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央电视台从山东话剧院调来了业余节目主持人倪萍。仅仅一年的工夫,她亲切稳重的主持风格便赢得了观众的喜爱。1991年1月,央视将主持《综艺大观》的重担交给了她,从此倪萍这个名字迅速蹿红。当年,她又开始挑大梁主持春节联欢晚会。 lL~T@+J~
(一块上好面团就这样发酵了,等待这面团的,将一个什么样的蒸笼?虽然倪萍很煸情,但老周一向还是很喜欢她的,俺这里代表俺爸俺妈俺婆娘向这只很亲切的面团表示敬意!) dI<s)!
而早在1989年,倪萍这颗主持人之星还处在冉冉升起之际,陈凯歌参加了她主持的一个电视节目,和她成了朋友。那时她正和留在山东的丈夫,努力弥合两地分居产生的矛盾。等1991年两个人再见面时,陈凯歌的家庭也处在了风雨飘摇中,而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倪萍,早已结束了婚姻。 F.mS,W]
(难道说是缘份天注定?一块待蒸的好面团难道说冥冥中就是要遇到这个馒头高手?) yzt6
那个年代离婚多少有点惊世骇俗,尤其是名人。其实倪萍是个特别传统的女人,她从小在姥姥身边长大,为人特别善良真诚。她还有一双巧手,做的烙饼无论甜的、咸的、奶油酥的、葱花酥的都是一绝,轻轻抖开,每一张能分成薄薄的四张;她喜欢用传统的方式做包子,包子下面用玉米叶托着,玉米叶吸水,蒸出来的包子有韧性和弹力…… 5An|#^]
(这段描写真是非常非常地有趣,也许是巧合,上天注定她就是会蒸包子,遇到了已升级为包子的馒头陈,当然是“天作之合”,不过,她不知道,包子永远是包子,就算有韧性,它还是有不可忽视的弹力……一切,真的有天定?) [)|P-x-<
可惜男人却没福消受这样一个好妻子。倪萍在春节晚会上能让全国人民情不自禁地跟着她笑跟着她哭,偏偏在婚姻上她费尽苦心却只换来伤心。 Q>u$tLX&
1991年的一天下午,倪萍下班后走出央视大楼,忽然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原来是陈凯歌。倪萍跟陈凯歌打招呼,看他东张西望的,就问他有啥事。
@2-Eky
(人家就是来找馒头的嘛!倪阿姨还是有点好骗,唉,看看,一个馒头被骗还只能说这只馒头不够聪明,可是接下来做包子的高手也走向这了个馒头,看来陈大导演的魅力还是挺大的。有些事情,老周我不服气就是不行的!) QT /
TZ:
陈凯歌说:“我路过这儿,肚子饿了想找个地方吃饭又找不到。” ,KF>PoySA
倪萍热心地指路:“那边有个傣家酒楼很不错。”陈凯歌顺着她指的方向看了半天,一副大惑不解的样子:“哪有啊?” *Z=K9y,IC
倪萍当然是好人做到底,带着陈凯歌一路走到酒楼楼下。 0n+Wv@/
这时陈凯歌才换下了不动声色的假面,一双眼睛牢牢盯着倪萍:“既然都来了,那就一起吃个饭吧!”原来问路只是陈凯歌的小伎俩,不过倪萍也不恼。 5_b`QO
+Gi~VW.
(唉,俗话说,鲜花总要是插那啥啥上的!老周说,馒头总是要比包子笨一点。) CF3Z`xD
到1992年,陈凯歌和倪萍同居的消息渐渐在小圈子内传开了。在大学任摄影课老师的刘树勇有一次去陈凯歌家聊天,进门就有个家庭妇女打扮的女人端茶递烟,很是热情地招呼他。他一边和陈凯歌聊天,一边吃“保姆”递过来的削好的苹果,觉得他家的保姆服务周到。 E~xK1x"
等到走出陈凯歌家了,刘树勇越想越觉得这个保姆眼熟。再一想,可不是,那正是传说中的倪萍啊! x|G#oG)_
(传说中的倪萍竟然成为了一只馒头,而且是家庭妇女式的通俗馒头,刘树勇不像满神那样会算会特异功能,当然会看走眼了。馒头陈,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俺们的倪萍同志呢?老周虽然今天晚上喝得有点高,但还是怒火满腔!) _B)LRD+Hj
倪萍愿意为心爱的男人付出一切。她自愿给陈凯歌做家里的“黄脸婆”,还想尽办法为他的事业铺平道路。1993年,陈凯歌开拍《霸王别姬》,很多关节都离不开倪萍的出力打通。 -crKBy
(倪萍真是好女人呀!不仅做了一个实用管饱的馒头,而且给这只不酵不足的包子做了一回酵母,打出一个一个的发酵眼来……) s8.O L_e
这一年陈凯歌终于迎来了电影生涯的转折点。《霸王别姬》获得空前成功,当年在戛纳,它成为第一部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内地电影,陈凯歌也由此晋级国际级导演行列! jQOY \1SR
ZKyK#\v<
(唱:“馒头陈的馒头熟了,戛纳评委的心儿醉了……”老周要说,看人也要多方面多角度看,此时馒头陈所显示出的才华也是有目共睹的。) @a)
x^d
VL"!.^'c
毫无疑问,陈凯歌的成功也是倪萍的荣耀。这一年本来也应该是她生命的转折点:陈凯歌在这一年和洪晃正式离婚了。霸王功成,不正好和虞姬共享荣华富贵吗? #*;(%\q}
(花好月圆,按说是一个很好的结局。但看到这里要打住,人家是大导演,哪里会按普通故事的情节来进行?所以,老周用肚脐眼想,也想得到下面有长串的故事……) > bWsUG9
2/f:VB?<T
倪萍以陈凯歌未来妻子的身份,任劳任怨地打点陈凯歌的所有事情,无条件地信任陈凯歌说的每一句话。1994年末,陈凯歌在上海拍摄《风月》,连父亲病重也脱不开身,一个电话打给倪萍,倪萍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赶去医院,衣不解带地伺候了弥留中的老人家几天。老人家走后,由于陈凯歌不能回家奔丧,倪萍就跑前忙后地为老人料理后事,俨然一个准儿媳妇的模样,赢得了陈家上上下下的钦佩和感激。 k.>*!
l0
这时有人好心地劝倪萍:陈凯歌是导演,有些年轻漂亮的女演员为了演戏会奋不顾身地往上贴,你要当心啊!倪萍只是微微一笑:我相信陈凯歌。 ,JyE7h2%i
(“相信”是多么重的两个字眼呀,一边是毫无保留的信任,另一边是无法确定的变数。是的,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被吃掉的馒头还能变回来,洒一头发胶装个磁悬浮铁圈就能变成“满神”,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不能变的呢?) A.m#wY8
但事情显然应了“无风不起浪”那句话。仅仅两年后,1996年倪萍就不得不在《日子》里将这段感情做了了解,她无比隐晦无比痛苦地说:这是一段没有自尊、失去自我的日子。 ~?8B~l^
%iY-}uhO
一将功成万骨枯。人往往以为自己会成为霸王和虞姬,不料最后却成了埋在功勋背后的枯骨。这个扶助陈凯歌走进国际导演行列的女人,从此也从走出了他的生命。 Ub%+8M
(做一只听话的家庭馒头的《日子》终于过到了头,如同坐了次“月子”,倪姐身心具疲,话说回来,遇到能整出《无聊剩以二》巨著的天才神童,只坐了两年不见风、不浸水的“月子”,幸运哉!) SlI0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