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bjam.blogbus.com/logs/2006/02/1948171.html _~Lu% 0yjYjIk"T 2006-02-19 TAG:文字狱
r[E #JHw %YxKWZ/? 给《北京青年周刊》的小文。
F]OWqUV Va[&~lA) E.#JCO|(1 几个月前,郭德刚这个名字突然被一些人扔出来,像板砖拍向居然没有听说过他的人,同时也拍向虚空中某个腐烂的圈子——人民需要相声,为了笑,为了复兴文化,为了向被耽搁和败坏的事物表达不满。此前,这些人在谈论袁阔成,观看古琴表演,喝茶,下载电子乐mp3,驾车长驱藏北,出没于愚公移山、有璟阁、清风馆和其他小众夜店。他们不是国粹派,也不是不吃卤煮就活不下去的胡同串子,他们是把gore-tex户外鞋换成了手工棉鞋的那一类,早在4年前,就曾经在长安大剧院看过《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的彩排或首演,凡是有关土时尚的事情,一律门儿清。
}r04*P( 然后郭德刚就火了。
H~[q<ybxr 众所周知,中国相声已经堕落到了什么程度。一帮穿着80年代服装的土鳖,用80年代的词汇和道德,讨论着80年代的话题,一不留神说到了身边的事情,马上爆发出80年代的大惊小怪和阴阳怪气,假装自己还住在时间机器里。而他们的腔调,也不知道为什么和新闻联播属于一个系统,要么就是人艺,或者用三天时间配音完成的好莱坞大片,每一个字都要端起来说,温良周正而又无端亢奋,像一种濒临灭绝的、大奸似忠的思想工作者——也不尽然,他们还致力于互相挤兑,你爸爸死了,你大爷是坏蛋,你们家住在精神病院,云云,又像是一群混入成人世界的失学儿童露出了马脚。有一段时间,那些擅长模仿上海人和广州人说话的家伙,从嬉皮笑脸的行列里脱颖而出,频繁地出现在电视晚会舞台上,但很快又被更会编顺口溜的小品演员给毙了。
YWPkVvI 而可怜的老百姓,还依然矢志不移地收听着电台里古老的录音,侯宝林马三立已经听了一千遍,就连听冯巩笑林都能努力地让自己笑出声来。姜昆、马季、李金斗这些人大概是最后一批拥有自己声音的相声演员了,他们在周星驰之前就已经败落,完全无视人民汪汪的泪眼,告别了。屈指可数的几个经典,还在让人们像回忆童贞一样念念不忘。
D*L@I@
[ 周星驰及其配音演员的确火辣,但相声自有其韵味,字里行间,音调的拖拉和抑扬,都是默契和笑。但精神已死,不再有人顶天立地,不用装孙子就敢上台。现在相声重生,算是惊天动地的喜事,老百姓反应还慢点,文艺青年早已按捺不住欢呼了起来,网络作为民间媒体,造起势来汹涌澎湃,郭德刚算是赶上了。更早的时候,单田芳加盟廊坊电台长书频道,用力过猛,资源短缺,几乎沦为小市民品位批发中心,但对挽救传统文艺仍然是功不可没。郭德刚和单田芳一样,节目良莠不齐,一个是还小,先天不足,一个是老了,体力透支,要不是时代的呼唤,恐怕不至于如此普及。应该说,此时此刻,艺术是次要的,态度才最要紧,没有郭德刚公然挑战卑琐死板的现实,相声只好死不瞑目。
K%9!1' 郭德刚并不是一个透着幽默精神的人,他也太紧太古板,罗嗦起来会把相声说成评书。又对传统有一种过度的认真,有时候沉迷于讲述老祖宗的规矩而忘了自己是来干嘛的。他的致命弱点是没有自己的声音,侯宝林时代的独特的语音语调、处理嗓音鼻音共鸣的习惯、自成一家的节奏感韵律感、对自己腔调的认识和发扬和节制,等等,这一切形成所谓的风格。而郭德刚仍然被字正腔圆的教育毒害着,新闻联播的幽灵仍然在他口腔一带徘徊。他和官员、主持人、人艺演员共用的这套发音,和真正的字正腔圆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他努力想要焕发的东西。体制化腐蚀了相声,也腐蚀了郭德刚,现在他觉醒了,要从传统和现实中找回尊严——如果只是尊严的话,他已经得到了。他不是一个有才华的艺术家,但他是一个战士。
aR6~r^jB 人民需要郭德刚吗?不,人民需要的不是郭德刚而是郭德刚妈。人民需要养育更多的郭德刚、老罗、李伯清,甚至是无知者万峰,送他们去饭馆、公园、网络,去最粗俗最智慧最自由也最泥沙俱下的生活里自力更生。人民需要的是自己的文化,是自下而上的,从文联和文艺团体中越狱的文化。人民需要相信自己,娱乐自己,而那些率先传播郭德刚的人,已经这样做了。
UHJro9 qLBQ!>lR
qA}l[:F+# 65B&>`H~ T c-fO
/0 dhLd2WSyH d/NjY[` 5+ covCa )kf a aVq>$G3 subjam @ 21:30:37 | 引用 0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