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凯:中国文化为何不能自立门户?
--------------------------------------------------------------------------------
万维读者网 2004年02月22日 03:08 PM
【万维读者网】中国的莎士比亚是谁?以前有人说是关汉卿,现在多数人都说是汤显祖。
不管是关汉卿还是汤显祖,做此比方的主要原因是:都是伟大的剧作家。近年来大家喜欢把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拴在一起,还有个有趣的巧合:他俩卒年相同,都是公元一六一六年。
郑培凯在香港文汇报上撰文指出,莎士比亚很伟大,所写的三十七种剧作可以流芳千古,是无可置疑的。关汉卿与汤显祖的剧作亦是文学史上的奇葩,可以永垂不朽,也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称呼中国的伟大剧作家,为什么称之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从语意的角度来说,「莎士比亚」从专有名词变成了普通名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指涉最高成就的剧作家、诗人、文学家。类似的词语有「华盛顿」,指的是开国的元勋,因此,常有人以「中国的华盛顿」来称呼建立民国的孙中山,「土耳其的华盛顿」称凯默尔之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指涉最高成就的名词,大概都是西方历史文化中的伟人或闻人,然而其使用之广却不仅限于西方语文。在亚洲语文中,如「中国的莎士比亚」、「日本的莎士比亚」(通常指近松门左卫门),出现之频繁,不禁使我们感到西方强势文化之威力,已经渗透到日常对历史文化及艺术审美的思维范畴,成为我们意识活动的标尺了。
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最初演出给外国贵宾时,周恩来在场。翻译解释梁祝故事之凄美缠绵,愈说听众愈糊涂,周恩来便把翻译叫过去,跟他说,你就解释说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外国贵宾们一听,豁然贯通,高高兴兴欣赏乐曲。作为权宜之计,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成「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无可厚非。但是,倒转过来,把「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梁祝的光荣称号,在中文里普遍使用,恐怕很难为中国人所接受。周恩来的机智也是一时的权宜,《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现在之风行世界各地,一般译作「蝴蝶情侣」(Butterfly Lovers),没听人称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
我不禁想到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历史悠久,对人类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也很多,为什么不能「自立门户」呢?为什么不称希腊史学家希罗都特斯为「希腊的司马迁」?不称法国的小说家普罗斯特为「法国的紫式部」?不称记戴耶稣言行的《新约圣经》为「以色列的《论语》」?我们为什么不称西方歌剧为「西方戏曲」,而却称呼中国戏曲为「中国歌剧」呢?
最奇怪的是,为什么中国人面对自己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时,非要套上个西方的光荣称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