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不知为何想起了儿时遇见的一个人。当年我家大院里好多都是辽大职工。那个年代没人重视学问,也不知道那些老师都是干什么的,只是听大人说某某曾经是教授。不过好象教授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那些教授们的家都被抄过,还经常被拉到台上批判。 NLUT#!Gr
]l1\? I
有一个老头给我印象比较深,很多人都叫他周右派,也有人叫他周教授。可我们怎么都看不出他和教授有什么连系,整天都穿一套又脏又破的蓝衣服到处拣破烂。他家里我们见到的有两个比我大些的男孩子,据说还有一个更大的已经在外工作。听大人们说他以前有好几个老婆,最后一个是德国人(?)文革前就死了。 ]w;rfn9D
_A+s)]}
我实在是没空写什么,反正他们一家过得很惨。一来运动他就会被拉到台上批判。后来他的一个留在国外的儿子从美国回来看他,打那儿以后他才被平反。 +W:=e,=
uJFdbBDSh
他名字教周传儒,我古构了一下还找到他不少的信息,看来他还真是个人物。下面是从一个网站摘下来的: Wc,~ {
=U #dJ^4P
-------------------------------------- yRSTk2N@
X9p.gXF
周传儒(1900—1988),号书(舟令),江安县人。当代历史学家。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英因史学会理事、辽宁省史学会顾问、辽宁省政协常委等职,“九三”学社社员。 _d"b;4l
祖辈世代务农,至父辈周孝廉始由乡入城,习手工业。传儒5岁入私塾,读诸杂志书。6岁入小学,虽为新学,但经史仍为重点课程。传儒幼极聪慧,过目成诵,《四书》、《五经》、南北朝骈文、唐宋明清古文及《古文观止》数百篇,在小学时已能倒背如流。幼年打下的古典文化功底,影响了他一生的治学风格。 J)`-+}7$v
传儒14岁时,值省督学来江安查学,召集全县中、小学生会考,国文题为《学贵有恒论》,传儒获第一名。师长亲友为之欣喜,乃聚资送其往省城省立第一中学就读。 )-0kb~;|
中学毕业后,传儒因家贫,本想谋一教职以养家,适逢北京师范大学在成都招生,该校以公费解决学生衣、食、住和讲义费用。时报考者逾300人,传儒以前三名录取。家贫无路费 ,由省教育厅厅长向楚发给银币50元,始得进京入学,被分配在史地系。 (eCJ;%%k
时值“五.四”运动之后,学术昌明,北师大图书丰富,师资队伍人才济济。史地系教师王桐龄,章,熊遂,何炳松,白眉初等,皆京城颇负盛名的学者:学生周谷成,楚图南,杨秀峰等,皆此期间北师大培养楚的人才,勤奋良好的学习环境,渐次造就了传儒严谨朴实的治学风格,知识学问也更加长进。 :n0vQ5
a
北师大毕业后,传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辑。著名作家,学者叶圣陶,沈雁冰(茂盾),郑振铎,周建人等,其时也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传儒思想,学问,深受其熏陶感染,才华日渐崭露头角。1923-1925年,选写了《新摘世界史》、《意大利现代史》、《四川地理》、《南美洲地理》和介绍批评人物史观,综合史观,经济史观,地理史观的论著,翻译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地理部分。 2
"Ecd
1925年,传儒以全国前十名考入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师从国学泰斗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学问的博大精深,令传儒叹为观止。梁启超开讲《历史研究法补篇》,《儒家哲学》,《古书真伪及年代》,讲课不用教材,自拟大纲随堂开讲,洋洋洒洒,挥洒自如。讲课时令传儒笔记,整理后皆成精美论文,随堂分发,前后两年,竟集成数十万言。传儒博学强记,勤奋刻苦,深得梁启超器重。时因家贫,传儒课余在中学兼课以收入汇家中济弟妹读书。梁得知后竟一次赠以银币400元,嘱其汇家中备用,勿再兼课,集中精力治学。研究院学习的两年,传儒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典章文物,学术思想得以探其宝库,穷其源流,究其根本,下决心继承并发扬光大自乾嘉以来之百年的学术成就,于经史子集之外用新方法新思想另辟蹊径探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