蹬三轮车踩出的诗行 ryFxn
|4
---深圳打工作家群体崛起纪实 as>L[jyG/
唐成茂 f0BdXsV#g
人民日报《大地》2008年3月15日 第6期 #2EI\E&$
*Otg*,\
`8Lo {P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开发表,《决定》肯定了深、珠、汕、厦四个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示范作用。大批内地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涌入珠三角,"民工潮"构成了被称为"打工族"的特殊群体。"这些由乡入城的打工一族,除承受了教育与现实严重错位的创痛外,还承受着另一重特殊的内伤:压抑、不公、屈辱、迷惘……一批文学爱好者由此提笔抒写打工生活的真实感受,打工文学,绝非偶然的产物,而是在时代背景下衍生的。"(罗德远语)这些打工作家,他们写小说不是为了编故事,而是为了写生活。 {Pc<u
gfl
2007年8月,广东外来青工文学创作中心由广东省作协和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共同出资建立,是全国第一个专门扶助优秀外来工作家的机构。 _X'"w|0
目前在粤务工人员约有3000多万。 j7)Ao*WN
十七八年前,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打工青年,聚居在原深圳市宝安县龙华镇老街上的两间老屋里。在寒冷的冬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围着文学的"火炉"取暖。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没有丝毫抱怨,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文学的神圣殿堂。 ]| +<P-
如今,他们跋涉的足迹已扩展到深圳各街道,汇成了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打工作家"群体,大量作品登上了《人民文学》、《小说选刊》、《诗刊》、《诗选刊》等刊物,以及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L:EW8
而此时正是文学疲惫、文学式微时期,纯文学刊物萎靡不振、鲜有人问津。在深圳这块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出现这股热浪滚滚、势不可挡的文学洪流,这些文学作品成为了这个变迁的时代民族心灵史的一部分,其丰厚的历史内涵和社会价值不容低估。 UF@XK">
qvv2O1c"A
打工作家受到百万粉丝的"追捧" I*`* Q$
1995年的夏天特别热,一个留着平头的青年踩着三轮车,在街头遇到特大暴雨,他竟然未躲雨。原来,三轮车的轮子有节奏地在"地面擦出火花"使他灵感喷薄,一行行诗已在头脑中形成。他要尽快赶回宿舍,将这些宝贵的灵感记下来。 W[^qa5W<FB
这名青年叫戴斌,现在的打工作家"当红小生"。 Uv4`6>Ix
提及这段历史,戴斌说,那种一边踩三轮车"一边踩诗"的日子,给了他宝贵财富。 dH^ <t,v
白天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劳作,晚上就在吱吱呀呀的宿舍铁架床上,或在简陋出租屋的地板上,伴着昏暗的灯光写作。这是深圳一大批打工作家乐此不疲的"营生"。他们愉快地写作,不求发表,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丰富业余生活。他们在为自己创造丰盛的精神食粮的同时,也树起了一面蔚然壮观的"打工文学"旗帜。戴斌等一批"打工文学"作家已成为百万打工者追捧的"明星"。 {U_$&f9s
前不久,戴斌等七八名打工作家到沙井街道沙二社区签名售书,居然有几千名打工者前往购书,围着这些作家讨要签名。 Y]3>7q%
多年来一直坚持诗歌创作的湖南籍打工诗人李晃说,深圳这地方的文学氛围很浓,作家受到尊重,读者追着你要作品。 ~fo6*g:f1
m]cHF.:5
李晃,请原谅现实 8 P>#l. #
4sP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