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小羊 xw{K,;WeO
nYyKz
Rz
《请投我一票》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不过,其讲述的主题并不是“人天生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也不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分出左中右”。 陈为军“希望大家在看这部片子时,不要过分解读成政治的更深层面,不要拿成人政治选举的观点看孩子”。由于主题——民主和孩子——的有趣,这个故事开始的时候就被披上了隐喻的外衣,深度的介入成为一种观赏的本能,以至于最外层的东西——对一场素质教育事件的忠实记录却被忽略了。 P7>\j*U91{
##By!FTP
如果第一遍看的时候,确实是满怀忧患,充满荒诞之感,那么第二遍看的时候,当罗雷和晓菲互相挤眉弄眼,指着对方的鼻子说“你!你!你!你!你!”的时候,我才顿悟了这些孩子的顽皮与可爱。其实这场竞选最核心的部分在于“戏仿”,孩子们的确是天真的,他们被给定了角色,却不具备相应的复杂性,所以不管他们如何投入,最终的效果只能是拆解了角色和议程的严肃性。成成的目标是当上班长,然后“我想让你站着你就得站着”,不瞒各位女生,这是每一个渴望牛逼男孩的共同心声。罗雷作为这种牛逼感觉的既得享有者,当然要维护现有格局,就像猴山上只能有一个左搂右抱的公猴,也像小时候某些同学吃冰糕时预先在众人的目光中饱含口水地舔一遍然后才开始放心享用一样。而许晓菲的加入很可能出于母亲(是本校的音乐老师)的授意,而她像每一个听话的小女孩一样认真准备,班长对她而言似乎没有任何权力上的快感,而只是她本身好孩子身份的证明。在这样的情境下,民主从天而降,胖胖的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新鲜吗? "~ =O`5V
xV
sI#`<a
《华盛顿邮报》撰稿人Monica Hesse评论说,这是一部“关于一群7岁大的孩子的……令人如坐针毡的政治戏剧”(a nail-biting political drama)。Patricia Finneran则评价说:“这是一部关于民主观念的影片,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同时这也是对在三方对立的政治运动中所产生的政治阴影的揭示。” $@s-OQ}
m>Z3p7!N}
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有三个问题一直在困挠着罗尔斯:一是假如民主是一种合理的制度,为什么美国贫富差距如此之大?二是假如民主是一种具有人性、能够反映平等愿望的制度,美国种族冲突为什么那么严重?三是如果民主是一种有希望、可以面向未来的制度,为什么美国的年轻人如此绝望?众所周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不仅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种族歧视纷争,同样也出现了“垮掉的一代”。罗尔斯最后的答案是:在民主后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更深刻的价值,那就是正义。(理想国11.28) @ddCVxd
0v EQgx>
可惜在这部纪录片中,追问进行得似乎更为彻底,得到的结果也更为有趣。因为很简单,孩子们并没有没有为恶的冲动,我们怀疑的只能是民主制度本身。那么这种猝然降临的对权力的民主化的分配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孩子们是单纯的,难道是“民主”的制度在为恶?难道是“民主”的制度使得一些本来天真的孩子变得不可忍受,使得一些本来让人淡然一笑的动机进入了善恶的框架?提出这些,并不意味着我是左派,大家先冷静一下把砖头别在腰间。 <:AA R2=
&@xm< A\S
可以反思的地方在于,激烈的民主似乎意味着对权力的放大,它使得等待分配的权力在众人的视野中变得灼热,这导致了另一种形态的权力崇拜。这部纪录片的主要幽默感就在于,孩子们费尽心机竞选的是一个在观众看来无足轻重的小班长,不过,这种不对等也提醒我们,身处民主氛围中的人们眼中会产生如何的权力畸变。小小的班长和孩子们巨大的热清和投入,它们越不相称就越折射出民主对权力具有哈哈镜效应的放大……孩子们毕竟不会撒谎——他们的谎言和伎俩在我们看来几乎是透明的。同时,民主的表决塑造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当代白痴逻辑。当你被要求进行选择的时候,选项们就被暗示为周遍性地覆盖了所有可能。集体性的狂热使得判断力下降,一个特殊疑问句被简化为一般疑问句,所以你只需要回答Yes或者No。所以当你被要求行使自己的权利,“我的**我作主”时,如果你觉得你的智商和权利被充分地尊重了,小心你遇到的其实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掉到河里,我应该看会书还是喝杯茶?民主几乎是和表演相伴生的,这几乎戳穿了民主的游戏本质。孩子们无需通过这种民主确立班集体一员的身份感(这种身份感没有民主也会很实际),就像我们也无需通过民主产生人民当家作主的幻觉,他们只是在专注地进行一场游戏。选举双方几乎就是表演双方的关系,而且这中表演还被舞台,才艺,演讲等形式不断强化。巨大的广场效应使得这场选择具有煽动性,甚至让孩子们产生移情并放声痛哭(看到这里,我在心里嘀咕,多么像超女……)。 h}|
.#!C3
tJ\v>s-f
孩子们是如此投入,让人不忍打搅。所以,上面的评论不过只是一些纯粹的过度阐释而已,嗯,绝对的过度阐释。还是回到导演陈为民的言论,“常青小学德育活泼教育,对这些孩子一生有益”。可怕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的想象和我们的游戏规则。孩子们只是用他们的单纯和我们观影时的超脱形成共谋,戏谑地指向了某个也许不存在的标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