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基甸
来源:基甸博客
2005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节日还未到来,圣诞节本身却成了热烈争议的一个话题,不仅是在中国,而且也在美国。讨厌圣诞节的声音年年都有,今年似乎又创新高。
在中文网络上,离12月25号还有好多天,声讨圣诞“洋节”的文帖就已经不约而同地发出,而且好些是被网站放在首页隆重推出[1-3]。大部分的文帖都是反对国人过圣诞的。反对的理由是很多国人过圣诞节完全是一种“崇洋”和受商品化毒害的文化行为和消费行为,他们对圣诞节的真正含义并不了解,对到底圣诞节是在庆祝什么都不明白,就跟着瞎起哄,一个“一不读圣经,二不做礼拜的中国人,去庆贺这样一个自己不崇拜的人的诞辰”多少是有点“荒唐”的[1] 。不过更多的反对意见出自自认为对圣诞节的基督教含义有所了解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反对的原因还不仅在于对轻浮的“崇洋”和商品化文化的批判,更是站在“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和批驳基督教“迷信”的精神高度做痛心疾首的呼吁,提醒国人“不能够忘记,我们骨子里是中国人”,圣诞节“是基督徒的节日,跟大多数中国人无关”--“且不论圣经是否伪造,也不论耶稣这个私生子的来历”[1]。
意味深长的是,在被一些国人视为是“基督教国家”的美国,要不要过圣诞节也成为极具争议性的议题。在美国的媒体上,今年谈得特别多的是圣诞节的PC/“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 politically correct)的问题,从白宫的圣诞卡上没有“圣诞”(Christmas)字样,到一些大公司决定不用“圣诞”字眼及后来其中一些又改变这样的决定,美国的媒体上几乎天天都有人讨论这件事情,今年所谓的“圣诞战争”(Christmas Wars)似乎更显著地成为一个热门的关键词[4]。在美国,反对圣诞节的人表面上是站在PC或“政教分离”的立场上,但是实际上非常明显,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比较极端的信仰无神论或不可知论的反基(督教)人士。所谓的PC之争带有很强的“文化战争”,即文化和道德上的“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交锋的意味。(特别再次提醒一下,美国人的这种文化和道德上的“自由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完全是两码事。在政治上,美国的“自由主义者”属于“左派”或“左倾”。而在文化与道德上,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既有倾向于无神论的,也有倾向于有神论“保守主义”的。)
美国的“文化战争”由来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圣诞”(Christmas)的字眼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Christmas这个字里面本身就包含了“基督”(Christ)之名,因而被反对者指责有“宗教(基督教)偏向”。美国社会不但坚持政教分离,而且崇尚多元文化。如果说基督教文化曾经在美国处于主流地位,今天的PC人士孜孜以求的则是要消除基督教文化的这个地位甚至将其逐出公共领域,而以多元文化代之。因此在学校和公司等公共场所,很多人用“节期”(holiday season)来取代Christmas,正好在圣诞节前后也有其它宗教的宗教节日,如犹太教的献殿节(光明节,Hanukkah),传统非裔美国人的宽扎节(Kwanzaa),等等,所以笼统地叫做“节期”似乎更加一视同仁、平等公平。这个风气往年已有,但今年似乎更甚。我自己今年收到的来自有工作关系的公司的“公共”节日贺卡就没有一张上面有“圣诞”(Christmas)的字眼。
在美国,PC人士和反基人士的这些“去基督教化”的努力当然受到一些基督教人士和“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抵抗。不过他们多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提出异议,指出圣诞文化是美国文化和传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也并不反对政教分离和多元文化。然而PC人士和反基人士的做法往往过犹不及,走得太远,搞得太极端,反而引起大众的反感。很多美国人圣诞节也跟很多中国人一样只是一种文化或者消费行为而不是一种宗教实践,他们并不在乎反基人士跟基督徒之间宗教信仰层面上的“争战”,而只不过希望圣诞节多少能有一些传统的温馨的感觉,而不是被“政治正确”搞得手足无措、唯恐“犯忌”。当圣诞装饰里面的圣婴不再能像以往一样叫做“耶稣宝宝”(baby Jesus)而要叫做“节日婴孩”(holiday infant)才“合法”的时候,“政治正确”的“律法”用它的生硬让圣诞变得冰冷无趣。大多数的美国人,包括非基督徒,对这
样的“反圣诞”的做法都不以为然甚至非常反感,媒体上也不时有人对这种做法热嘲冷讽。
对我来说,在中国的一些人反对过圣诞节的理由更没有道理。如果说很多国人过圣诞节只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那么把反对圣诞节上升到捍卫中国文化、批判“缺乏信仰”、“贪大崇洋”和“背离传统”的精神高度本身就是夸张和过激的。如果说国人对传统文化不再“信仰”,强调“复古”也无法重建破碎的信仰。就商品化而言,很多人不是说咱们国人如今什么都不信就信钱么。就算禁过圣诞节而规定只准过春节、中秋、端午,“拜金教”同样会压倒“国粹主义”,国人过“土节”照样也不过是消费狂欢找点乐子而已,又有几个人真的会去虔诚地祭祖、祭孔、纪念屈原先生?“崇洋媚外”固然是肤浅,在全球化已经势不可挡的廿一世纪还搞盲目排外就更加可笑和不切实际了。“洋节”不能过,那“西餐”还能不能吃?莫非要把全中国的麦当劳、必胜客都关掉、规定必须卖肉包子和素锅盔才不是“贪大崇洋”、“背离传统”?那洋货还能
不能用?洋车还能不能开?洋网还能不能上?。。。
如果真要“上纲上线”提高到信仰的层面来说,圣诞节当然“是基督徒的节日”,但基督徒的节日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庆祝?当今世界,基督教文化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也许日渐式微(很多西方人大张旗鼓、名正言顺地“背离传统”,一点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但在中国却是发展迅速。据统计目前中国的基督徒人数已经接近一亿[5]。就算只有基督徒才应该庆祝圣诞节,这几千万的中国基督徒既是基督徒,难道不也是中
国人?对基督徒来说,基督教根本不是什么“洋教”(就象物理化学不是“洋学”一样)。莫非作为普世宗教的基督教只能“洋人”信?至于“圣经是否伪造”,耶稣是否是“私生子”,中国和世界其它地方的基督徒跟反基人士和中国传统文化捍卫者的信仰和看法当然不同。如果真要“较真”,基督徒倒可以就此跟反基人士和中国传统文化捍卫者论上一论[6]。(顺便说一下,“私生子”之类的说法倒真有点缺乏PC,中国文化如果真的需要用这样的话语来“捍卫”,我看还是不必“捍卫”了。)
我不相信圣诞真的会被禁。在美国,人们早早地就在房屋内外布置起传统的圣诞装饰。我们家有两个娃娃,妻子更是花费心思搞一些布置。小儿子看着圣诞树上的装饰和一闪一闪的彩灯傻呵呵地笑,大人心里面便充满温馨。大儿子已经到了年龄,已经知道每年给他圣诞礼物的“圣诞老公公”(Santa Clause)其实就是老爸的“真相”。不过我跟他讨论关于“圣诞老公公”的“神学”的时候,我说“圣诞老公公”当然是人扮的“神话人物”,但是他所代表的“施比受更有福”的精神是真实的,也是符合基督精神的。圣诞的真正意义正是“道成肉身”--上帝把耶稣送给世人作为礼物。儿子当然希望有圣诞节、喜欢过圣诞节。我刚跟他一起看了《纳尼亚:狮子、女巫和衣柜》。在鲁益师的童话里面,一个被女巫统治的纳尼亚,就是一个永远是寒冷的冬天而圣诞节被禁止、永远没有圣诞节的世界。对孩子们来说,那样的世界不止是了无情趣,简直就是冷酷的地狱。联想到今天的“圣诞战争”,我对鲁益师的隐喻之高超更加佩服。
其实不光是反感基督教和西方文化侵略的人士反对圣诞节,在基督徒当中,一些神学上比较极端的教派也是反对圣诞节的。反对的理由是圣经并没有讲耶稣是几月几日降生的,教会传统把圣诞节定在12月25日是为了“将就”异教的节日,有“混合主义”之嫌。有点讽刺的是,这样的看法倒跟《达芬奇密码》的作者等人的一些在“俗世”很流行的看法类似。《达芬奇密码》几乎在任何的基督教文化和宗教的表象后面都能找到异教文化和宗教的根源,很多“惊人”的“真相”令人惊诧,但有时也难免让人觉得牵强附会。实际上这是个信仰和文化的关系问题。如果你象极端“原教旨主义者”或丹布朗那样把基督教信仰与其它文化绝对地对立,那圣诞节当然有“混合主义”之嫌。但是如果你相信信仰可以超越、影响甚至更新文化,这就不必成为有冲突的困惑。
作为基督徒,“圣诞战争”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信仰。我们信基督会不会也只是崇洋、凑热闹、文化认同而已?还是我们真的相信那个被人骂为“私生子”的微卑的拿撒勒人就是“道成肉身”,他的降生给心灵贫穷精神绝望的人类带来终极的希望和温暖,因而圣诞节才真正值得庆贺?实际上这个世界讨厌耶稣本来就是“正常的”。(台湾曾经有捍卫传统人士提倡把“圣诞”改称为“耶诞”,我倒觉得改得挺好,比西方一些人改的"X-mas"好。)基督徒完全不必为了“文化和传统”去“捍卫”圣诞节,但是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在这个“节期”再次思想基督降生的真正意义。
感谢上帝,至少在美国,在一片PC的争论中,圣诞的气息仍然浓烈,就连流行音乐电台里面都反复播放着不同版本的熟悉的传统圣诞歌曲(尽管有的是无词音乐,有的是彻底“现代化”或“后现代化”的版本)。圣诞文化不断地提醒人们,让人们反思圣诞节到底为何值得庆祝,圣诞节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圣诞节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也是繁忙的日子,光是买礼物就足以让人头大。在这一片“圣诞战争”的嘈杂、商品化的喧嚷和节日的忙乱之中,但愿我们能静下心来,跟家人朋友互表关爱,更得到那真正的、至宝的、来自上帝的圣诞礼物。
http://jidian.bokee.com/395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