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千军如卷席 $M:Ru@Du2
!tuN_
2009-03-05 [B_(,/?
bM@8[&ta
au+6ookT
2007年底回国,曾有暇在京小住数日。期间偷得浮生一日闲,还去了趟颐和园。少小离乡老大回,还真没觉着园子有啥变化。但有一事却真的让我留下挺深的印象: XEX-NE"]
Aq]*$s2\G
那就是有一帮子老人,主要是老先生,拿着扫把般的布条卷起来的笔,蘸着清水在地上写字。真书,行草,八分,北碑。。。皆有。其中一位老先生写太白《清平词调》,“云想衣裳花想容。。。” ,字字儁逸娟秀,笔法灵动,与词意极得相匹之妙,至今犹有印象。 "gIjU~'A
0&21'K)pW
说起书法,我自个因天性粗疏,也是喜写大字。看到有人能写一笔钟王小楷,往往把我羡慕得了不得。不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楷有小楷的精妙,大字也有大字的气概。 [D$%LR X
\I-bZ|^
这书法还和数理等靠悟性的不同,除了天赋,也还得努力。记得老小初识之无,歪歪扭扭写几个字犹如狗爬,把老爷子气得胡子直翘,甩给俺一本《颜鲁公诗品》,限期学会,学不会手板子伺候。 w^EUBRI-
"aT"o
老爷子那旮瘩和传说中专出师爷的地儿不远,“字是招牌口” ,“左手算盘右手字,走遍天下都有饭吃” 。。。说到算盘,那还是后话了。 Jxo#sV-
S+*%u/;l
这《颜鲁公诗品》估计是集的颜字。后来我只见过《多宝塔碑》,《勤礼碑》,《郭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但这《颜鲁公诗品》集字倒也确实集得好,起首“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结句 “诗品三首,颜真卿书” ,字字饱满真力弥漫,的的是颜体的古拙大度,敦厚雄伟。 oS0rP'V^
s[dq-pc"
当然,俺顺便也学会了《二十四诗品》中的三首。 506AvD
A?zxF5rfp
老爷子识字不多,教俺的“萧氏家法” 大概也是野狐禅居多。比如说书法其实极讲究用笔,尤其是钟王小楷,最好用弹性好的狼毫,比如象所谓的"关东辽尾"。而要写斗方大字,则用羊毫斗笔,取其吸墨量大。可俺小时家里穷,压根就没得讲究,不管啥秃笔旧笔破笔,逮着就能用。宣纸那也是根本就买不起的,啥旧报纸包装纸,也是逮着啥就是啥。老爷子还有一招绝的,就是笔蘸了清水,在一块木板上写,纸就省下了,哈哈。反正俺用的都是秃笔破旧笔,磨得再秃写也不过如此啦。 a_V.mu6h6p
?xTdL738
还有,老爷子教俺从颜鲁公起手其实也是不得法的。后来俺得一大侠指点,学书应从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起手,取其法度严谨,翰墨洒脱,四面停匀,八方平正,尤适合初学者打基础。可俺一上来就是颜鲁公,后来是《曹全碑》,《乙瑛碑》,《张黑女碑》,《张猛龙碑》。。。汉八分魏北碑全都搅成了一锅粥。真正是学文不成学剑又不成了。 XYrZI/R
f.e4 C,
还有,等学到深处,老爷子就教不了俺了。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就是描述的定性而非定量,善归纳而不善演绎。论书法绘画甚至武功,描述往往用比喻类比,要领悟就得一靠明师指点,二靠自个天分了。就说这八分书吧,其特点蚕头雁尾,要学得形似倒也不难。但要得其神韵,要诀是“如折钗股,如屋漏痕” ,用劲如太极缠丝,柔中见刚,绵里藏针。笔划尤似太极,将欲向右,必先向左。再比如宋幑宗瘦金书,后人评论是“铁划银钩” ,凝神暇想,还能想出个大概。要说到南朝梁武帝萧衍论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除了冥想其气势,真的很难化到书道中去。 ^X\{MW'>4
sjW;Nsp
没想到的是这多年前学的野狐禅今儿个还真派上用场了。 bVgmjt2&>
'uBa
gd>*
俺家领导新官上任三把火,要给她的公司promote中国人的市场,开一说明会。领导动动嘴,俺小兵跑断腿。先是到中国书店买红纸,这倒好办。难办的是笔。中国书店卖的一般的斗笔,也将就着写个两寸见方的字。要写一尺甚至一尺半见方的大字,应该用排笔,可惜店里的人连听都没听说过。想来想去,俺的野狐禅管用了: ]r&dWF
&YpWfY&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