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qingchen70.home.news.cn/blog/a/01010025487C07D556786DFB.html RiCzH 有什么别有病
XFcIBWS 一路走一路记的博客
\
Q0-yNt 美国总统奥巴马誓言推行医疗改革,一个加拿大中年妇女却频频在美国电视新闻上现身说法告诫美国千万不要重蹈加拿大的覆辙。该名妇女姓霍尔姆斯,曾是脑瘤患者。因被家庭医生告知治疗尚需几个月等待期后,一怒之下将自家房产抵了十万块赴美做手术,捡回一条性命。照霍氏形容,她现在可称作大难不死,要是死守加拿大的医疗保健制度,她早就一命归西。
nISfRXU; m|k:wuzqK 虽然全加拿大的医疗机构恨不得都跳起来给她一顿鞑伐,可是只要在加拿大生过一点小病的,多少都会认同霍氏所言不虚。中国人的新俗话讲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这后半句在北美自然是怎么强调都不过份,前半句在渥太华也实在所言不虚。
Bt1&C?_$T FW!1 0K? 渥太华,也许是整个加拿大的医疗,其实设想得很尽如人意。大医院不直接接受病人,除非是911送去的急诊—911是全北美通用的报警兼急救电话,相当于咱们的的110加120。正常的病人得先过第一关,家庭医生或“步入式诊所”。家庭医生原则上是可以随叫随到,当然人人想请。不过数量有限,得排队等着轮上。其他人只要生了病,可以随时到步入式诊所。顾名思义,步入式诊所分散于各个居民区,步行得到,无需预约,因为人口稀少,挂号也从来不是问题,如果有医保卡,连挂号费都不用付。听起来实在很美。
/rmm@ Iw;J7[hJ&$ 但是—凡事就怕但是。同事只不过在周末早上一睁眼发现自己头疼身重,便步行了15分钟,进了一家步入式诊所。病人少,也就稀稀落落三四个人。正叹运气不错,不料前台挂号大妈说大夫还没来,先请等一等。这一等差不多是四十分钟。大夫来了,春风满面地跟座中各位打过招呼进去,又过大概十分钟,开始叫号。又是一个半小时过去,同事终于听到叫自己的名字了。前台领进一间小诊室,说请先在这里等。枯坐中只听见大夫的歌声不时在走廊里回荡。也确路过门口两次,每次都笑眯眯地一探头说,还没有轮到你哦。原来里头一排有四五个诊室,可以分流等待的病人,大夫按顺序轮流转。大概半小时后,大夫唱着歌儿来了,心情大好地问,哪儿不舒服?听完同事叙述,开张单子说你得先验血,看看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验血要到专门的生化实验室,不过就在街对过儿。
m;m4/z3U D(^ |'1 实验室里头有十几个人在等。进度倒还顺利,过了一个来小时,同事也就抽上了血—这时候已经觉得一个小时是天赐的快。结果下午才出,会打电话通知。--其实从一大早折腾迄今,已经是下午。快傍晚的时候电话来了,诊断是普通感冒,医嘱是自己去药店买盒泰诺。
Y)9]I6n7 P:tl)ob 虽然精疲力尽,相形之下还算幸运。至少有结果有药吃。另一同事拉肚子,又是B超又是验血的一堆单子,光等结果就要等差不多两个月。最要命的是,化验室的风格是有问题让医生给你打电话,没问题就从此杳无音信。所以你从来不知道是自己没问题还是化验结果根本没出得来。而在等待的过程中,医生是不会给你开药的,自己扛着吧。
5wGc"JHm m|cT)- 于是很多人家宁可打911看个急诊。结果也好不到哪儿去。同事的儿子不明原因内出血,打了911送去医院,等三个小时轮上大夫看,又检查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结论是看不出器质病变,多半是劳累过度。同事患肠梗阻痛得死去活来,急救车送去也等了五个多钟头才推进手术室。
5:
O,-b& .="[In' 遭遇比较离奇的算是两家同事太太。其一因窗户开关损坏轧到手,鲜血直流,急奔到诊所,前台一言不发给了一大卷消毒纸巾让她擦拭手上的血。五个小时后终于轮到,结果发现伤口不但早已凝固且连血迹也擦拭殆尽,愤而离去。另一吃饭被巨大鱼刺卡了嗓子,进了诊所,直张了四个小时嘴。都颇有点黑色幽默,每次说起来,故事主角都愤怒难抑,听众倒总忍俊不禁。
^|h})OHV }Oh@`xTxt 其实没出人命就该烧高香。据说加拿大对医护从业人员保护得紧,要追究医疗事故基本上等于天方夜谭。媒体上有沸沸扬扬闹过某产妇羊水已破送院,在等待中死亡的事件,旷日持久的调查结果是医院没有任何处置失当。来了这么久,迄今没有听过医院医生力挽狂澜病人大难不死的奇迹,离奇死亡的病例倒真不鲜见。
Mf.:y he1OLk
医院和医生总有一堆理由,最振振有辞的是床位和人手紧张。譬如去年冬天媒体就紧着喊多个医院床位奇缺,急诊室以至过道都人满为患。以加拿大总共三千万人口来算,医患比例无论如何应强于大多数国家。如今的局面应与他们的理念有关。无论医院还是医生,面对超出心理预期数量的病人,总是茫然无措。而他们的心理预期又相当脆弱,一天看上二十个病人大概就算破纪录。
P] 9-+ #>(h!lT_ 只好自求多福。不信教也得在心里默念两遍圣母玛丽亚,保佑自个儿的身子骨千万扛住了,别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