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饺子文化之历史篇:饺子的起源(1)
餃子有心 餃子用心 餃子真心 餃子貼心
饺子的工艺以上乘粉质制皮,精肉精菜调制包裹其中,形似元宝,薄皮大馅、玲珑剔透、滑润适口、味道鲜美,是中国传统饮食中的上乘佳作。
对于中国人而言,饺子是重要传统节日以及招待亲朋贵宾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寓意着亲人们新年团圆;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寓意着老百姓重视节令更替,准备下一步生产作息计划;
“舒服不如倒着(着的读音为“子”),好吃不如饺子”:比喻人得享饺子后舒畅的心情好像躺卧休息;
“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 :寓意中国传统养生之道,历来中国人讲究“原汤化原食”的说法,好比在南洋的马来人吃榴莲一定要用榴莲壳泡水喝,他们说那样可以祛火;
“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这样的吉祥话寓意着日子越过越好;
“上马饺子下马面”:接待客人用面条,送别客人吃饺子,这是北方传统礼仪;
饺子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娇耳""牢丸""馄饨""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馄饨"。
关于饺子的来历,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颇多。
首先民间传说中,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相传河南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适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在冬至这一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张仲景舍药从冬至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的时候,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称之为“饺耳”或“饺子”,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这就是饺子出现的最初传说。
其次在史料记载中,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馄饨,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除这些文字记载,还可以看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完整的唐代饺子。它是从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出土的。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被放在一个木碗中。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饺子已传入我国的边远地区。
描述:1
图片:4.jpg
描述:2
图片:5.jpg
描述:3
图片:155495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