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湾 妹 眼 里 的 中 国
——读“胡同台妹”宫玲的《从台北到北京》
文/渐平 漂泊诗人
当法国总统以最高的礼遇接待胡锦涛主席;当英国首相率史上最豪华的团队访问中国;当中国成功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提出应由中美两国解决世界经济问题的G2概念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政治上的成就和话语权。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国内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强拆中的草菅人命、见死不救只为躲避被敲诈的危险、无聊的炫富女、我爸是李刚等等,诸如此类的信息,以各种方式弥漫着,让人怀疑正义是否匿迹,邪恶是否横行?
超凡的经济成就、独特的发展方式、另类的政治生态、乖张的公民素质就这么组成当下的中国,真实得难以置信的中国!相信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多么深邃的思想、多么睿智的头脑,即便再借你一双慧眼,要把当下的中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研究中国的文章和书籍如潮水般的涌现,结果还是:当局者迷,旁观者也迷,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无奈与无助。
纯理性的思辨太过冰冷,纯感性的表达太过冲动,尤其是那些如启明星般熠熠生辉的国家,在这次的经融危机中很不争气地纷纷陨落的时候,本来相对完整的证据链已生生地断裂,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本来有血肉联系的整体,现在却已散落一地,狼藉一片,已没有了足够的说服力。因为腿有些软,嘴也有些软了。
所以,在这个全世界都困惑都浮躁的时候,恰是最需要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时候,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中国的所谓全面性地客观评判,总让人心生疑惑,对于中国大陆和台湾既两岸问题的讨论也大多如此。
由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作序,台湾和大陆著名人士联合推荐,台湾知名媒体人“胡同台妹”宫玲的《从台北到北京》这本书,则有些与众不同。这种不同,或许是因为要在大陆出版发行的一种无奈的妥协,或许是因为“同文同种”的同理心而传达的一种善意的期盼,而更大的不同在于,书中没有所谓世界性的宏大的视野,没有严谨繁复的理论架构,没有道听途说的妄臆猜测,就像作者所说“什么都不曾拥有,只是经历着”,因为经历过,文章才平实而朴素,真实而生动。这也是那些能言善辩的理论家、盲目的爱国主义者无法比拟的。
作者带着乡愁,带着希望,带着爱,从台北到北京,开始了寻根之旅、踏上了归乡之途。满怀憧憬从现实出走,却走到了另一个陌生。有好奇有欣喜,有困惑有痛苦,更有思考和期盼。所有的一切,娓娓道来,情真意切。文章中有不同的观点,但并不狭隘;有犀利的言辞,但并不刻薄;有深刻的困惑,但却充满希翼;有理性的思考,但却是感性的表达,让人信服,也让人感佩。
文章涉及的问题,都是两岸人民共同关注的,更是作者的切身感受。成长于台湾,多年的大陆工作经历,两岸三地的媒体工作经验,使作者有机会广泛接触了两岸各阶层的人物,从平头百姓到两岸党政高层(如台湾的马英九、连战和宋楚瑜,大陆的胡锦涛、温家宝等)。文章以两岸民众的生活为基点,凭借媒体人敏锐的洞察力,从民生形态和文化的视角,比照了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深刻差异,探讨了两岸关系的当下和未来。
很多问题看起来很复杂,但换个角度看,也许很简单,所谓“大道至简”也就是这个意思。儒学很复杂,一言以蔽之,不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已;基督教很复杂,其核心,不过就是这句“你愿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待人”而已。
作者在这二十万字的书中所传达的,不过就是“能让两岸的人们有意识的‘知道’彼此有所不同”、“让彼此都能够以一种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对方,更重要的是‘看自己’”和“对别人的喜怒哀乐心存谦卑,才能使得自己的心胸平和与宽容”这几句而已。而这,恰恰是解决两岸问题的根本。
这本书的写作特点,可以借用王国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来形容——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当然,这部作品有怎样的“高致”另当别论,至少,它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