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登录
用户名
UID
Email
密 码
找回密码
|帮助
高级
我的快捷通道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论坛门户
论坛首页
会员空间
最新帖子
六六网站
繁体版
简体版
下拉
注册
用户名
UID
Email
社区应用
帖子
相册
日志
群组
热榜
分享
记录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银行
勋章
搜索工具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论坛公告
一手臭牌
元心冰堡
新手必读
网络小说
之之
隐藏
快速浏览
灌水乐园
乱讲
坛庆10周年
情感驿站
C美C显
精美贴图
音乐时空
笑口常开
热点追踪
人在湾区
湾区咏叹调
海外文摘
移民天地
文学天地
网络小说
书话影评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完美人生
健康指南
美食广场
教子有方
山水寄情
e化生活
投资理财
个人专栏
原创精华
六六
是子
阿平
Wen Wen
小二猫爱画画
一手臭牌
clean0551
冰 花
元心冰堡
非马
amanda
huluzhu
盛夏
山鬼二丫
小白兔
之之
阿辉
鐡手
白菜
xiaolu
茶包
论坛管理区
论坛公告
意见和建议
新手必读
帖子回收站
群组分类
默认群组
Bay Area Chinese--灣區華人
»
冰 花
»
陈九 | “科罗娜时期”的画家何多苓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 帖
主题 : 陈九 | “科罗娜时期”的画家何多苓
复制链接
┊
浏览器收藏
┊
打印
冰花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UID:
1101
精华:
11
发帖:
7402
财富:
16628 湾区元
威望:
2212 点
支持度:
0 点
好评度:
24 点
在线时间: 644(时)
注册时间:
2005-02-25
最后登录:
2024-11-21
楼主
发表于: 2017-10-08
倒序阅读
┊
只看楼主
┊
小
中
大
陈九 | “科罗娜时期”的画家何多苓
散文 | “科罗娜时期”的画家何多苓
2017-08-12
陈九
西窗漫记
西窗漫记
西窗漫记
微信号
功能介绍 “西窗漫记”是“西窗论坛”的窗口,该名取自著名华裔作家董鼎山先生在的著作《西窗漫记》。董先生生前著述无数,毕生致力于中美化交流,是公认的中美文化使者。“西窗论坛”以“西窗”二字表达对董鼎山先生的怀念,并将他未竟的中美文化交流事业继承下去。
文|陈九
纽约
皇后区的“科罗娜”镇在
1990
至
1992
年间曾居住着一批来自中国的
艺术
家,包括诗人,画家,音乐家,电影人,和作家等。他们住得相对集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沙龙,吸引着众多来自中国的艺术家来此聚集。这些人初到异邦年轻气盛,远离故乡亲人,远离昔日光环,没有固定收入,也说不大好英语,除梦想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命运将他们聚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在这里,他们意外地体尝到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漂泊,梵高的孤独,雪莱的浪漫,和巴尔扎克式的顽强。他们的艺术
灵魂
从“科罗娜”开始国际化,流浪竟变成腾飞前的等待,石破天惊前的卧薪尝胆。后来,他们又从科罗娜走向世界,开启了各自艺术生涯的新高峰。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科罗娜时期”,何多苓就是这一时期的灵魂人物之一。
当年我们都叫他“何多”,那个“苓”是留给签名或出版社编辑的,跟我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何多那时已是著名画家。他和小翟(诗人翟永明)何时抵达的纽约我记不大清,我遇到他俩是
1991
年早春,天还冷,就在科罗娜
19
号那栋三层连体楼,那是我们记忆中的伊甸园,人生的地标式建筑,后来小翟在散文集《纽约,纽约以西》中反复提到科罗娜这个地名,那里住着何多和小翟,还有雕塑家魏天喻,播音导师罗赛,弹钢琴的姗姗,还有一位上海女画家丽丽,美丽善良。我当时正对她展开猛烈追求,都说沪女京男比老鼠大米还绝配,最后有惊无险阴谋
爱情
,她终于成为我的妻子,我两个孩子的母亲,往后还是我的老伴儿,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何多苓
丽丽自住二层一个套间,有卧房和宽大的客厅。她当时在洛克菲勒公司一间设计室当设计师,生活稳定,经常邀我们到她的客厅聚会,她那里几乎成了“科罗娜时期”的中心。“我们”包括很多人,除何多小翟,还有杨炼和友友,莫大风,杨谦,裴庄欣,尤思群,何宁,安娜,琳达,还有很多,欧阳江河也来过,每到周末就在丽丽家派对,唱歌跳舞说疯话。我们都是无家可归的漂泊者,名副其实的“海漂”,像风中落叶,为生计奔波随情感起舞,今天在这儿,明天又不知会去何方。可是我们并不悲情,心里荡漾着甘畅淋漓的热望,精力充沛信誓旦旦,对未来没有丝毫怀疑。我们被风追逐,也享受着追逐风的刺激,你走向我我走向你,没有陌生感更无需客套,只要一张口,就像著名的加州山火,疯疯癫癫烧成一片。我们坚信生命是条船或越野车,正经过漫无边际的波涛原野,最终抵达一个我们梦想,或从未梦想过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纵情歌唱。
我头一次在丽丽家见到何多时,外面的天色已晚,远处灯火梦幻般跳荡着,屋里显得格外温暖。何多穿着牛仔布的蓝衬衣,消瘦舒展,眼里闪着清澈的光泽。他上来就关注我腰间的
工作
证,问道,你们工作证都别在腰里的吗?也可以挂脖子上。你下班了干嘛还戴着它,显你有工作吗?哇,他的问题太直截了当,一剑封喉直刺我虚荣心,让我脉搏加快。下班路上我有一百次机会摘下它,故意戴到现在可不就为臭显么,那年月找一份正规工作,有福利有保险,是多不容易的事啊,一张工作证起码说明你有英语交流能力,有专长和稳定的收入,这些不都严丝合缝,专为水深火热中的女性新移民配套吗?我当时正追求丽丽,噢,你们都是名画家名诗人,争先恐后在我面前抖机灵,我估摸这种事,什么已婚未婚全胡扯,根本挡不住,我再不亮点真金白银还有鸟希望,不都让他们哥儿几个包圆儿了,咱得捍卫胜利果实耶。我悄声对何多调侃道,不带这么大声的,咱是战友,得互相打掩护才对。于是心照不宣哈哈大笑,认识了一百年。
左起:莫大风,何多苓,陈九,杨炼,游思群
聚会上菜式繁多,基本是自己做。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一个共同的自由目标走到一起来,这必然会体现在食物上,各路料理琳琅满目,孔雀开屏似的铺开来,满载着按捺不住的喜悦。其中有样东西不能没有,那就是四川火锅。这不仅是何多的最爱,也是小翟的绝活,百吃不厌。她有自己的秘方,辣椒花椒自不必说,有些配料我从未见过,比如草果,看着像枚干橄榄。我问此为何物?她说草果。草果是啥?哎呀你吃就好了,说了你也不会做噻。我至今仍不晓何为草果,它却凝固了我的记忆。后来再吃任何火锅,我都习惯在汤里寻找草果,甚至会忍不住问店家,喂,草果呢,怎么没草果耶?
除了火锅,聚会上当然不能无酒,这也是必须的,啤酒红酒烈酒,三种全要一个不能少。有人提醒最好别喝混酒。为啥子?因为混酒容易醉啊。欧买嘎,你没搞错吧,不醉你喝个啥子酒?不醉你回家抱娃去吧!我们任性地把世界颠倒过来,因为颠倒的世界更接近人性。不必太久,只肖半小时,歌声舞姿已如火如荼,每次如此。我们之所以喜欢丽丽的客厅因为它足够大,饭桌旁有一巨大空间供我们尽情挥洒。酒不醉人人自醉,醉人的不是酒是人,有些人一见就会醉,你不信是因为还没遇到呢。何多跳舞显然不灵,与绘画天赋判若两人。小翟就不同了,她诗写得好,跳舞更是了得,她的藏族舞蹈《洗衣歌》可谓滴滴香浓,比混酒还令人陶醉,“哎,是谁让咱们翻了身哎,巴啦嘿斯
……
”,买嘎德,就这个“吧啦嘿斯”,她非要喊出声耶,搞得我们阵阵潮热,情不自禁与之共舞。幸亏那时拍过照片,莫大风是摄影师,否则你们肯定不愿相信。我知道幸福往往让人嫉妒,这个世界上幸福的确太少了。
左起:仇莽,何多苓,陈九,Linda
何多虽说不善舞蹈,可有一绝让我难忘,真正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平白无故。当小翟跳得满脸汗水放着红光,大家重新坐下吃酒,高潮得隔一会儿才行,像海浪那样一阵一阵的。就在临时的安静中,只听诗人杨炼的歌声冉冉升起,“同志们加入我们的小队,我们攀登高高的山岭
……
”,哇,这不是男小合《游击队之歌》吗,当年阿尔巴尼亚战士抵抗德国鬼子的歌曲,会唱耶!我刚要加入杨炼,何多却叫停了我们。他说这是重唱歌曲,把各声部唱出来才好听,否则瞎了。我说我会二声部,米斗来米米,来发发米斗,杨炼唱一声部,那你呢何多?我三声部。三声部,哪有三声部?我现配一个,何多随口说道。我望着他明亮的眸子,咣当,心说今天遇到真神了!现配,那么容易吗,得多深的造化,对和声的分辨与控制力?接着歌声再起,“同志们加入我们的小队,我们攀登高高的山岭”,恰好我们呈品字形,相交以目。渐渐我们脸上开始发亮,眼神开始晶莹,五彩云霞开始在我们身边环绕,我们开始徐徐飞翔。欧买嘎,何多真是现配耶!我和杨炼跟着惯性走,因为早就会唱,而何多配合我俩的声音竟浑然天成,奇妙得天衣无缝像交响乐一样丰厚。周围人惊叫起来,欢声把屋顶掀开又合上。
何多后来告诉我,他最喜欢的是音乐,从小就非常敏感痴迷,可惜没机会成为音乐家,尽管如此,他却从未离开过音乐。在科罗娜期间,何多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盘腿坐地上听音乐,各种音乐。他通过聆听音乐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获取绘画的感觉。这段时间他还画过一幅《听音乐的男人》,是自画像,简单的色调,平静的画面,只有音乐飞出画外。离开音乐何多就会枯萎,完全可以这么说。
科罗娜时期的翟永明
从此这个三重唱便成为“科罗娜时期”的经典曲目,包括那次去苗苗家烧烤都不曾落下。苗苗是耶鲁大学的中文老师,参加过电影《花儿朵朵》的拍摄,是个漂亮女人。她与小翟的美丽不同,后者充满生命呼唤,是喷涌不息的泉水。而前者安静清澈,更像金色池塘。她对我们三重唱的评价并非词句,而是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多年后我在朋友家又遇到她,正好歌唱家岳彩轮在指导我唱《月飞山》,苗苗低头说,还是那次何多的好。说得我感慨万千,美好稍纵即逝,做梦一样,即便何多重现怕也胜景难再呀。那次在苗苗家何多再次展现出他的音乐才华。苗苗老公是中国近代音乐先驱张啸虎之子,一位炉火纯青的钢琴家。何多跟他聊起钢琴曲如数家珍,说得他喜出望外,没想到何多竟如此细腻,连指法都涉及到。苗苗老公欲罢不能,为我们弹琴助兴,我和何多再唱一首俄国歌曲《在那遥远地方》,在那遥远地方,那里云雾在飘荡,微风轻轻吹来,吹起一片麦浪
……
,当然又是何多自配的和声,加上专业伴奏,堪称完美,感觉像飘一样,至今闭目可及。那是五月一个下午,苗苗家坐落在半山腰,从那里可以俯瞰整个耶鲁大学,教堂的尖塔祈祷般伸向苍穹,在蓝天下熠熠闪烁,将我们的记忆定格在斜阳里。
那真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美好时光,所有美好都不可复制。漂泊像道幕布,把我们这些人,无论来自何处曾经怎样,放在同一背景下融成一片。这很重要,因为社交的外壳全部作废,只留下纯真本色,就像提香的油画,诸神赤裸相见,没有任何市俗压力。美好恰恰就在这里,自由也恰恰就在这里,只有逃离市俗的围城,只有和自由的灵魂在一起,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就是像恋爱一样尽情表达自己和接受别人。此外还有共同的爱好,即对艺术的痴迷和孜孜追求,烘托着我们漂泊生涯的质量和特色,简直到丝丝入扣的默契程度,由丝丝入扣而沉醉疯狂的程度。不知该用什么词汇形容那段时光的丰富多彩,云蒸霞蔚?名副其实的云蒸霞蔚。可云蒸霞蔚又是什么?就是满天彩霞耶,就是五彩云霞围着你飘耶,就是在天上飞耶,就是像神仙耶。
诗人欧阳江河的墨宝
但何多毕竟是画家,绘画是他的使命,他来科罗娜肯定不为歌唱的。我发现何多时常处于某种“梦游”状态,跟他说话会走神儿,表情依然微笑,却没有恰当的反应。丽丽开他玩笑,“哝,又戆他了”,就是傻掉的意思,其实我们早习惯何多这个样子,习以为常,都知道他又沉浸在思索里。他画起画来不管不顾,饿了便逮什么吃什么,甚至不管谁放下的,拿起就吃。人家吃到一半去厨房取东西,回来饭不见了,被他吃了。你最好还别问他,他自己都弄不清吃得什么,吃饱算数,接着画他的画去了。
纵观何多画作,其风格明显一步步由现实走向梦幻,由外在走向内心。而“科罗娜时期”应该是他从写实转向抒情夸张的转折点。在他科罗娜的房间里,墙上挂着他为小翟画得画像,基本写实风格,阴影与高光的反差宣泄着迷人的激情。我记不清这是他在科罗娜画的还是带到
美国
的,这幅画不妨可以作为他往日的终结,或科罗娜之后的开始,因为此后的画风变化很大,越来越空灵,色彩也越来越晦涩了。特别是近些年来,何多画得女性人体大都是夸张的,缥缈的,凌乱的背景支离着主题氛围,像打翻了一次长夜,梦靥泼洒一地。我隐约感到被这些画作隐藏的内心世界,孤独和缺乏安全感的潜意识,对世界与人类的失望,对女性的眷恋与疲惫的胶着心态,对生命历程的前瞻与忧虑,这些都是作者生命活力的多棱折射,诗歌般从画面上挥散出来。
左起:卞丽珠,翟永明,陈九
面对这些画作,我尤感“科罗娜时期”对何多创作生涯的非凡意义。远离故乡逃离现实的压力,异国环境的新鲜与陌生感,海外风情荡涤着以往的审美,既无忧无虑又难免迷惘,这两者的落差恰恰为何多营造一个自由自在,纯自我的空间,他可以抛开一切文化负担,忽略世俗法则,光环远去而纯情皈依,孩子一样恣意奔跑。回顾科罗娜时期何多的作品,风格与他之前之后的都不相同。之前的画作带有某些“伤痕艺术”味道,比如《春天已经苏醒》,《青春》,作品的创作往往命题在先,为特定诉求编制艺术的表达,尽管深具时代意义,对艺术而言却过于工整了。而他的近期作品,比如《丽达与天鹅》,《沉睡的美人鱼》,《躺着的女孩》,《躺着的婴儿》,《孕妇》等,虽充满深刻的人性探索与民族厚重感,这是中国画家很难达到的深邃境界,但无论从题材还是色调,却明显传递着抑郁与忧伤。唯有“科罗娜时期”的作品独树一帜,比如《阿拉斯加》,《海滩的红色躺椅》,《怀俄明的秋天》,《洛基山的狐狸》,《黄石公园》,《爱丁堡》,《南达科他》,《火岛》等,这些画作基本以暖色为主,色彩丰富充满动感,这与他近期作品中的“灰色凝滞”天壤之别。比较典型的是《海滩的红色躺椅》,金色沙滩上那把长长的桃红色躺椅,让人一下感到作者心中蓬勃的热望。而一反常态的粗犷概括式笔触,更宣泄着跃跃欲试的激情,对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对女人的钟情与犹疑,阳光明媚,浪花深情,此刻不需要刻意勾勒的细节,因为真正的人性本来就糊涂一片,其本质就是一种印象而已。回顾何多的创作步履,“科罗娜时期”无疑是一段他少有的明亮灿烂阶段。上帝知道他从动荡走来,又向未知走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段简单纯情的幸福时光,让他重温初衷,尽尝本色生活的魅力。我毫不怀疑,“科罗娜时期”像一盏温暖的灯火,从未在何多的心底熄灭过,那是他人生的柔化剂,永远的欣慰。
对每个曾与他相伴的“科罗娜”友人来说,从这些画作上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何多当年的影子,他那件黄色皮夹克掐在腰间,目光洋溢着坦诚的情怀。那段时光虽然短暂,但我们相信那是何多生命中的美好一瞬,恰与我们分享了。然而,通过与何多的接触我们也强烈感觉到,作为艺术家,何多属于中国。他的艺术实践与成就为他铸就的一个中国画家的自信与尊严,是不容怀疑坚定不移的。尽管科罗娜为他打开看西方的窗口,让他深刻体验到美式生活的不同,但美国的商业艺术氛围和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让他难以释怀,他在这里接触过不少华人画家和艺术家,成功或不成功的,区别不大,他们都很难改变缺乏自主的依附状态,甚至在市场化中丢失自我,这是何多绝对无法接受的。真正的艺术家靠良知和个性立世,这说的正是何多。因此科罗娜只能是他的一次行旅,一座驿站而已。
自从那次车祸后,我们就感到何多小翟已行期不远。那时他们有辆尼桑轿车,何多开着到处跑。从皇后区到布鲁克林区之间有条区际高速路,入口处恰恰有个死弯儿,设计得很不合理,美国这种不合理的设计比比皆是,不新鲜,何多开车就在这里,因速度过快撞到水泥墙上。我们事后去看望他,至今还记得他惊魂未定的眼神,像火苗样窜动。他对我们说,车飞起来了,转好几个圈儿,我觉得死定了,谁想到又活过来,真是命大。从此他和小翟没了车,行动很不方便。丽丽把自己的车,一辆红色铃木,借给他们,但没多久他俩便开始频繁外出旅行,去
大峡谷
,去黄石公园,去阿拉斯加,把美国跑了个遍。小翟的散文集《纽约,纽约以西》中有一张二十来人的合影,就在科罗娜
19
号大门口,那正是一次旅行前,我们大家为他俩送行时照的。
何多小翟离开科罗娜经英国回国是
1992
年的秋天。
阿拉斯加的马
在这之前他们就开始收拾行李,跑上跑下,看着他俩匆忙的身影,科罗娜沉浸在莫名的颤抖中,不光为离别,山不转水转,相逢总会有期,更为大家在一起的那种自由自在疯疯癫癫的欢悦气氛稍纵即逝,于心不忍那。这种感觉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的,我们也同样感到何多对大家的依依不舍。他把一幅油画《阿拉斯加的马》送给丽丽作为离别的礼物,我相信这是一份何多人生中并不多见的珍贵赠与,这是他留给丽丽的,也是留给“科罗娜时期”的,足以看出他对这段短暂时光的珍视与怀念。这幅油画至今还挂在我家客厅里,每天陪伴我们,丽丽和我经常端详着它聊起当年往事,心里充满思念和慰藉。两年前小翟和北岛,欧阳江河一起来纽约开诗会,她特意让我们开车带她去科罗娜转转,看看那栋老房子。那天纽约狂风暴雪,路上人车稀少,我们坚持按约好的进行,就是徒步也在所不惜。相隔
20
多年,我们终于和小翟重逢,再次在科罗娜
19
号门前合影留念,照片上明显带着刮风下雪的痕迹,很像何多的“粗犷概括式”笔触,充满激情。
小翟说,何多也会来纽约的。我们一直在等,直到今天还没等到。
2016年9月15日仲秋于纽约随波斋
http://mp.weixin.qq.com/s/iL18qRDpnyHLpPOlevPMoQ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相关话题
冰花《悟》Enlightenment (徐英才英譯)在Beatnik Cowboy發表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回复
引用
举报
顶端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ay Area Chinese--灣區華人
»
冰 花
http://bachinese.com/forum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描述
快速回复
限 100 字节
进入高级模式
加粗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插入链接
图片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