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
80年前,奥林匹克在中国曾被译为“我能比呀”,这岂止是翻译的奇特?
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举行时,正当西方蓬勃发展、全面崛起,中国走向衰落、被人欺凌。世界的那一边,在热热闹闹开奥运;世界的这一边,却是“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马关条约》周年祭・春愁)
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时,慈禧太后正携光绪帝仓惶出逃,北京在40年内第二次落入侵略者魔爪。
1928年,也就是80年前,奥运会开到第九届了,积贫积弱的中国方才派代表去“观摩和欣赏”。面对阿姆斯特丹壮阔的开幕式,观摩团副代表宋如海反复吟哦Olympic和Olympia,一句汉语脱口而出,“我能比呀”!两年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宋如海的《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书中写道,“‘我能比呀’虽系译音,亦含有重大意义。盖所以示吾人均能参与此项之比赛。但凡各事皆需要决心、毅勇,便能与人竞争。”
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左三)在国际奥委会第120次全会上说,北京奥运会各项筹备工作已圆满完成,北京一定能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书写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壮大的新篇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北京奥组委副主席刘延东(左四)出席会议。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但是,果然“吾人均能参与此项之比赛”,“能与人竞争”吗?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时,刘长春四处借钱辗转前往,“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孤单而悲壮。比赛结束后,他无钱返家,也无家可归,家已被日本侵略者铁蹄踏碎。看着人家的运动员上台领奖,举国欣喜若狂,刘长春欲哭无泪,只能对天长叹:“我能比呀”?
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尊严,弱国当然也与奥林匹克无缘。“我能比呀”,是感叹,更是警醒;是悲哀,更是希望;是呐喊,更是鞭策。百年拼搏,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特别是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发展起来了。尽管从刘长春孤独地站在起跑线上,到许海峰射落奥运金牌,花去了中国人52年时光,但那一声枪响,分明是在向世界自豪地宣告:“我能比呀”!
直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一举夺得28枚金牌,金牌总数紧随美国和俄罗斯之后,排在第三位。2004年的雅典赛场,中国更以32枚金牌终于向世界无可置疑地喊出:“我能比呀”!
曾记否,当萨马兰奇口中的Beijing一词响彻莫斯科时,中国沸腾了!长久的等待化作顷刻间喷薄而出的激情,耀亮了中国的夜空。那一夜,北京无眠,中国无眠。从那一夜开始,准备了7年,期待了7年。不仅是“我能比呀”,还要“来我们这里比呀”。北京欢迎你,请来这里比出平等、尊重、团结友爱,比出顽强拼搏、公平竞争和团队精神,比出超越地域、种族的人类和谐发展,比出“更快、更高、更强”的同一个梦想!
“奥运会将是一个喜悦时刻,也将是一个轻松时刻,中国人从此应如释重负,卸去‘我不如人’的历史包袱,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本性是十分善良、十分好客的,愿意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别人看,人家是会体会到的。”(8月3日新华社特稿《何振梁看奥运:中国人精神自立的起点》)。在奥林匹克大步向我们走来,中国伸出双臂热情拥抱她的时候,回味当年把奥林匹克称为“我能比呀”,哪里是翻译的奇特,原来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百感交集、千年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