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供给过剩改变国际原油市场走势
红眉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供给过剩改变国际原油市场走势

2012年 10月 26日 07:23
供给过剩改变国际原油市场走势
正文 评论 更多金融市场的文章 »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优士网 投稿 打印 转发  18英文字体

突然之间,世界上到处都是石油。

几个月前,交易员和投资者还在发愁:中东的乱局和其他地区的生产问题,会不会导致原油短缺?现在很多人担心的是,石油可能太多了。



Reuters
Brian Waldner在True Co. 位于北达科他州的一个石油钻井平台搬动一根石油管道。北达科他州的原油产量近几年大幅增加。有人预言第四季度全球每日产油量将超出需求63万桶,过剩程度达到四年以来最高。过剩的猛增是多个事件共同导致的结果:中东的动荡已经平静下来,而阻碍石油从美国、北海和非洲输出的生产、运输问题也得到了缓解。与此同时,沙特阿拉伯正在提高石油产量,以弥补伊朗出口的下降,使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简称: OPEC, 即欧佩克)的产量得以保持平稳。

因此一些投资者和交易员在改变他们对于价格走势的看法。作为欧洲基准的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从8月份的三个月高点下跌7.8%。美国原油价格较9月中旬的高峰下跌了13%。

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形势的担忧最近成为笼罩在金融市场上方的阴云,而原油价格尤其容易受到这种担忧的影响。很多投资者和交易员说,由于很多主要用油国家的经济增长依旧疲软,石油需求将不足以消化全部过剩供给。

他们还说同,如果原油价格持续下跌,那么消费者和企业使用的汽油、柴油产品应该会更加便宜。

咨询公司Tyche Capital Advisors负责人扎希尔(Tariq Zahir)说,现在市面上石油很多。他曾预计供应的增加将打压价格走低。

在过去一个月,对冲基金和其他基金管理机构做多纽约商品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原油期货、期权产品的头寸减少了23%。

周三油价下跌,原因是美国能源部发布的报告显示上周国内库存升至7月份以来最高。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交割的原油期货下跌0.94美元至每桶85.73美元,跌幅1.08%。洲际交易所美国期货分所(ICE Futures U.S.)布伦特原油期货收跌0.4美元至每桶107.85美元,跌幅0.37%。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上周将布伦特原油2013年价格的预测从130美元下调至110美元。该行分析师说,随着新的运输网络舒缓美国的瓶颈,新增供应料将压低价格。

石油供应量上升的前景令9月份的一次油价大涨戛然而止。当时油价上涨是因为投资者寄望于美联储(Federal Reserve)的刺激措施会推高油价。以往的刺激措施曾造成美元走软,而美元走软往往会推高油价。

贝莱德(Blackrock Inc.)投资组合经理希勒(Bob Shearer)说,油价涨得过高了。希勒管理着380亿美元的资产。过去一年他一直在降低能源类持仓头寸,因为他担心能源供应量上升将令价格承压。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本月早些时候预测,第四季度欧佩克以外的国家石油日供应量将上升至5,360万桶,较第三季度日供应量增加60万桶。

非欧佩克国家在全球石油产量中所占的比重接近60%。欧佩克努力控制成员国的石油产量,从而保持较高的油价,而其他国家和私营企业则更专注于提高产量。

怀疑论者认为,难以消除的美国石油运输瓶颈和中东的冲突将令油价持续走高。一些投资者和分析人士说,目前仍没有足够多的石油管道将美国和加拿大增加的全部石油产量运至沿海的炼油厂,进而限制了供应量上升带来的冲击。

此外,瑞信旗下Credit Suisse Total Commodity Return Strategy投资组合经理伯顿(Christopher Burton)说,中东的乱局仍是一个原因。该基金管理着110亿美元的资产。叙利亚的内战可能殃及邻国土耳其,而土耳其的石油管道一直在帮助将石油运给欧洲客户。从一定程度上由于中东的冲突,投资经理持有的布伦特原油多头头寸数一直保持稳定。

尽管如此,在中东部分地区冲突酝酿之际,该地区一些国家却开始增加石油产量。今年夏季伊拉克石油产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升至每日300万桶以上。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承诺继续以接近历史新高的产量生产石油,以便弥补其他欧佩克成员国的供应缺口。

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大宗商品分析师奇林基里安(Harry Tchilinguirian)说,北海油田运营商应会在年底前恢复正常发货。北海的石油产量帮助决定了布伦特原油的价格。他说,西非的石油交货量也应该会上升,进而令布伦特原油价格承压。

花旗环球金融(Citi Global Markets Inc.)全球大宗商品研究负责人莫尔斯(Ed Morse)说,国际能源署对第四季度全球石油产量的估计过于保守。他估计仅美国一国石油日产量就可能增加60万桶。他说,这是一场大变的开始。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红眉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12-10-28   
地球的头号公敌:石油巨头公司

正文 评论(5) 更多专家论坛的文章 »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优士网 投稿 打印 转发  55英文字体Paul B. Farrell

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首席执行长托马斯•多诺霍(Thomas Donohue)宣称,世界上有“1.4万亿桶石油,至少能用200年。我们有2700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足够用120年;我们有4,860亿吨煤炭,足够用至少450年。我们要把它们卖到全世界,也要在国内通过清洁、聪明的方式更多地利用这些战略资源。”

相关报道
国际能源署下调中国石油需求量预期
中国国有资本撬动世界石油生产
中国能源企业终于立足北美
石油巨头回归发达国家
油价起伏摇摆,投资者怎么办?
没错,能用200年的石油。糟糕的是它能在50年后毁掉我们。为什么?很简单,《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的环境问题专家、1989年经典之作《自然的终结》(End of Nature)一书的作者比尔•麦吉本(Bill McKibben)说,“我们现已查明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储量是环境学家估算的安全燃烧量的五倍。”

他提出警告称:“我们将不得不把80%的储量继续深藏地下,以避免自然终结的命运。在我们发现那些储量之前,这种命运只是有可能出现。而现在,除非采取大规模的干预,否则这样的命运似乎无可避免。”

谁是对的?麦吉本是否反应过度、杞人忧天?而多诺霍是否失之偏颇、言不足信?毕竟,石油行业是美国商会最大的金主。其实,两者都是对的。是的,我们的能源太多了,五倍于安全燃烧量。

结果,如果我们使用的能源超过了储量的五分之一,大量过剩的二氧化碳将被排放进大气层,从而使地球到2050年就会被这些石化企业所摧毁。而这正是他们打算要做的。

现在整个世界的做法就像个瘾君子:我们有得越多,也就要得越多、喜欢用得越多。直至崩溃。麦吉本把这种集体行为称作一种“自杀协议”。

坏消息:石油是对错误问题的解答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独立的媒体机构的立场,看看那些石油行业所宣称的与事实是否相符。那些新发现的确告诉我们地球上是有我们在可预见的未来需要的所有东西……但另一方面,这些媒体也清楚地阐述,供给不是问题……相反,人类的需求和行为才是问题……而且带来了大量的意外后果:

1. “你所知的关于石油峰值论的一切都是错的。”《商业周刊》(BusinessWeek)

查尔斯•肯尼(Charles Kenny):“我们的资源并没有耗竭。而是恰恰相反。……如果我们一直越用越多当然总有一天会用尽储量。但是……这一天还早着呢。”

2. “化石燃料的归来。”《财智月刊》(SmartMoney)

瑞什玛•卡帕迪亚(Reshma Kapadia):“在美国地下新发现的大量石油和天然气,正在改变整体经济的游戏规则。”

3. “煤王重现。”《时代》(Time)

布莱恩•瓦尔什(Bryan Walsh):“亚洲需要煤炭,而美国储量丰富。扩大出口会让气候变糟那么多吗?”

4. “壳牌石油(Shell)豪赌数十亿美元,离岸钻探阿拉斯加冰河湾(Icy Coast)”。《财富》(Fortune)

乔恩•伯杰尔(Jon Birger):“回报可能是这个时代美国近海石油的最大发现。”

5.“我们能在石油的新黄金时代生存下去吗?”《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史蒂夫•莱文(Steve Levine):“接二连三的新发现让分析家们对新的能源富足时代感到目眩神迷。就先别问全球变暖的事儿了。”

6.“美国的新工作机器正在预热。”《财富》

理查德•马丁(Richard Martin):“深海钻探技术和水力压裂采气技术正帮助人们开采出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这正是美国经济需要的灵丹妙药。”

7.“石油的未来”。《时代》

布莱恩•瓦尔什:“从大西洋、北冰洋深处和加拿大油砂中得来的石油,正在补充逐渐萎缩的储量。但这付出了沉重的经济和环境代价。”

好吧,我们已拥有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的所有能源,足够撑过2200年。我们甚至可以承认,现有的已经太多。但供给不是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在于需求:鉴于今天全球的人口爆炸、经济增长和全球加速变暖,你们的孩子──事实上是整个人类──很可能等不到享受这顿能源盛宴了。

换句话说:世界被一个微妙的自杀协议困住了。太多的人口,需要太多的石油,向大气排放了太多的碳从而导致灾难。2050年的100亿人口能够摧毁这个星球。

市值千亿的GMO投资公司的杰里米•格兰瑟姆(Jeremy Grantham)看到了一出正在上演的灾难剧:地球上的资源明显无法养活2050年预计达到的100亿人口。所以能维持200年的石油供应是没意义的,除非有新的物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后居住在这个星球上。

化石燃料:头号公敌……毁灭世界

去年有一千多名活动者在白宫抗议Keystone XL输油管道铺设而被捕,麦吉本也是其中的一员。他说石油是“流氓行业,地球上任何势力都没它鲁莽。它是地球文明生存下去的头号公敌”,是一个杀手。

用《休克教条:灾难资本主义的崛起》(Shock Doctrine: 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的作者娜奥米•克莱恩(Naomi Klein)的话来说,关于“化石燃料行业,毁灭地球就是它们的商业模式。”

华尔街知道这是为什么:石油公司需要保护他们每年创造的1500亿美元的利润。麦吉本说,即使“煤炭、天然气和石油技术上来说仍埋在地下……但经济上来说它们已经都在地上了……它们体现在股价里……公司们为了它们四处借钱……国家则把自身预算建立在这笔古老遗产可能带来的回报之上……这解释了为什么大型化石燃料公司如此坚决反对针对二氧化碳的规制……那些能源储备是他们的基本财产”,赋予“这些公司以价值”。

今天的投资者们死死盯住季度收益,期待股票的稳定增长。麦吉本引用的数据来自摩根大通(J.P. Morgan)前常务董事约翰•富勒顿(John Fullerton),他计算出今天尚未开采的化石燃料储量的市场价值:约27万亿美元。

那些是“五倍于安全燃烧量”的储备,如果加以开采、钻探和精炼,将会向大气层产生近三万亿吨的碳排放,足以将我们毁灭。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研究领头人警告:“游戏结束!”

所以战线也就成形了:石油行业依靠两个世纪的积累已经具有足够储备。但是环保主义者警告,使用超过20%的“五倍于安全燃烧量”的化石能源储备将会摧毁地球。所以80%的储备必须继续深藏地下,不能通过开采、钻井或其它任何方式向地球大气排放。

但是,石油行业永远不会同意环保主义者的要求。富勒顿提醒说,这相当于“将20万亿资产一笔勾销”。埃克森石油公司(Exxon)首席执行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并不打算让“他的储备长埋地下”。恰恰相反:他的“公司计划在2016年花费370亿美元(约每天一亿美元)寻找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

无怪乎麦吉本说:“世界上没有再比蒂勒森更加不计后果的人。”

战线已十分清晰。NASA的戈达德太空研究所(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所长詹姆斯•汉森(James Hansen)最近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撰文说:“气候游戏已结束:全球变暖不再是预言。它正在发生。”

今天的石油公司和环保主义者正在不断碰撞对抗。汉森如此描述最坏的情况:“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聚集程度最终将超过25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那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至少50英尺。吸热气体的浓度必然使得冰盖以失控速度融化。海平面将上升,摧毁沿海城市。全球气温将变得无法忍受。地球上20%到50%的物种将走向灭绝。文明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政客们要么反对气候变化论,要么是像窝囊废一样沉默着。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因为政客们没能有所作为……直到无法挽回

人类学家贾里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其经典著作《大崩溃:社会如何选择失败或成功》(Collapse: How Societies Fail or Succeed)中说得很清楚,过去数千年,我们学到了一点,如果一个社会的领导者没能保护好其自然资源,并且在危机和灾难来临时手足无措,便会导致社会的崩塌或消亡。

所以人类的生存需要具有以下特质的新领袖:“有坚持长远考虑的勇气,在问题已有苗头但还未恶化成危机时做出大胆、勇敢和预见性的决定。”

不幸的是,历史教训警示我们,正因为领导者缺乏必要的勇气和视野,所以时常有文明陨落。他们面对危机只是疲于应付,手足无措,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直到无法回头。当危机在毫无防备时袭来,他们的世界会瞬间崩塌,因为他们做得太少、太晚。游戏至此结束。

(本文作者Paul B. Farrell曾担任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投资银行家,他著有“The Millionaire Code”、“The Winning Portfolio”等书。现为行为经济学专栏作家。)

红眉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12-10-28   
石油巨头的十年变
2012年 10月 02日 10:55

正文 评论 更多股闻天下的文章 »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优士网 投稿 打印 转发  10英文字体

如果一家石油巨头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能源业大繁荣之后,市值竟然较最初缩水,那将是一件相当不可思议的事。但这的确发生在了英国石油公司(BP-0.10%)身上。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最近公布的一份回顾石油巨头过去十年表现的报告就有这一发现。报告显示,英国石油2002年的平均市值为1,720亿美元,2011年缩水至1,360亿美元,这主要归咎于2010年发生的“深水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钻井平台漏油事故。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NOOC Ltd., 简称:中国海洋石油HK:883-1.11%)的表现则与英国石油截然相反,该公司的平均市值在十年间从20亿美元一跃升至950亿美元。实际上,德意志银行的报告揭露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新兴市场国有石油公司正在崛起。比如,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 Co., 简称:中国石油CN:601857-1.02%) 2002年的平均市值只有350亿美元,但到2011年时该公司的平均市值已经超过荷兰皇家壳牌有限公司(Royal Dutch Shell PLC, )的2,160亿美元。

但真正的赢家或许不是那些2011年市值超过2002年的公司,而是2011年市值能够超过2007年的公司,2007年是金融危机爆发前石油行业平均市值见顶的一年。

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做到了这一点,可以预见,中国海洋石油是其中之一。但是Gazprom、Petrobras等危机前涌现的其他新兴市场巨头并没有赫然在列,其余六大赢家均来自发达国家,包括雪佛龙公司(Chevron co., CVX)、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 co., OXY)、英国BG Group等。

由此可见,新石油巨头崛起的时代虽然已经来临,但至少一些老牌巨头仍未走下神坛。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