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奇观,丢尽中国脸(南方周末本期世博专稿,原文已被删改) p/>}{Q )Y
有此一说 zD}dvI}
2010-09-02 23:04:21 RKFj6u
(《HIGH过之后,优雅起 来,世博开启国民素质成人礼》初稿) ke_Dd?
>e
:&k p
这篇稿子历经七次修改,数次送审,最后出来的稿子已经与原文完全不同,所有批评世博会的内容悉数删除。 hu%rp{m^,
c) Zid1
世博固然是一场盛会,但它只是一个国家成长历程中的一 个节点,我们记录这期间发生的尴尬,并不心怀恶意。 VJ;n0*/
oNY;z-QK
所谓的“文明”从来指的不是老百姓是不是随地吐痰、大小便,而应是生活在其间的公民如 何自主地改造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加从容、克制、理性而有尊严。 QE[ETv
vT"T*FKh:
探讨文明现象,不代表我们用柏杨式的文章对国人“横加”指责,我们更愿意由此展开对一 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治理方法论的探讨。
YqX/7b+
&MsnQP
直面尴尬,心怀美好,改变随时随刻可以开始。 |V bF&*v`
*i|O!h1St
&:`T!n
P0uUVU=B|
作者:陈鸣、实习生 刘高阳 x!fvSoHp
:$."x
'
EzqYHY+_r
Ug*:o d
上海世博会,又一个属于中国的时间。在展现城市文明的同时,这 个横跨浦江两岸的巨大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存在184天的微型城市。游客将与现代场馆共同构成这次展示。 L^3~gZ
li;Np5P
“城市让生活更美 好”,然而,行走在这个临时城市里的游客却正在让这个系统濒临崩溃。 P9;
=O$s
"^VKs_U8o
-1d2Qed
KArt4+31
x9XQ
失控的“热情” cJj4qXF
/*!K4)$-*2
在经历了最初的好奇之后,很多外国场馆工作人员对中国的好感被冲刷殆尽。 |
K| c
'
Z:FGSwT
两个月前,阿娜斯塔西亚(Anastasia Yevets)对上海世博会充满了期待,而如今,她的心情却比上海连绵的梅雨更加糟糕。 Uq `B#JI
]n1@!qa48
这个来自白俄罗斯的姑娘和她的同事们正在目睹一场“灾难”的发生——他们的场馆越来越像一个动物园。中国游客们在场馆里大声喧哗,接打电话,拿起相机对 着每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狂拍。“有时候,中国人一手猛拍着桌子,一边对你喊着嘿!嘿!嘿!他们想喊我合影,却让我觉得自己像只被围观的猩猩。”最令阿娜斯 塔西亚难以置信的是,几天前,一位中国老太太甚至放任她的孙子在场馆的正中央拉了一坨大便。 }+G6` Zd
`=0}+
处于震惊和崩溃边缘的并不仅仅是阿娜斯塔西亚。 SjV;&
1Z/
gfG Mu0FjB
在古巴馆,Shela Borges Glez见到了令她不解的一幕。一开始,她们在墙上划出一小块区域供游客留言,但是,只用了两天不到的时候,汉字 就像蝗虫一般疯狂地覆盖了整个场馆的墙壁。中国游客的热情程度显然令这些加勒比海居民猝不及防,甚至连Shela的办公室都不能幸免,在玻璃门上,中国人 写满了“XX到此一游”和“XX我爱你”之类的字样。在数次清理之后,Shela和她的同事放弃了努力,每次擦完不久,中国人又将攻占他们的玻璃。他们只 好贴出“禁止往墙上涂画”的告示,以这样的形式为自己一开始的错误决定埋单。 fC+<n{"C
a<7Ui;^@
世博园里发生的这一切,就上海的雨季一样,无休无止,令人心生厌倦。 5VdF^.:u
eE5U|y)_
埃及馆的Tahany刚刚从开罗飞到上海来接替她同事 的工作,那位好心的前任馆长提醒她“一定要看好我们的石头!”场馆里摆的雕像都是公元1000多年前的文物,其中包括有“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巨像”和“爱神柱”之类的珍品。 g0GC
g
sYM3&ikyHI
这些从开罗运送过来展品大部分没有加装防护罩,“因为在我们国家没有人会去摸文物,因为那是一种犯罪行为”,但很快,埃及馆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不得不放弃原先安排的工作,他们每两个人守着一处雕像,并拉上围栏,阻止每一只靠近的手掌。一个中方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埃及人迅速地学会的第一句汉语不是“你 好”,而是“不要摸”,每天念咒般地重复上百遍。 Z12-Vps
x~C%Hp*#
在捷克馆,游客们一度像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德国国会大厦一样纷纷爬上圣约翰·波穆克的青铜像,直到铜像被护栏围了起来。在孟加拉馆盖章,一位黑人工作人员面 色冷竣,机器人一般地只重复说一句话:“排队,排队,排队,排队……”。 fiqeXE?E
0FD#9r
在经历了最初的好奇之后,很多外国场馆工作人员对中国的好感被冲刷殆尽。 .vYU4g]
u!?cKZw
“他们刚到上海的时候,看到那些宏伟奇特的展馆,都是‘Wow’的惊叹,觉得中国人很了不起,而在见识了中国游客之后,所有人都开始讨厌中国人。”和那 些面对人山人海的中国不知所措的朋友们不同,阿娜斯塔西亚算是半个“中国通”,她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做“梅芳”。然而在学习汉语三年以后,她突然发现不知该 如何向自己的朋友解释这样一个复杂的中国。 }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