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我们为什么怀念民国? =|IB=
d%l_:M3
时间:2010-09-01 17:42 作者:陈丹青、胡赳赳 xEBiBskd
+W+O7SK\y
原题:《新周刊》访谈:民国范儿 2`(-l{3
~2xC.DF_N
在一次交谈中,您提示说:民国范儿并不像现在的影视剧那样,但可以到民国电影中去找,请进一步说说。 O_8ERxj
g]
~@ZdO+n?
陈:我喜欢看样子。所谓“民国范儿”,先是一种“样子”吧,和如今满眼所见不一样。今人要“看”民国,只能是照片和影像了。去年的电视剧《潜伏》,有点像的,但民国的真滋味还在民国老电影:《马路天使》、《小城之春》、《神女》,《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时的导演和演员不知道什么“民国范儿”,他出来就是啊。 '0_Z:\ laU
mQt';|X@
你们新周刊今年发了一幅难得的照片,是胡适在美做大使,几个绅士婌女围着他,各人的装扮,姿态,室内的陈设,全是对的——单是这张照片,可写一篇民国与共和国文化差异的大论文——可是拍摄那一刻,他们哪在乎民国不民国。现在各驻外使馆,你见过吗? QF/A-[V
T.kmoLlH
近年拍的所谓主旋律电影,那份肉麻,我宁可看五六十年代的《南征北战》、《鸡毛信》、《董存瑞》,一股活气:那才是货真价实的革命电影。“革命范儿”,也早没啦。你听听现在唱的老歌红歌革命歌,别说装腔,靡靡之音也不如,那是革命的自我调戏、自我作贱啊。 2kV[A92s
T1bP
I/
正宗的革命范儿,是民国之前的国民党,当时俗称革命党。革命党闹革命,没功夫弄文艺,所以民国文艺倒是民间生发的,有感情,有豪气,但是没党气。听过1953年前后电影《上甘岭》里的大合唱《祖国万岁》吗?至今还是歌颂共和国的压轴曲: [KXxn>n
)/FB73!
一条大河波浪宽, ,<$6-3sC-
#~um F%#
风吹稻花香两岸, Vx_lI
#3
A:Z$i5%'
我家就在岸边住, JpN]j`
'0g1v7Gx
听惯了船工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7
}`c:u~j
%V-\ |cw
这种歌词的写法、爱国的爱法,其实是民国的。当时的词曲作者与合唱演员,是民国人,歌声里那种情感,也是民国式的,此后这等朴素真挚的歌词硬就是写不出来——到六七十年代,革命歌一股戾气,现在的唱法,那是又土又俗的妖气了。 |ubDudzp
|B&KT
我们想像中的民国范儿属于一种误读?您曾经说,民国范儿到文革才结束,中共高层都有民国范儿。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