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非馬雙語短詩鑒賞: 中秋無月
非马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3-09-19   

非馬雙語短詩鑒賞: 中秋無月



作者: 向詩而生



中秋無月

非馬



你怎麼知道

今夜

在層層烏雲之上

月亮仍是傳統的圓

而不是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

或竟是變幻莫測的

不成其形的塊



你甚至無法確定

它只有一個

而不是滿天閃耀

如放大了的星星



當然

它也可能只是

一個人造的衛星

或虛擬世界裡

一個根本不存在的

虛擬的





但你知道

千里外的一雙凝眸

早把虛擬的零充實

混沌中飛舞的棱棱角角

早已團聚漲滿

還原成一團

你熟悉的





THE MOONLESS MOON FESTIVAL

William Marr



how do I know, tonight

above the heavy layers of dark clouds

the moon is a round ball, not a flat pancake

or a block of square or triangle

or some formless mass



and how can I be sure

that there is only one moon

not a cluster

of man-made satellites



and of course in today’s digital world

I can’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ld moon being now

a virtual image



yet I know in my heart

that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your gaze, penetrating the thick clouds

has filled the virtual image

with a pure brilliance

guiding my eyes

to the true moon



[鑒賞]

《中秋無月》?

那該是怎樣的情形啊?

“你怎麼知道今夜在層層烏雲之上,月亮仍是傳統的圓?而不是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或竟是變幻莫測的不成其形的塊?你甚至無法確定它只有一個,而不是滿天閃耀、如放大了的星星。當然,它也可能只是一個人造的衛星,或虛擬世界裡一個根本不存在的、虛擬的零。但你知道:千里外的一雙凝眸,早把虛擬的零充實,混沌中飛舞的棱棱角角,早已團聚漲滿,還原成一團你熟悉的圓。”

將《中秋無月》做如上散文排列,語言仍然頗耐回味。

這就是詩——雖做散文之狀,仍不失其詩性。

古典詩歌,往往是詩歌的語言、散文的內容;漢語新詩,往往是散文的語言,詩歌的內容。——此為廢名先生論及漢語新詩與舊詩的區別時所說的話。

以《中秋無月》驗之,信然。

詩分四個詩節,計153字(不包括詩題)。這在非馬先生的詩中,可謂是長詩了。

雖然稍長,而不失其一貫的語言特色:平易近人,一氣流注。

第一個詩節,以“你怎麼知道”引領。對“層層烏雲之上”的月亮是否“仍是傳統的圓”提出質疑。為何質疑?因為《中秋無月》。為何無月?因有“層層烏雲”。至於“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或竟是變幻莫測的不成其形的塊”,可視為一輪滿月破碎之狀。何以破碎?概因思念之甚。

第二個詩節接著表述“你甚至無法確定”的那些東西。月亮,也許不是只有一個?其實,一個月亮,已經讓中秋的人們勾魂落魄的了;若不只一個,那月下之人,情何以堪?多月之臆想,概寫人之情痴;“如放大了的星星”之比喻,又見詩人之奇思、之妙想。

第三個詩節,以“當然”開頭,表緩和之語氣,並提出假設和可能。“人造的衛星”,似可映射被投入人之主觀情感的月亮本身。其實,月亮只是一個月亮,因了人們的思念,才有了人們心中的中秋的月亮。正是由於亙古及今的人們的主觀情感的投射,才有了被藝術符號化了的月亮。因此,詩人說月亮是“虛擬世界裡一個根本不存在的、虛擬的零”。中秋之月,本是無中生有,或者情中生月——人若無情,何以見“床前明月光”而“疑是地上霜”,並 “舉頭望明月”,進而“低頭思故鄉”耶?

第四個詩節冠以“但你知道”,便與詩歌開頭的“你怎麼知道”有了呼應。“千里外的一雙凝眸”,令人想起“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的名句來。“早把虛擬的零充實”,又呼應上個詩節——雖然虛擬,卻被充實。何以充實?當然無它:以情感充之、以情感實之。接下來,“混沌中飛舞的棱棱角角”,則又呼應第一個詩節中對於月亮是“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或竟是變幻莫測的不成其形的塊”的大膽想像與猜測。當然,詩思在推進:這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東西,“早已團聚漲滿,還原成一團你熟悉的圓。”——想像而生出的月亮,用“團聚漲滿”,何其傳神!緊接著,“還原成一團你熟悉的圓”,你終於直面了中秋之月。

嗚呼,本來《中秋無月》,正可了卻思念之苦,但詩人卻如同一位道法高明的魔術師,愣生生在你不知不覺中給變了一個出來!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早有預言:“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遠在美國的非馬先生,該是體會到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之後,才作出的《中秋無月》吧?——豈是作出,該是從內心流出的吧。

因其情真,故其感人。

若宏而觀之,四個詩節,也正吻合中國傳統詩法中的起、承、轉、合。

是的,月是故鄉明。

遠在美國,當然《中秋無月》。

不過,好在非馬先生有著一雙自己的慧眼或曰心眼,借此,他還是看到了中秋的月亮。有其另外一首小詩為證:



中秋月

非馬



知道

所有

回不了家的

暗淡的眼睛

將徹夜不眠地凝望著她



她把自己

打扮得

又圓

又亮



好了,一首《中秋無月》,一首《中秋月》。中秋有月,望月;中秋無月,仍然望月。

有月之時,凝望;無月之時,痴望——痴想。

含巧蓄妙的新詩,在一正一反之中,亦可誕生。

英詩散讀:

“How do I know, tonight, above the heavy layers of dark clouds, the moon is a round ball, not a flat pancake, or a block of square or triangle, or some formless mass? And how can I be sure that there is only one moon, not a cluster of man-made satellites? And of course in today’s digital world, I can’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ld moon being now a virtual image, yet I know in my heart that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your gaze, penetrating the thick clouds, has filled the virtual image with a pure brilliance, guiding my eyes to the true moon.”

回譯漢語:

“我如何知道?今夜,在重重疊疊的烏雲之上,月亮是一個圓球,而不是一個薄薄的煎餅,或一個方塊兒,或一個三角,或不成其形狀的一塊兒?我又如何確定:只有一個月亮, 而不是一簇人造衛星?當然,在當今的數碼世界裡,我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古老的月亮現已變成一個虛擬的意像。但我內心知道:千里之外你的目光,穿過厚厚的雲層,已然將這虛擬的意象充滿了純潔的亮光,並導引我的雙目,望向那真實的月亮。”

雙語之間,凸出的一個變化,是從漢語的“你”,變成了英語的“我”。可乎?你也好,我也罷,正是彼此——再次應照了李清照之名言:“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而這閑愁,自你?由我?當然無關緊要。

其它變化:

“傳統的圓”,變成了a round ball(一個圓球);

“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對應a flat pancake or a block of square or triangle, or some formless mass(一個薄薄的煎餅,或一個方塊兒,或一個三角,或不成其形狀的一塊兒):語序調整,兼有形像之變通;

“滿天閃耀如放大了的星星”,對應a cluster of man-made satellites(一簇人造衛星):可謂離形得似,或曰變形而存神。

另外,從英文的角度來看:

in today’s digital world(在當今的數碼世界裡),對應漢語的“虛擬世界”;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排除這種可能性),對應“它也可能”;

a virtual image(虛擬意像),對應“虛擬世界”;

yet I know in my heart(但我內心知道),對應“但你知道”;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your gaze(千里之外你的目光),對應“千裡外的一雙凝眸”;

penetrating the thick clouds, has filled the virtual image with a pure brilliance, guiding my eyes to the true moon(穿過厚厚的雲層,已然將這虛擬的意像充滿了純潔的亮光,並導引我的雙目,望向那真實的月亮)對應“早把虛擬的零充實,混沌中飛舞的棱棱角角,早已團聚漲滿,還原成一團你熟悉的圓。”

變化或變通,或大或小,依稀仿佛;不變的,只是詩之情、詩之思。

從詩行的數目來看,漢詩四個詩節,分別為7478;英詩亦為四個詩節,分別為5447:減少了詩行,卻沒有減少詩意。

回顧詩題:《中秋無月》,對應THE MOONLESS MOON FESTIVAL(沒有月亮的月亮節):中秋節,本該用Mid-Autumn Festival, 卻以“月亮節”出之。

恰繪一輪:我心中的

月亮。故鄉的

月亮。

反複品之:漢詩,銘心刻骨而不乏哲思;英詩,若即若離卻不失熨帖。



(張智中)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