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了一部电影,李安的《推手》,讲的是一位退休老人老朱,去美国和儿子同住养老,但因为和洋媳妇语言、生活习惯不同造成了种种摩擦,儿子小朱试图撮合他和中文学校认识的陈太太,老朱得知儿子的为难之后离家出走,并最终单独搬出来住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有两个镜头,一个是小朱和陈太的女儿为了撮合两位老人,安排了郊游。爬山的时候儿孙们跑在前头,陈太喊着“等等我,我跑不动了。”但没人回应,陈太累极,跌坐在台阶上失声痛哭“都是他们安排好了的。那天你儿子来找我女儿,我在午睡,他们以为我听不见,嫌我老了,没有用了。”
儿女都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什么小心眼能瞒的了父母?屁股一撅就知道你要拉什么屎,可悲的是明明知道儿女在算计自己,还得忍着,撑着,证明自己不是废物点心,只是失望挥之不去,罢了,索性自立门户,终究父母子女一场,再次见面还有三分情。
第二个镜头是老朱离家出走时的留言,“儿子,谢谢你的好意撮合,可是我和陈太,这点志气还有,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以前我们在北京,多少个苦日子都过来了,现在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却容不下我,哎,两地相比,不由得让我念起了你小时候的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的幸福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
老朱的太太死于文革期间红卫兵的棒下,当时他只能护一个人,于是选择护儿子,如同他自己说的,“我对不起你妈,我对得起的只有你。”时过境迁,共患难和共安乐的已经不是同一个家,儿子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家庭成员中多了妻子,甚至自己的儿子,老父亲已经不再是他唯一的亲人。父亲最亲的人是儿子,儿子长大了,最亲的人却不再是父亲。
离家出走之后的老朱在中国城里洗盘子,因为手脚不利索而被老板解雇,老板对中国人的嘲笑激怒了老英雄,最终惊动了警察也让儿子找到了父亲。在警察局里,儿子抱着父亲失声痛哭,我们这辈人,从小就抱着报答父母的想法,好好读书、工作,每当遇到困难,也都是父母的亲情和鼓励支持着我们渡过难关,可是,是什么改变了初衷?终于有一天,我们可以自立门户,反哺父母了,却发现,长久的分离之后,两代人的生活难以融合了。即使我们对父母心存感激,即使报恩的念头不容置疑,但现实就是如此,现代生活中,几世同堂更多的变成了传说。
很喜欢影片的结局,独居的老朱遇到了独居的陈太,两个老人在阳光下欲拒还迎的约着下次见面的时间,诠释着中国人情感的细腻和含蓄。
之前跟胖公聊过双方老人的养老问题,很庆幸胖弟父母在不远游,弟妹性格又极其温柔,而胖公的大度和包容也能和我父母相处甚欢。电视里经常上演着二代同堂的矛盾,我妈说“你不会遇见这些事的,因为我们都不舍得让你为难”我觉得自己是个非常幸福的人。太极推手,讲的是转腰摆胯,化对方之力,希望以后在家庭生活中,我也能够化解这些难题。
看完电影,我跟胖公说“我决定以后还是最喜欢你吧,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为了跟父母分离的,他总会有他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以后还是得我陪着你过。”胖公迷茫的问“你是说,他以后会抛弃我们吗?”我点点头,摸了摸他的小脑袋,决定好好挣钱,老了跟身边这个人自得其乐去,才不掺乎孩子那点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