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商人冯卫东经历了一桩匪夷所思的事:他花了35万元买下一家倒闭工厂885万余元的“债权”,本以为会赚一笔,后来发现这笔“债权”大多数并不存在,是衡南农行为了剥离不良资产“造”出来的。为此,他不仅血本无归,还有苦无处诉。(祥见2006年7月6日《中国青年报》)
885万余元的“债权”大多数不存在,问题出在哪?衡南农行给出的说法是:“只是为了完善资料,为了更好地符合剥离条件”。 一次大水,让衡南农行信贷档案资料全都报废了,农行就“采取了变通手段,为企业雕刻了公、私章,并为企业的剥离进行了确权”, 农行方面承认造了假账,而衡南县农业银行王副行长的表述却是:“当时的做法是为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这件事情要看主流。”
《第一财经日报》于2006年6月27日以《衡南农行私刻印章资产处置造假“司空见惯”》为题便拉开了农行“造假门”序幕,农行也由此被社会舆论推上风口浪尖。翻开各大搜索网站,竟有77.9万条搜索引擎,绝大多数文章是直指农行“造假”的。显然农行的“造假”行为已被世人所痛斥,被社会所不容。不光是官方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知名门户网凤凰网、中华网、新浪网、网易、搜狐网、腾讯网、天涯网等都有大量网民就此事进行评论,闻名的金融论坛并专门开辟了“对话金融高层系列观察——‘农行为何受到社会强烈谴责'”的重磅专题栏目。一时间,农行“造假门”事件传遍全球,世人皆知,农行几近“造假”、“欺诈”的代言词。
我们可以试想,若是一个有良知、重信誉的企业,一旦出现社会不良信誉的恶性事件,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或基于企业形象之考虑都会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来处理并化解这种社会信用危机,以平息来自社会的强烈抨击和指责。但作为官衙般银企的农行,面对滚滚的炮珠,竟然闻风不动,不但以“司空见惯”为借口,更有“不屑一顾”的胆魄,再有“勇往直前”的闯劲直冲世界资本市场。
据有关新闻报道:农行拟于7月15日在上海上市, 16日香港上市。中国农业银行香港上市听证会定于6月10日举行。自身的肌瘤尚未得以清理,竟然带“瘤”上市,怎么看都觉得有欠妥当和欠庄重。大家知道农行是国家主脉金融企业,我们也通过央视播放的农行广告看出农行想缔造一种亲和服务和行大德广的银企风范:纯真的美女职员,用至亲般的灿烂笑容,至纯般的挚诚态度在迎候每位宾客。但这炫耀的广告并不如人们的口碑相传,因为这背后有着商人冯卫东六年艰辛而漫长的维权血汗路,农行宁愿在央视屏幕上投入巨资重塑新像而不愿花一点小力气来解决“造假”给人家造成的损害,同时对上级主管银监局的彻查令也无动于衷,那么广告里的笑容似乎渗杂着造作?那挚诚也是渗着忽悠?
我国在转型期改革当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波浪。但每每出现如教育造假的“罗彩霞”事件、官场造假的“王亚丽”案和司法死人复活冤案“赵作海”事件等,只要经过媒体揭幕,网络跟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会拿出担当的勇气,为受害者伸张正义,惩处造假者。特别是河南高级法院并把赵作海冤案日“5月9日”作为全省“错案警示日”。
我们不必罗列更多的“造假”案例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因为失信和欺诈皆为社会所痛斥。刻假章作假帐本是造假主体,虚报放贷数额实为欺诈之恶果,改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而不改。银企造假,监管缺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既给社会带来危害,又搅乱了整个经济秩序,更多是冲击着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几千年的道德文化。
诚信是道德社会的准绳,诚信能使社会处于良序、使经济秩序化,当我们遭遇到失信、造假带来的危害时,我们都会痛斥,但在痛斥造假给我们带来的危害的同时,我们从不检讨自身“造假”带给社会的紊乱。贪污腐化、投机钻营、造假欺诈、唯利是图、明抢暗夺、损公坑人、欺世盗名等等人性之恶人性之阴暗面都是在这无序的社会背景下得以释放。而一旦出事,又官相袒护,“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道”,既便是屎,也让其烂臭在裤裆里,这才是倒置当今社会世风日下的重要祸源。
农行上市是好事,我们应当为之欢呼,但农行上市前,是不是也得反思,自身的肌瘤是否清除?自身的伤疤是否不尽美?“只要自家上进,哪怕人家看轻”。农行理当修炼好内功,勇于纠正造假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惟有此,农行才能真正以德服人。否则,伤疤未好惹新痛,又被世人视为“造假”“欺诈”之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