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周刊
过去,广东人的洗衣店营业时间都是早晨7点到晚上7点,但是,温州人把时间延长了很多……过去,广东人的洗衣店都是等著顾客上门,现在,温州人的洗衣店主动上门服务。
1983年从温州移民来美的陈瑞光发现,像他这样「什麼都不会」的人在纽约很难找到像样的工作,来美前,他只在当地社办企业做过销售。当时,纽约华人主要是开餐馆和衣厂,於是,他就在纽约华埠一家衣厂找到工作。「我在衣厂做了四年。」
有一天,他听一个朋友说「洗衣行业不错 」,就想开个洗衣店。当时,一家位於布碌崙、靠近康尼岛的洗衣店正在求售,「要价五、六万元」。「洗衣店裡分别有十几个洗衣机和烘乾机。」於是,他向亲戚朋友借钱,就把这个洗衣店接了下来。
当地是俄国人和西语裔人社区,没有华人,因为「华人都住在唐人街」。他估计,当时纽约的温州人也不多,大约几十户。两、三年后,这个洗衣店赚了点钱。因此,他感觉到洗衣业不错,「因为那个洗衣店太小了,便决定换个大一点的做 」。
陈瑞光说,在他进入衣店行业时,纽约仅有一位温州人开洗衣店,开洗衣店的都是广东人。他说,自己亲眼目睹了温州人洗衣店的发展。「温州人的洗衣店从1999年开始快速增长,因为当年美国大公司的服装订单去了中国。」此后,温州人的衣厂一落千丈。「这迫使温州人赶快寻找出路。」於是,有人去做九毛九商店,有人去做餐馆,也有人来开洗衣店。他估计,目前纽约「温州人洗衣店有上百家」。
他认为,温州人进入洗衣业后,使该行业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洗衣店营业时间延长了,「甚至有的24小时营业」。二是把过去等客上门改为上门服务。「他们早晨取衣服,晚上送回去。」三是透过「标会」买下洗衣店,甚至买下大型的洗衣店。「这种集资方式使温州新移民很快进入洗衣业」。
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Hunter College)华裔教授鄺治中曾经对华裔移民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认为,温州人比较团结,经常讨论商业情报,从竞争性小的地方入手。他们的洗衣店一天24小时营业,而美国人不做这种生意。「他们认为,守那麼晚,能做多少生意?」结果,温州人探索出一种新型的赚钱方式。
洗衣行业 逐渐演变
鄺治中认为,是犹太人开创了美国的洗衣行业。在上个世纪三○年代,犹太人设立洗衣工厂,装配大型洗衣机,专门洗涤各处收来的衣服。这种洗衣工厂需要设点收取衣服,因此广东人开始经营洗衣店(Hand Laundry)。他说,这种洗衣店不是用手洗,而是把收到的衣服送给洗衣工厂洗。
进入上个世纪六○年代后,家庭用的洗衣机问世。因此,富裕家庭购买了洗衣机,居民公寓也设有洗衣设备,因此大型洗衣工厂逐渐衰落,最后关门。但是,许多穷人仍然没有洗衣机。於是,华人开始经营一些自助式洗衣店,让客人自己在洗衣店洗衣服。
在七、八○年代,华人进入洗衣行业。洗衣店的名字已改为洗衣店(Laundromat)。这种洗衣店设有自动洗衣机,可提供两种服务。一是顾客投币,自己洗衣。二是店主收下顾客衣服,代顾客洗衣。
鄺治中说,在美国的一些小城市,24小时营业的洗衣店早已存在,但是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裡,洗衣店营业一般是早上8点至晚上10点。他曾经见到,在洗衣店关门时,有的人的衣服还没有洗完。每次洗衣服,他都要带本杂誌去看,但是「光看杂誌也没有什麼意思 」。
洗衣行业的技术进步很快,新式洗衣机取代旧式洗衣机。过去,为了洗衣都要到处换零钱。「现在店裡都有换钱机,最新的洗衣机不用零钱,买张卡就行了。」针对顾客的需要,技术提供了许多新的服务。
最近几年,温州人才开始做这种生意。「人家不做,他们做,而且延长营业时间。」许多顾客夫妻双方都要工作,故洗衣行业仍然有发展空间。他认为,这是华人新移民在美国的一种生存方式,因为他们不会说英文,而洗衣店的英文比较简单。
鄺治中说,温州人很清楚,他们洗衣店的顾客不是华人,而是其他族裔。「他们不靠中国人,而靠美国人。」这是温州人生意的一个特点和趋势。「这与以前华人移民经营洗衣店的方式不同。」
夫妻开店 逐步做大
陈瑞光说,因为本钱不多,也不懂英文,他觉得夫妻两人经营洗衣店比较合适。经营洗衣店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租金。「房东一般只给10年合约。」他都在营业四、五年后卖掉,接手的人就要把合约买下来。
第一家洗衣店成功后,他就开始寻找大一点的洗衣店。后来,他发现在皇后区杰克森高地的北方大道上有家洗衣店要出售。「这个洗衣店比第一个店要大一些。」其洗衣机和烘乾机共有40多个。「洗衣店每天早晨6点30分开门,晚上8点30分关门,我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
第二家洗衣店每年收入在九万元左右。「做了四、五年后,我决定再换一个新店做做。」后来,他在报纸上看到曼哈坦苏荷区一家洗衣店準备出售。与前两个店相比,这个店明显偏小,仅有十几台机器。更不同的是,以前的洗衣店主要是顾客自己洗,这个店是店主代顾客洗。
因为曼哈坦租金较贵,故该地区的洗衣店都小。在这家洗衣店裡,三分之一的顾客自己洗,三分之二
之二的顾客都是交给店主代洗。附近居民都是一、两周把衣服拿来洗一次。衣服秤重,每磅收几毛钱。「许多人早上交脏衣服,晚上就来取乾净衣服。」也有的人几天后再来拿。
这第三家洗衣店每年可挣七、八万元。三年后,他卖掉这个洗衣店。此后,他看中皇后区牙买加一处洗衣店。这第四家洗衣店有39台洗衣机和烘乾机。这个地方是非洲裔、印度人和西语裔居住区。「看起来很可怕,其实相当安全。」他说自己做洗衣店这麼多年,从来没有遇到抢劫。
现在,他在皇后区经营第五家洗衣店。「机器加起来共有40多台。」他认为,「开洗衣店,大的可以赚钱,小的只是混混。」他把洗衣店分为三个类别:有100台以上机器的属於大型洗衣店;有50台机器的店面是小型洗衣店;两者之间就是中型洗衣店。他说自己做了20年,始终没有做大,因此不愿意披露现在洗衣店的地址。
洗衣用语 英文简单
在纽约市布碌崙靠近康尼岛的地方,有一家大型洗衣店。所有者是来自温州市七都镇的三兄妹。该店有50台洗衣机和60台烘乾机。该洗衣店除了自动洗衣服务外,还有上门取衣和送衣服务。
张建乐是三兄妹中弟弟的妻子,小名阿乐。阿乐说,四年前,三兄妹花费80多万元,从韩国人手上买下这个洗衣店,大伯是大股东,大姑和丈夫是小股东。「买下店后,他们做其他生意,我和丈夫的姐夫经营这个洗衣店。」
阿乐上个世纪九○年代初去了法国,三年后来美国,现在身分已解决。她说,洗衣店对新移民很合适。「洗衣店的英语很简单,说来说去就是衣服、洗和烘等。」她能说简单英语,可以应付日常需要。
当地是一个多族裔聚集的社区,有义大利人、俄罗斯人和西语裔人。洗衣店从早上6时开到凌晨1时,营业时间长达19个小时。「我每天9点鐘出门,做到晚上6点多。」在平时,店裡有一个俄国人和一个西语裔员工。一到周末,他们还要再请两个人。
阿乐说,她以前没有做过这个工作,没有什麼经验,都是边干边学。当时买下这个洗衣店的想法就是:「衣服脏了总要洗。」四年下来,她觉得洗衣店生意比较稳定。
收入不高 相对稳定
阿乐说,洗衣店赚得不多,但是比较固定,「每年可挣一、二十万元」。她估计,温州人开洗衣店的「很多」。有的人总认为每天收入多少就是挣多少,其实不是这样。「你还要去掉成本。」成本包括电费、水费、煤气费和人工费。
她的洗衣店只有水洗机器,没有乾洗机器。但是,如果顾客想要乾洗,她也接下这个活儿,然后送到外边去乾洗。她的店有上门取衣和送衣服务。「如果把衣服收进来,就要认真对待,不能搞错。」她说,有色衣服和白色衣服要分开洗。
为了防止将衣服混淆,每个装衣服的袋子都有一个条子,上面写上洗衣机和烘乾机的号码。她说,过去曾经把顾客的衣服搞丢。「如果是新衣服就要赔偿,旧的衣服就算了。当然,这要看顾客的态度。」
她的洗衣机都是最新型的洗衣机。「顾客买卡,既可洗衣,也能烘乾。」所付的现金直接进入一个箱子,收钱很方便。「我们不要一个个洗衣机收钱了。」她的店裡还有自动柜员机(ATM),供顾客取钱用。
如果员工没有事情做,要清理烘乾机。「每天不清理,就会有很多灰尘。」洗衣机的门和把手也要清洗。她承认两个老美员工也很勤快。另外,老美语言很好,可以和顾客沟通。「如果我们不行,就要靠他们沟通。」
她说洗衣店比较难管。「员工经常这个有事,那个有病。」因此,她和丈夫的姐夫要有一个人在店裡看著。最困难的是,机器坏了不会修理。「姐夫只能修理小毛病,大的问题还要请外边的人来修。」
连房买下 比较划算
在纽约市布朗士,有一家小型洗衣店。老闆娘是温州市七都镇人。她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说是自己的洗衣店太小,担心说出来怕别人笑话。她过去在衣厂做,认识很多人,一说人家就知道了。她称自己为「七都女」。
这个洗衣店有15台洗衣机和16台烘乾机,是记者见到的最小洗衣店。「七都女」 说,她和先生都是上个世纪九○年代初来到美国,不久前刚刚拿到身分。来到美国后,他们就在温州人的衣厂裡做工。「后来,衣厂没有生意了,我们只好出来找活干。」
四年前,他们在报纸上发现这个洗衣店要出售,就从一对韩国夫妇手中买下这个洗衣店。「那对夫妇很好,一步一步教我怎样经营洗衣店。」小店每天早上7点开门,晚上8点关门。她说,开洗衣店比较简单,不用会讲英语。
洗衣店在一套六六三式三家庭住宅的一楼,二楼和三楼是住房。现在,上面两层全部出租。她说,这个店是连房子一起买下来的,「全部加起来才要41万,现在看来很划算 」。过去几年,纽约房价不停上涨,这个地区也不例外。她说,如果是租房,洗衣店的开支就很大,她的店好在不用付租金。
七都女说,她和丈夫多年前打工挣钱,买下一栋六六三式的三家庭住房。温州人流行参加互助会。她过去买房子,透过做会筹集了购房资金。当时,贷款的利率很高,等到想买这个洗衣店时,她就重新贷款,而且多贷了许多。「这不仅使利率降低了,而且也有钱买下这个洗衣店。」
富有特色 赢得竞争
记者看到,儘管洗衣店很小,但是房间堆满了装满衣服的袋子。「因为机器少,我们主要靠给别人洗衣为主。」她说,中国人不愿意住在这个地区,觉得这个地区不好。她说,她在这裡开洗衣店四年了,但是没有遇到什麼麻烦。
她认为竞争不是很激烈。「我们做得乾净一些,因为全部的工作我们自己做。」她的经验是:「白色的衣服、浅色的衣服和有顏色的衣服要分开洗。「如果把白色的衣服和黑色的衣服放在一起洗,白色的就会被染上色,看起来像脏的衣服。
当地是个讲西班牙语的社区,白人和黑人很少,华人也少。她不愿透露洗衣店的年收入,只说 「收入相当於两个人给别人打工」。她的理由是,「讲多了人家说我吹牛,讲少了别人说我不讲实话」。
她说,实际上洗衣店开支很大。如果买的价格比较高,洗衣店就不一定赚钱。「我把洗衣店和房子一齐买下来,就好多了。」她估计,如果花七、八万买的洗衣店,赚的钱只相当於工资。
她过去在衣厂打过工,对衣厂工作比较了解。她说,在衣厂工作轻鬆一些,休息就是休息,不管其他的事情。但是,自己开个洗衣店,就有一定的压力。「自己做老闆和过去打工不一样。」
洗衣行业 既累也脏
七都女认为现在很多温州人开洗衣店。「我认识的温州人中已经有很多人开了,像我这样的家庭式洗衣店有一、二十家。」也有的人开了不到一年就卖掉了。没有开过洗衣店的人以为一天能收很多现金,其实没有那麼回事。
她说,当地社区有许多其他族裔经营的洗衣店,距离小店走路20多分鐘就有另外一家温州人开的洗衣店。但是,她认为竞争不大。她指著摞在一起的衣服袋子说,那些都是帮顾客洗的衣服。「我们主要靠别人送衣服来洗。」一到周末,许多人来小店洗衣服,甚至还要排队。
如果替别人洗衣服,每磅收七毛钱。「这是前面韩国人定的价格,我们也没有动。」有的人衣服很多,一次送来一百件,重达两百磅。她说,丢衣服的情况很少发生,因为衣服多,有的人丢了也不知道,因此,很少有人要求赔偿衣服。
开个洗衣店很累。她每天早上6点多鐘就要起床,从住处赶到洗衣店开门。「每天都是这样做,就觉得很辛苦。」她聘用一个讲西班牙语的人帮忙。这个店有30多年歷史,店裡的机器都是韩国人留下的,因此比较老旧,「机器仍然使用钱币」。
她说,经营洗衣店也很脏。「有的人衣服两三周才洗一次,因此衣服有气味。」有的人是装修工,衣服上有许多顏料。「但是,不管多脏的衣服都要洗。」
她认为,开个洗衣店没有什麼困难。他的丈夫学会修理机器。「机器坏了,简单的可以自己修理,复杂的才请人家来修。」她说,西班牙人大致来说不错,就是有点小气。
6000呎店面 128台机器
一位温州业者称,三年前,他用自有资金买下这家位於布碌崙发拉盛大道上靠近皇后区的洗衣店。「这个洗衣店有128台机器,室内面积六千英尺,投入资金138万元。」他认为这是温州人洗衣店中最大的。
他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因为担心 「太显眼 」。他说,自己过去对洗衣行业并不瞭解,只是听别人说开个洗衣店「既轻鬆,又赚钱」。他想,如果真是这样,为何不开家洗衣店?於是,他买下这家大型洗衣店。
该洗衣店是一家现代化的洗衣店。「店内设备相当先进,都是用电脑控制。」店裡设有一台自动柜员机、五个换零钱机、五台电视机和一台自动出售洗衣粉机。另外,店裡还有一台电脑,供洗衣者上网。他称,这可能是纽约华人洗衣店唯一一个可以上网的洗衣店。
这家洗衣店过去是超级市场,后来才改为洗衣店,是当时纽约最大的洗衣连锁店之一。当地是非洲裔和西语裔社区,但是布碌崙最安全的社区。「晚上外出没有问题。」他和太太在曼哈坦华埠开一家商店,因此没有时间管理这个洗衣店。他只是每天早晚各去一次,其餘时间由四个非洲裔员工管理。
他原计画待这家洗衣店成功后,再多开几家。他说,经营洗衣店很琐碎,收的都是小钱。因此,如果把它作为一份工作还行,但是如果把它当作一个投资则利润太低。现在,这个洗衣店每年收益25万,投资收益率高於10%。他原来计画五年收回成本,现在看来达不到这个目标。
他说,如果前几年把这些钱投资到房地產上,利润肯定比现在高。因此,他打算出售这个洗衣店,要价是98万元。他称「现在没有生活压力」。他有三个孩子,两个孩子已经上了大学,小的孩子也读高中了。「洗衣店卖掉以后,我就準备退休。」
温州模式 改变行规
洗衣店经营者陈瑞光认为,温州人进入洗衣行业后,改变了纽约洗衣行业的经营模式。以前,在纽约经营洗衣店的都是广东人,经营时间较短,也没有其他的服务。但是,温州人改变这种经营方式。
过去,广东人的洗衣店的营业时间都是早晨7点到晚上7点。但是,温州人特别吃苦耐劳,把时间延长了很多。「有的是早上6点到晚上10点,有的是早上6点到午夜12点,还有的是24小时营业。」
过去,广东人的洗衣店都是等著顾客上门。现在,温州人的洗衣店是主动上门取衣服。有的洗衣店甚至一天跑两趟,「早上取,晚上送 」。他们把等顾客上门改变为上门为顾客服务。「这实际上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
十几年前,洗衣店比较便宜,几万元就可以买一个。现在不行了,一般的小型洗衣店都要一、二十万,大型的甚至一百多万。但是,资金对温州人来说不是问题。「他们需要资金就去标会,因此,很多温州人由此进入洗衣业。」
陈瑞光称自己年龄大了,即将退休。「孩子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他準备将洗衣店卖掉,将来回温州老家养老,「老家的房子还在」。他是美国公民,出入境比较方便。他说:「还是家裡好。」(本报记者/韩杰)
2007-07-22
描述: 温州人进入纽约洗衣行业后,将营业时间延长,甚至开设24小时洗衣店。�
图片:b156436543683_4368308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