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沧桑旧金山,亚洲地区以外最大中国城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5-08-18   

沧桑旧金山,亚洲地区以外最大中国城

来源:多维时报

1906年4月18日早晨,旧金山发生八点三级大地震,全市楼宇大多数倒塌和毁于火灾,死亡三百多人。华埠因靠近市中心,自然也不会幸免,除房屋几乎全部崩塌外,华人死伤二十余名。灾难后,华人居民团结一致,半年后即开始重建,仅三、四年间,一个崭新的中国城区在旧金山崛起,一改过去破旧不堪的容颜。


旧金山:最大中国城经历大变

美国旧金山中国城是亚洲地区以外最大的中国城。从1850年华人淘金客在沙加缅度街开设9家小商店开始,迄今己有150多年的历史。这里有画栋雕梁、红墙绿瓦、斗拱飞檐的楼宇,代表着中国古建筑的艺术风格;有石柱亭台式的“天下为公”牌楼,成为进入华埠的标志;有装饰华美的蟠龙街灯,展现浓厚的宫殿色彩;有香火鼎盛的古寺神庙,向善男信女提供多样化的宗教信仰;有规模大小的粤港式茶楼,让食客欢聚谈古论今;还有用红砖砌成的古老街道,为这个独特的“华人之城”作历史见证……



由于有这一系列典雅的东方城市设计所吸引,每年前来旧金山的1600多万游客中,几乎全部都到华埠参观游览;世界各国的旅行团,也把华埠列为主要观光点。因此,华埠每天车水马龙,行人如鲫,走在街上,彷佛置身中国一般。

然而,你可曾知道,华埠在岁月的流逝中,许多事物已在悄悄地转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数十年前比较,可说是大变、小变、不变三种状态并存,从多角度呈现华埠今天的真实面貌。

淘金梦陶醉中国人

自1848年加州发现了黄金,淘金热潮也吸引着陶醉黄金梦的中国人,他们来到旧金山,没有钱买房屋,美国人又不愿把房子租给华人,于是便在沙加缅度街搭建帐篷居住,藉以守望相助。他们每次下坑采金回城,需要买些日用品和吃点中国菜,九家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各类型小商店便应运而生。



1850年夏秋之交,附近的□士茂广场一带发生了两次大火灾,迫使白种居民他迁,剩下危楼处处,屋主不愿化钱修理,以廉价租给中国人居住。中国人是一个固守传统、怀念故土的民族,喜欢自己人聚在一起,保持中国文化,渴望过着中国式的生活。因此,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入住火灾后的残破楼房,几年之内,范围逐渐扩大至隔邻的企李街、华盛顿街、昃臣街、柏思域街,俨然是一个小小中国城。从此,CHINATOWN的名字就在西文报纸出现。

华埠在发展变迁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曲折与艰难。在过去掀起排华风潮的岁月,华人常遭受白人的种族歧视,他们限制在外居住或工作的中国人,需于两个月内迁回华埠,把这一区域当成集中营,并作为疫区隔离。华人受迫害与侮辱的事件,层出不穷。

1882年,美国国会更通过“绝对禁止华人入境十年法案”,对华人仇视达到顶点。由于华埠地狭人稠,居住环境恶劣,白人常讥为“拾破烂者街道”或“狗窟”,简直把人当畜牲看待。

现在,这段苦难的往事虽已成为历史烟云,但先侨留下那些备受歧视的事迹,今天仍记忆犹新。中国城上老一辈的移民,都是乘坐三枝桅风船或轮船来美的,在海上飘流两个多月,艰苦危难,险象环生。抵达旧金山后,又要在天使岛隔离审查,岛上的木屋拘留所,四周拦以铁丝网,犹如一座失去自由的监狱。怪不得华埠的老华侨一提及天使岛,总是心生恐惧,余悸犹存。



1906年4月18日早晨,旧金山发生八点三级大地震,全市楼宇大多数倒塌和毁于火灾,死亡三百多人。华埠因靠近市中心,自然也不会幸免,除房屋几乎全部崩塌外,华人死伤二十余名。经过这次地震灾难,华人居民痛定思痛,团结一致,半年后即开始重建,仅三、四年间,一个崭新的中国城区在旧金山崛起,一改过去破旧不堪的容颜。

直到今天,由于华人新移民日益增多,新的商店不断涌现,华埠的面积更从南边的沙加缅度街向北扩展至固连街,由东边的乾尼街向西延至跑华街,成为一个横伸七个街区、直通四个街区具有东方色彩的城中之城。

二、三代华人职业大变化

浴火重生后的华埠,摆脱了原有的狭隘单一经济格局,向着多元化的商业道路发展。其中最大的行业是中国餐馆,依次为杂货店、菜果店、鱼肉店、烧腊店、咖啡馆、礼品店、药材铺、服装店等等。

1965年,美国改变移民政策,放宽中国大陆移民每年配额为二万人,台湾二万人,香港六千人,更使华埠的居民激增,住房挤拥。由于人口多,消费也多,各行各业都不断扩充经营范围,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银行、医院、学校、百货商场、金银珠宝店、中文书店、报纸摊、理发店直到娱乐方面的录影带店,都如雨后春笋般开设起来。

目前,华埠范围已由一处扩展至四处,旧华埠、新华埠、日落区华埠和肖化区华埠。大小商店已超过1800家,常住和活动人口十余万,百业兴旺,货品堆积如山,俨然像一个东方“小香港”。华埠因移民大幅增加而兴旺,但也正因为兴旺,才让不谙英语的移民有职业栖身,养家糊口。可以说,中国城是华裔移民生存的据点,是华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地。

许多移民在进入美国之前,都有一个甜美的“花旗梦”,以为金山遍地黄金,唾手可得。岂知一踏上异国的领土,面临的困难就是人生地疏,不□英文,不会讲话,不能开车,顿时变成“瞎子”、“哑子”和“跛子”。虽然不少西人公司、工厂到处招人,自己□没有本事应聘,只能在以广东话为主语的华埠求个半工一职,以解决一宿两餐。


华埠因人多地窄,商店租金和房租高得惊人,商场上竞争激烈。老板为了保障利润,唯一的办法是压低工资,延长营业时间。有些无一技之长的工人,竟连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也得不到,但又不敢提出异议。否则,被老板“炒鱿鱼”就会打破饭碗。自从北美近年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和中国参与世贸后,许多成衣商将加工业务转往廉价劳工的墨西哥和中国,以致华埠制衣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工人处于半失业状态,收入锐减,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

幸而,华人一向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非常重视教育下一代,宁可自己辛勤工作,省吃俭用都要教子女读书,期望能够一代比一代好。男的日以继夜工作,当中有餐馆的工人,滴水滴汗地去浇灌那理想的大树;也有衣车台板上的缝纫巧手,一针一线地编织美丽的蓝图。华埠在近十余年的岁月里,对培养后代确实获得相当成功。

这些移民的第二代没有辜负长辈们的期望,在学校手不释卷,努力攻书,一批批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社会各个领域大展拳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单在华埠范围内开办医务所的医学博士和律师事务所的法学博士,就比比皆是。商业上开设超级市场的老板更多。而走出华埠创业的,在参政方面有州众议员、市议员、行政首长、市经理、警察局长等;教育上有局长、校长、教授;科技专业有科学家、工程师。

总之,第二、三代华人的职业,己不再是餐馆工、洗衣工和车衣工这些低薪工作,而是走向中产阶级的行列,甚至向高薪阶层进军了。对广大华裔移民来说,华埠既有辛酸的回忆,也有欢乐的今天,更有辉煌的期待。但无论如何,它在社区转变过程中,带给华人创业大翻身,是一块华夏子孙创意立业的基地。

保留中央公路参政决定公共政策

旧金山华人移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奋斗,在异国的土地上,参与主流政治,影响力日渐加强,终于闯出一片天,显示了华人的觉醒和团结当家作主的力量。从80年代起,一些第二、三代华裔子弟,在为社区服务方面崭露头角。



1986年,旧金山市长范士丹大胆任命华裔谢国翔为市议员,成为华人从政的先锋。在任期间,致力维护华人权益,成绩斐然,因而连任两届,并获选为交通委员会主席和市议会预算委员会副主席。

1994年,扎根在华埠的邓式美竞选市议员一举成功,成为金山历史上首位民选亚裔女性议员。1995年3月,旧金山市长佐顿提名李伟良担任市府最高行政首长──市府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十一个部门,这项任命案顺利获得十位议员一致通过。1996年,任职联合学区教育委员会的余胤良博士直接向华人社区诉求参选市议员,结果以高票当选,任内政绩显着。余胤良在市议员的基础上,继续竞选加州众议员,同样获得成功。2004年不仅被任命为加州众议院执行议长,并被推选为全美亚太裔州立法联盟首任主席。同一年,金山女性华裔马世云竞选市议员也获选民的爱戴,顺利当选。

从这一系列华人参政的过程来看,我们不但见到华埠居民意识的转变,也表明华人参政的经验已进一步成熟,相信在今后各项政治竞选活动中,中国城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从华人敲开了参政的大门之后,华埠的政治力量不断在提升,不少人认为,华人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例如由三藩市街坊会发起草根性签名运动,收集了三万张有效公民联署的保留中央公路的H提案,显示了华人积极介入地方政治事务的兴趣与能力。在投票选举之前,市长、旧金山总商会等都表示反对,一些白人也企图阻挡提案的通过。但保留中央公路对繁荣华埠甚至全市经济都有好处,投票当天,华人踊跃参加,结果H提案顺利通过,中国城一片欢腾,证明华人不但可以成功地支持候选人当选公职,现在更可以推动关系全市利益的提案,有能力决定公共政策。

去年,州众议员余胤良在立法方面提出了十三项提案,内容涉及健康保险、环境保护和儿童权益,有九项获参众两院通过,且有两项己经生效,成绩亮丽。从这些事例看来,华人团结展现政治力量、保障自己权益,已成为90年代华人参政的重要里程碑。

语言与风俗不变中国情

旧金山是个多元化社会,各族裔都有自己习惯的文化生活。华埠以广东人居多,广东话也就成为主要方言。近年来,由于中国大陆和台湾来美留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留在美国,入了美籍继续申请家属来美团聚,因此,街上也不时听到说国语的乡亲。总之,华人的中国语言情结在华埠已落地生根,即使是会讲英文的华裔,回到华埠也要随波逐流,改用中国语言交谈。一些机构如银行、医院、邮局等,基本上也聘请熟悉双语的华人任职员,才能与顾客沟通。可以说,语言是华埠百年不变的习惯之一。

金山华人的许多风俗,并不因为居住在国外而有所转变。例如春节贴对联,就几十年不变。一些商店的迎春对联,尤其显示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清明节祭拜祖先坟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重阳登山等,也从来没有改变过。文化娱乐方面的习俗,中文书法、国画展览、中文报刊,中文学校、表演粤剧、京剧,唱民歌,弹奏中乐,舞狮舞龙,无一不是保留了中华传统。从此也可窥见华埠华人的炎黄血液在奔流,赤子之心在律动。

在华埠穿梭,处处都感受到中华文化气氛的包围,而首先映入眼廉的,是大小商店明亮的中文招牌,这些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方块字,居然随着移民远涉重洋,来到金山街头扬威,确实也算一大特殊景观。况且,文字的涵义与中国有密切的地缘关系,如广东银行、南京小馆、中华总商会、湖南又一村、四川饭店、上海小吃、香港市场等等。或许,有的加上英文译名,让外国游客知悉,争取生意。

为了教育下一代重视中华文化,各社团的华侨领袖千方百计成立了多间中文学校,让自己的子女入学,避免青少年全盘西化,孝道逐渐沦落。华埠的公共图书馆及大小书店,中文书本琳琅满目,这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在华埠的书店成为主流,到了近年方加上少许英文书籍,算是华埠跟随潮流的一些小变吧!

占着华埠经济重要地位的餐饮业,包括茶楼、酒家、餐馆、糕饼店、烧腊铺等,都是继承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的阵地。川流不息的游客来到华埠,不少是专程为了尝试中国餐的风味。在酒家餐厅装设的鱼缸内,鲜活的螃蟹,游水的石斑鱼,烧腊铺的大红烧猪、香气四溢的烧鸭,已在阐释华人的饮食习惯;而红墙绿瓦的会馆,斗拱飞檐的庙宇,则彰显了中国城独特的民俗风情旧金山华埠,在世界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渡过了漫长岁月,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大改观,可谓筚路蓝缕,备尝艰辛。
图片:global_image019.jpg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