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我和四川路
gly1952 离线
级别: 新兵蛋子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0-04-17   

我和四川路

管理提醒: 本帖被 lotus 设置为精华(2010-04-22)
   早年间,上海的四川路和南京路、淮海路是可以作为上海商店最集中的三条马路相提并论的,尽管屈居老三,但在苏州河以北也算得上是最长最象样最热闹的马路了。因为生长在多伦路,所以我自幼最多的的活动半径总还是在以多伦路为点,南至横浜桥,北到虹口公园这一带。因为两条马路不同向的弯势,使多伦路两头的出口都是四川路。我家住在51号,离东出口近些。那时的四川路还真没有今天这样多的大厦高楼,但的商店还是不少的,开面虽不大,各类商品都还琳琅满目,吃穿用的都有,小孩子家家的还能买什么大物件,所以儿时这方圆上百米、差不多也有十几家的商店,自然就成了我的购物天堂了。我外婆这样的老年主妇,日常用度也总是固定在几家商店的。

    正对着多伦路东出口的是一家专卖针头线脑各类缝纫用品衣服辅料的商店。外婆做得一手好女红,只要选得好布料,我好多衣服都是她老人家做的,她不会踩缝纫机,都是手工活。用时下的审美看,不仅不落伍,还算地上时尚。譬如,那时还很少有女孩子在乍暖还寒的日子穿裙子的,外婆不仅要我穿,还学着电影里西方人的样,让我在裙装外加一件外套,叫两用衫的,这样就很有点洋味,而且穿裙子是一定要着皮鞋的,讲的是上下搭配。如此打扮自然不能到学校去现眼,但外婆就是喜欢把我打扮得与众不同,带我出门,小小年纪,我也学了点顾盼生风的样子,祖孙二人总是这样招摇过世,用今天的说法叫吸引人的眼球。所以只要是外婆让我去那家店配丝线和缝纫辅料,那必定是又想出了什么新式样,要给我做新衣服了,我自是跑的飞快。到现在,我还想得起来的,有用她早年上好的羔羊皮袍给我改的大衣、织锦缎的棉袄、反穿的短袖套装、小机布盘香钮中式外套……那时的母亲是左倾的,总要和外婆为我的穿著嘀咕。母亲最好的朋友是包惠曾的女儿包小惠阿姨,是革命的最虔诚者,她总说我聪明,也很喜欢我,就是不待见我穿的衣服,时常要高声大气的说:***你就不能朴素一点吗!

     缝纫用品店左边是一家童装店,外婆也是常要带我去看看的,用她的话说:有的样子自己是做不出的。我在那里也买过一些衣服,外婆买衣服很挑剔,但有眼光,店家也都佩服的,有一件米色麦尔登泥的夹克,好象要20元,在当时的童装里也是上价钱的了,女孩男装,小巧中见飒爽,由此也对我外婆的审美略见一斑了。我们小学的班主任苏老师是个教授夫人,总跟别的女孩子说:看看人家***是怎么穿衣服的。后来这竟然成为她文革中的一条罪状——在下一代中提倡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苏老师是很高傲的,唯对我外婆很客气,总以老前辈称。这两家常常光顾的商店,因与童年着装相关,永存于记忆,可惜店名不记得了。对与修饰,依然兴趣不减,但已没有了少年时的炫耀和虚荣。暮和之年的我,追求和定位的是:勤劳而优雅着;俭朴而礼致着。外婆和小惠阿姨都已经不在了,我看今天女孩子的衣著,是否在延续了前辈的美学取向的同时,也有了时尚着的保守?在品味和格调上要求更高了呢?

   童装店南首,是门面不大的“三友”照相馆,居说是公私合营前由三个朋友合伙开的。当年相机哪象今天这样全民普及,四川路上的照相馆还真不少,南从虬江路,北至山阴路就有“虹影”、“蝶来”好几家,但我们就认“三友”,或许因为我的照片曾在它橱窗里摆过吧。从满月照开始、毕业照,生日照,各类合影,反正在那里拍的照片真不少。最记得的是到内蒙插队前和全家人留影,我穿的是发的又肥又大的绿色棉大衣,我嫌难看不肯穿,母亲一定要我穿,还是外婆想了个主意,将她的狐皮袍子剪了一条给我缝了可以脱卸的假领,毛融融的衬在颊下,我才勉强穿了。“三友”是在楼下开票,楼上摄影的,只记得开完票问清我是要到内蒙插队,老板娘也跟着我们上了楼,直对摄影说:小姑娘要到老远去来…….他们交换的恻隐和怜爱的神色,我一直记着。后来也还去拍过照片,店家已经都是70届后分配的毕业生了,懒懒的开票,懒懒的照相,印象已全然模糊。现在这三家店均“黄鹤已去”连成了一个大时装店,偶而经过,还进去看看,生意淡的很,衣服一般般,价格有点离谱。

       再往南去就是第四人民医院,也是个能唤起我的记忆之地,外婆曾在这里数次住院, 也是在这里去世的,那时的太平间非常简陋,我们是拂晓最黑暗的时候把她送到这里的,非常昏暗的黄色的灯光,外婆就被放在了灰色的水泥砌成的台子上,我真正是舍不得啊,现在想起来还阵阵痛楚……同样,“四院”又是我的出生地,我虽看来瘦弱,身体倒还不错,小时不大看病的,还真不是个娇气的人,有个头疼脑热,因为怕进医院,怕打针,宁可挺着,不告诉大人,但小儿无假病,一旦被大人压着去“四院”,那一顿“青霉素”是难逃的,青霉素不管是皮试还是肌肉注射都很疼的,以至我儿时又恨又怕的就是医生护士。世上的事就是这样由不得人,我后来竟就在医院工作了,一干护士好多年,当童年己所不欲,却要施于人的时侯,我给病号打针还是体贴的柔和的,愿意让我打针的不少,休息时被叫去抢救病号也是常事。现在的第四人民医院用部队的术语来讲,已是撤消番号了,成了第一人民医院的分院。我还记着“四院”,那简陋的病房,甚至可以说凌乱肮脏的急诊观察室,医生、护士说话虽也朗声朗气的,但医患关系远没有今天的紧张

出得多伦路的北头,马路对面就可以看到复兴中学的围墙了,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溜的商店,天兴百货是较大的一家。我是没能考上复兴的落第生,母亲是发榜前托人打听我没有被复兴录取的,我滴滴哒哒整整哭了一星期,这说明我已经被排除在尖子学生之外了。后来踏进复兴,竟然是在文革中几乎是被胁迫着去参加了一场对复兴校长姚晶的批斗会。一位叫*云的女教师象演戏一样声泪俱下的控诉姚晶对她的迫害,姚校长和一位姓杨的副校长低头弯腰非常屈辱的站着,当时有了基本是非概念的我的感觉就是:复兴应该有姚晶这样的校长,不该有*云这样的老师。姚的确是我们共产党干部中比较有个性的,他是全上海中学中第一个迈出教育产业化的人,破墙开店,就是他顶住了层层压力搞的,让当时还非常清贫的复兴教师很快鼓起了钱包,不管这件事真正的意义和社会效果如何,他能够从非常实际,稳定教师队伍的角度行事,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属难得了。

     四川路甜爱路拐角的甜爱点心店已经是几度跟着时尚的感觉走,时而成西餐馆,时而变日本料理店,期间还一度成为茶楼,成为拉面馆……….我除了它改名成了“燕记”西餐后去吃过两三次,就再也没有登门了。当它还是供应非常大众化的点心时,我也常常光顾的,因为另一家我的定点点心店“四多”没有生煎馒头。我常常在这里看到复兴的学生,带着校徽,很优势的,男同学没什么印象了,一些操着普通话的女生,好象很狂的,整个店堂仿佛是她们的演讲台,有的还夹带着“国骂”。这种时候,我总悄悄的吃完了走开。

     甜爱路是很安静的一条不长的马路,我的自行车就是在这里学会的。它既靠大马路又少喧闹,所以在当年房屋非常紧张的上海,就成为上海话所讲的可以“谈朋友”的地方。来这里的情侣最讨厌的就是遇到我们这些半大不小半懂不懂的毛丫头(小子),或是怪叫怪笑,或是扔石子,甚至就直盯盯的跟在人家身后。青春期的躁动和莫名其妙的兴奋,会让人想起来许多的恶作剧,把谈情的人们弄得很难堪。我小学时的女同学,比我大一岁,但长的比我大样多了,虽说成绩不太好,但很照应我的,所以我外婆放心我跟她玩,文革时,她隔一段时间就要带我到甜爱路去,她是属于喜欢旁观的那一种,也不去打搅人家,有时看到闹得过头了,还要帮情侣教训“坏小子”,她人高马大,“搭得够”的男朋友又多,男孩子都买帐的。我那时也看了几本描写爱情的小说,碰到有些亲热的举动都不敢看,自己脸通红,她就笑我,我央告她不要让我去甜爱路了,她说,别的地方可以不要我陪,甜爱路是一定要我陪她的。在我这个教养极严的家里的,外婆虽然溺爱,规矩也是极大的,说真的,我还真有点喜欢跟她在一起时精神上的一点小小的放纵。后来她投亲插队,很早就嫁了,是农村很殷实的人家,日子过的不错。
       甜爱路上还有一幢幢独立的花园洋房,都是驻沪部队的高级将领的私宅,被篱笆紧紧的围着,后来我去过几家,屋内还真是简单得很,壁炉也没有点火,炉膛里堆的是大蒜辣椒等各类杂物。家具简单结实,上面白漆的登记号明显的可以看出供给制时的痕迹。有的院落仿佛就是整个从太行山脚下搬过来的一般。现在为了缓解上海的交通,21路公交从甜爱路经过,昔日的宁静已不复再。倒是前一阵子,媒体大概觉得实在没什么可炒了,就把甜爱路因路名而牵强的定义为“甜蜜的爱情之路”,还专门设了一个邮筒,所有在这个信筒里投递的信件(情书),都专门盖有一个“心”型的邮戳。只是我偶而路过,也已车水马龙没见什么情侣。

     “斯为美”当年在四川路上也算比较有名的理发店了。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遭禁多年的烫发又重新成为女性修饰的首选,“斯为美”甚至出现了凌晨排队领号烫头发的盛况,外婆因为是老主顾而常被开点小后门,也就是少排点队,头发由几个抢手的老师傅亲自操持。外婆对头等大事是很认真的。文革中即使不能烫发,她也每次洗头后要到斯为美吹一下,用她的话来说叫“定型”。我从小就是陪客,斯为美也成了我常去的地方,总有理发师傅也挑动我把头发烫了,还拿出美国小影星秀兰的照片,让外婆给我烫个秀兰头,外婆虽然很是给我打扮,但头是不让烫的,并且她最不喜欢前刘海,她把这叫做丫头象,不大方,她最不喜在前额烫上一大卷堆着,总是在“做头”的时候,把头发朝后做,要一个服帖松卷自然的状态,受此影响,我一生也未剪过刘海。一直到插队前,我的辫子都是外婆给梳的,她特别喜欢我前额有点稀疏自然的卷发,她说这种胎里卷让人显的细气,。外婆病重时,为了让自己精神些,还强支病体坚持每周一次“斯为美”。以至我仅仅是为了一份怀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搬出娘家后,也要远远的赶到“斯为美”打理头发,一些老师傅还有着当年对我的那种透着亲切的老嘎,不忘关照一声:伊拉屋里才勿要刘海格。曾在我外婆头上练过手的小学徒已经是店经理了。很有点高级理发师的斯文和礼数。到了90年代,先是港澳、珠三角的南风扫荡,后来又不知道从哪里一下子出来了多少乡村理发师,以廉价占领了里弄小区,直把“斯为美”这样的国营理发店逼到了尽头,后来又配合四川路的商业规划,已经不记得“斯为美”是在哪一天离去的了。只是多少年后了,坐在别家的理发椅上不时竟会有时光倒转的错觉,耳边仿佛飘过“斯为美”老师傅那扬州上海话的传声。此一时彼一时,搭在我头上的已经是刚刚告别了乡村生活的女孩子的手臂,曾经过强度较大的劳作,结实而有力,将我的脑袋弄得摇来晃去,我总觉她们讨生活不易,不忍责备的,在我头上练过手的男女孩子还真不少。我也好对付,一如既往的只求顺耳根往后,简洁服帖、松卷自然,露出前额,噱在头上,但不要有什么过于修饰的痕迹。

    时下美容美发美眉美唇美体美甲美,美,美,到处飘扬着美的旗帜,这类摩登的旖旎对我们这样年纪的人少有照绋也难有共鸣。一个艳俗的时代,斯为美,一个很显含蓄的店名连同他曾给四川路带来的柔美的涟漪,都已隐去了。

今天,不被记忆泯灭,又能在现实中保存的四川路上的老店家已是廖廖。纵然还能保留的门面,但店堂也被挤压成了弹丸窄隙之地,唯有“新海南货”老店新开,一扫当年旧式南货店家的油腻和咸湿气、昏暗的铺柜,成了有点规模“新海食品店”,是我感觉中唯一的扩大了门面,旌旗招展,顾客盈门的四川路上的老字号,就因为这点安慰,我每次路过,不管是否需要,都会去买些东西。只是我的购物永远不会有外婆那样的老道精明,她能做到的老派主妇的挑剔讲究又不伤和气的做派,今已不见了。老底子,在商家和客户间也是有道可循的,有相互的礼数的,南货店中的老买卖人多,还都爱和外婆这样的顾客攀谈两句,碰到有时还有点计划外的红枣白糖等南北货供应,外婆照例都还能买到,她也不会即刻千恩万谢的,但总能让人感到她是记情的,是懂得回报的,是有大家规矩的。那时,公关还真没有这一说,但还就靠外婆的这点交道,我们家总还有点精细储存,我记得一小包的干贝足足省着吃了半年,麻油是要倒在一个口极细的壶里点滴着用的,泡干香菇的水还要派大用场……..

       新的“新海”,几乎所有的食品都有了象摸象样的包装,营业员也都是统一的服装,柜台内外确实整洁亮堂,顾客和店家相骂斗嘴也不大有了,卖家多少有了职业性的谦恭,遇到出手大的买卖,营业员的笑脸还真是由衷的,会格外关照客气一些,但这都还挡不住我对老“新海”的怀念,那个营业员刀起刀落现斩现卖,海产腊味就在头顶上横七竖八的悬挂着,香菇木耳等等等等豪无遮盖杂芜凌乱的置于旧箩筐中,陈放在店堂中央的地上,许多食品是按人头平均限量供应着,营业员也常没好气爱搭不理的回应你的问话——但我就是解释不了自己,是处于哪般情素,在眼下丰沛的,供应不再匮乏,流光益彩的店堂中会闪过片刻的疏离和漠然。——那个旧时“新海”的场景,又会被冠以自然本色、朴实无华的概念,在回忆中可亲可近起来。

同样被保留的老店家还有“四新点心”,文革前的店名叫“四多”。现在的“四新”要气派许多,不似当年简陋。那时逼仄的店堂,也就比老式房子的客堂间大一点,永远是摩肩接踵,身上被溅着汤水是常有的事,甚至不少人是站着端着碗就餐。进得店中,整个过程也满有趣的,右手间是帐台,现在叫收银员的永远是高高的坐着,面前的帐台也差不多要高到我下额了,她手脚极利索,等你刚把一堆数量名称报上,她早算好了帐,实在也是不允许她慢一拍的,帐台前再排队,店堂就更拥挤不堪了。来这里吃的都是老户头,整套流程门儿清。买过牌子,我们通常叫筹子,馄饨筹子是那种竹子做的,三分宽,大馄饨是长筹子,小馄饨是短筹子,上面还刻有字的,汤团的牌子是超硬的硬版纸,经多少人拿捏下来已经是黑糊糊脏兮兮的一块了,除了大小馄饨是由服务员收走筹子给你送上来的,汤团是要自己排队取的。已是弹丸的店堂,还要割出一小间来架口大锅煮汤团,两个老阿姨就坐在锅边一边包一边往锅里扔,不时还要用大勺搅动,以防沾底,另要应付顾客,边收牌子边给人乘汤团,要甜要咸,甜是黑洋酥,咸是鲜肉陷,不能有错的,轮到了,顾客自己从一落干净碗中取下一只放好,让她们乘入。卫生起见,她们的手不接触牌子,而是让我们自己放在一个碗里,里面常常已经有了不少的牌子了,我也曾多次动过小歪脑筋想过扔五张牌子,要六个汤团,但终是不敢的,到现在想来,这样的工作效率还真了不起,何止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手脚并重,一口煮汤圆的大锅,开门到落市永远是沸腾着的。 今天的“四新”,还是这样的汤团,被放在细瓷的金边碗中,更显剔透灵泛,但怎么也吃不出那时的味道了。话再说大小馄饨,汤都是地道的骨头汤,很浓的,我都要吃到碗底,相当有胃口,每次或一大一小两馄饨,或馄饨一碗加仨汤团,总是下午放学后光顾,外婆说我喜欢吃“昼点心”。总会有人惊讶:迪格小人加会吃,我闷头大嚼回一句:人小志气大。这至今成为家中名言。

一条四川路,曾经有过那么多让我兴味阑珊的人和事,是我心中永远看得见风景的地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开始学会了对生活中某个渺小的不直一提的美好,将它放大成无限意义的人生乐趣。理性告诉了我世界的创痍,感性让我关注着俯拾即是的哪怕是星散的温暖的碎片。过往的日子就适合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主妇慢慢的回顾,生出着迟暮的寂寥和对自身体恤的同时,还有多少意味深长的瞬间,等待着被重温。

   
[ 此贴被卡拉在04-19-2010 08:38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清空我的评分动态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1条评分记录
lotus 威望 +15 2010-04-17 优秀文章
隐藏评分记录
lijiananhui 离线
级别: 团长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10-04-17   
沙发沙发啊!
紫瞳
dingdang 离线
级别: 资深会员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10-04-17   
四川路是蛮有味道的一条路,连接了外滩市中心到虹口公园。
总是记得上学回家的路上,21路摇摇摆摆地开过四川路,看着一家一家商店从车窗飘过。
四川路作为商业街,还是很平民化的。
周边大学多,大学里的学生要淘点衣服啥的,也都是来四川路。

多伦路文化街,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个文化人。
lotus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10-04-19   
好文章!

是原创吗?
我随你
gly1952 离线
级别: 新兵蛋子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10-04-20   
因为我内心的感受能为你们所理解和喜爱而感动,今天的四川路有的是不属于我的堂皇,那遥远的童年,那渐行渐远的市井浪漫和温馨。
lotus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5楼  发表于: 2010-04-22   
一条街,几家店铺, 竟承载了那样丰厚的历史
我随你
wenny 离线
级别: 禁止发言
显示用户信息 
6楼  发表于: 2010-04-28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