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K%
<Z"2!+ 作者:耿直哥
<!\J([NM8 2016-04-03
#;
I8 aMb JF >mybB |5}{4k~9J 罗玉凤又火了,因为不久前美国官方电视台“美国之音”对她的专访视频。 ~>@Dn40
<R:KR(bT
而在过去几天里,这段专访视频不仅在网上不断地被热传,一些人还用“励志”、“榜样”这样的词语,形容了这位在网络上被大家称为“凤姐”的人。 K5Fzmo a
那么,"凤姐"到底是谁呢?她又为什么会成为一些人口中的“励志偶像”呢? `@{qnCNQ
ChLU(IPo6 ▲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的凤姐
1rV?^5 BZqb
o `9 由于凤姐上一次火爆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大多数人要么不知道她的事迹,要么早已模糊了对她的记忆。那么,耿直哥先用最简单的语言给一个“凤姐”的简历:
(U/xpj} ybtje=3E “凤姐”名叫罗玉凤,来自重庆下属的一个县城,后来因为不愿意在老家当乡村教师,来到上海打工,成了一名收银员。之后,在2009年年底,她在上海街头公开征婚,表示非北大清华硕士生不嫁,从而炒红了自己,并于2010年底去了美国,从此一直在美国“发展”...
Ed|7E_v
]?L?q2>& 乍一看,这段经历确实挺“励志”的:一个农村走出来的毫无背景、各方面条件都极为一般的女子,不仅在美国生活了5年多,如今还成了美国官方电视台的专访嘉宾。这样的经历,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47"ERfP _4z>I/R>Z 然而,魔鬼总在细节中。如果我们仔细剖析凤姐过去几年的经历,就会发现“励志”和“榜样”这两个词,用在她身上,简直是一种讽刺....!
_Y*:
l7 39JLi~j, 为啥?我们不妨采取倒叙的手段,先来说说几天前“凤姐”与【美国之音】的那段专访视频。
zxCxGT\; z(^p@&r)F 在这次专访中,“凤姐”对采访她的美国记者控诉说,因为自己的女性性别,自己的农民阶级,她在中国饱受“歧视”,来到美国才感受到了“平等”。
c@{,&,vsj
t_YiF%}s 其中,她还特别重提自己当年在上海街头公开征婚北大清华硕士生的事情。她说征婚事件后,她不仅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与祝福,反而遭到人们鄙视。原因则是她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家庭出身】,学历是【社会最底层的大专学历】,工作是【社会最底层的收银员】。她说,这种底层人是没有人权的,只能被欺负。
v=:RxjEx S:] w@$ 她还告诉采访她的美国主持人说,中国的农民家庭,从来就无法翻身,只能被压迫。
I\sCH
E'LkoyI 如果是美国人,乍一听,凤姐的经历也确实挺可怜的,也完全符合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穷人的认知。另外,以美国梦的政治正确来说,一个来自农村的姑娘,怎么就不能找北大清华的硕士了?为什么要嘲笑她呢?就因为她是农民,是底层人么?而且这么看来,她能摆脱这样的一个“吃人”的社会,来到美国,更加是不容易了!
bwo" s[w uU`zbh}]L. 不少2009年时已经接触网络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当年10月,在上海街头,一个自称“凤姐”的女子,不仅在街头公开征婚,扬言“非北大清华硕士不嫁”,而且她还宣称自己“9岁博览群书”、“前后300年无人能超越”...
j0sR]i
Rww"Z=F 之后,这段征婚的事情更被证明完全是一次炒作。
VGBL<X m p~\ioI*d 不论是那些充满炒作意味的话语,还是炒作事件本身,都没有任何人逼过凤姐,完全是她自己自愿。证据就是:在2011年7月8日的一条微博里,凤姐自己也承认,当年她在上海街头的征婚,就是一次彻头彻尾的【炒作】。
&X^~%\F:2
J4te!, 问题是,在她之前,一个名叫“芙蓉姐姐”的人,已经因为这种"恶趣味"的“审丑炒作”,引起了社会的反感。所以,当“凤姐”再“如法炮制”的时候,大家对这种炒作的反感终于到了临界点,很多人明确地表示“受够了”,呼吁社会批判并抵制这种“搏出位”的成名套路。
Dyp'a Nuk\8C 所以,明明是“凤姐”无聊的炒作,惹得大家反感,可她为什么要在美国的电视台上,控诉这是自己因为“出身不好”而被“歧视”的结果呢?
3Gt'<E| "
_OT kv6;4n 这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因为她自从2010年底拿着旅游签证“黑”在美国后,就一直企图通过“政治避难”的方式申请美国的绿卡,甚至为此不惜加入了反华组织,然后对美国的移民法官宣称自己只要回国就会被迫害。因此,当她面对一个美国官方电视台的专访时,为了能留在美国,她说出那种颠倒是非的话,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p/WEQ2
&adKK
YN 所以,耿直哥想问:这样为了自己的私利,就能毫不脸红地撒谎的行为,应该被当做榜样吗?
&l%#OI}OE ~K^Z4 当然,有人会说了,至少凤姐现在在美国有发展了,不论她用了什么手段,她都成功了。这难道还不够“励志”吗?
#]I:}Q51 Zx<s-J4o=w 确实,虽然主流社会中很多"三观端正"的人,很厌烦“凤姐”,但“凤姐”确实是红了。对于很多人来说,一个既不甘心在重庆的县城老家当农村教师、也不愿意仅仅只在上海做一个收银员的年轻女子,依靠因为炒作所得的一些经济收益,攒钱去了美国...这应该就算成功了吧。
<;x+?j K/Axojo 想的美。
WJ\YKXG 8|7fd|6~ 从2010年底到今天,在这近6年的时间里,凤姐一直只是混迹在美国社会的底层,从当年中国上海的售货员,成为了如今纽约街头的美甲店的小工。如果这也叫“成功”的话,那这就是在侮辱“成功”这俩字...
+bd/*^
Hux#v>e 那么她的事业是什么呢?除了勉强打工养活自己,她似乎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发微博上,取悦着那些和她一样的“屌丝”,依然寻觅着靠出名再成功的机会。
xYM!mcA tiwhG%?2 这里耿直哥得强调一下,“屌丝”一词仅指那些【自己不努力,却将自己的不济都归咎给社会】的人。而“凤姐”,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
}6eWdm!B J?5O2n 如果她当初在上海努力工作几年,同时勤奋地找机会念书补充知识。那么,在上海那样一个充满机会的大城市,她又怎么会没有一个不错的出路呢?
XH)MBr@Fz 94W9P't 但这不是凤姐的路。
jH
B,r^:'
?S!lX[#v ▲凤姐当年在国内给美容院打广告
<?Fgm1=o lN 1 T\ 而如果当她到了美国后,能一边努力地打工,一边学好英语找机会读书,然后学成后回国创业,那倒也可以算是一段佳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