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0年作家之最:郭敬明最商业 六六最民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 2010年12月17日
白岩松:最“幸福”
10年前,央视著名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白岩松推出了《痛并快乐着》,那时的他在奋斗中,有痛楚也有快乐;10年后的2010年,他又推出新书《幸福了吗》,功成名就的他质问自己,幸福了吗?
幸福与否,是很多人在谈论和思考的话题。《幸福了吗》提醒我们,上一个10年,痛或快乐是大问题;这一个10年,幸福已经成了大问题。改革开放30余年,最初的20多年,目标很物化:温饱、小康、翻两番。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但是到了最近10年,当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如约而至,反倒是抱怨、不安、焦虑,充斥在各个阶层的人群之中。人们似乎 “除了幸福什么都有”。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白岩松试图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事所为、所思所想,解读“幸福”这个看似简单,却事关人人的重大命题。
评选理由:幸福了吗?白岩松向这个时代抛下了沉重的一问,让国人第一次如此集中地思考“幸福在哪里”。他在《幸福了吗》中讲述的并非是如何幸福的“技术”,而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个人的幸福,和一个团队、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
郭敬明:最商业
连续6年登上中国福布斯名人榜、连续8年创造国内出版销售纪录、23岁成立柯艾文化公司、26岁举行 “文学之新”文学选秀引起轩然大波的作家郭敬明,2010年在图书市场上再次留下系列商业手笔:7月,自筹资金成立了上海最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亲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将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收入囊中;新作《临界·爵迹》以限量发行等营销方式再创国内销售奇迹;年底,国内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频道——郭敬明频道落户腾讯网,宣布今后将通过腾讯微博郭敬明频道第一时间发布自己及旗下所有作者的最新动态,《爵迹2》将于12月31日全国统一上市并同时在腾讯网郭敬明频道首发。
评选理由:无论经商还是写作,郭敬明都做得非常成功,对此业界褒贬不一。
赞者称其为商业天才,认为“他对于文化产业的运作十分熟悉”;贬者认为郭敬明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上的标准的商业作家,具备了鲜明的市场化人格特质。
郭敬明对其个人事业的运作方式和商业成功促使我们反思,在销量决定影响力的阅读市场上,该怎样把握和引导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也许,市场的本质和思想文化产品的生产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不小的矛盾。
李幺傻:最勇敢
曾从事过公务员、记者等职,在全国多家知名报社工作过,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数百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两部,散文集一部,为著名暗访记者,现供职于南方某著名报业集团。
李幺傻自言喜欢暗访,10年来,他深入等级森严的乞丐群落、血奴群落、代孕妈妈群落以及盗墓集团、盗猎集团、小偷团伙等,亲身体验、揭露了这些行业的潜规则和种种让人防不胜防的骗术。在朋友的多次建议下,他于2009年8月6日以“李幺傻”为笔名在天涯杂谈发布题为《暗访十年:无数次死里逃生》的帖子,点击量超过1000万。
2010年5月,《暗访十年:无数次死里逃生》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后备受关注,8月再版,11月出版《暗访十年:无数次死里逃生》第三季。为避免遭到报复,李幺傻面戴口罩、墨镜出席新书发布会。
评选理由:李幺傻堪称中国最有良知的记者之一,他冒生命危险,以一己之勇气揭开不为人知的社会另一面,发出撼动中国社会问题的声音,以言情状物入木三分的文笔、真情实感身临其境的事件描述,引导读者反窥社会现实。
王蒙:最逍遥
2010年,可以说是文学大家王蒙的丰产之年。在这一年中,他连续出版了3部关于中国古典名著的解读作品,即《庄子的享受》、《庄子的快活》以及《王蒙的红楼梦》讲说本。庄子一生论述的主旨就是指出通向逍遥之路,实现个人与内心世界的超脱解放。王蒙对《庄子》和《红楼梦》的快意解读,暗合了庄子逍遥的精神主旨,他跨越时空,俨如庄子笔下的鲲鹏一样神游翱翔,激情燃烧。书中融入王蒙的人生经验,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下生活与思考的经验,如王蒙所言,“与其说我是在注什么经,不如说我在认真阅读的同时找材料注我。”
评选理由:从现代人的视角出发,结合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开掘《庄子》中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生命智慧和生活态度,指出“逍遥”就是摆脱社会与群体的观念束缚,实现内在精神世界的自由与独立;辣评“红楼”,交流沟通,拍案惊奇,自斟自饮,有理有据有料,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红楼,论点独特而不偏离红楼原旨。此种解读与评说,是为“逍遥”。
龙应台:最温情
20年前,龙应台的《野火集》在台湾大卖,21天内再版24次;2010年,《野火集》20年纪念版在内地出版,对今天的青年读者来说,仍具有特别的价值。然而,近两年龙应台风行内地的,并不是《野火集》中的犀利,而是《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等中的温情。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目送》的74 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评选理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相。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
六六:最民生
继《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之后,2010年六六再触民生话题,新作《心术》直指中国式医患关系。半年中,六六分别以患者和医生的身份“卧底”上海的大医院,试图揭开中国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源。《心术》真实再现了医院里医生与病患之间相互依存又对立的关系。在书中六六用她特有的轻松灵动的文字,为观察医患矛盾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与体验——理解医生。
评选理由:在近几年的文学创作领域,六六是把纯文学和现实结合得最好的作家。她的作品紧扣家庭伦理、住房、医患关系等民生热点话题,却写得轻松幽默、荡气回肠,在道出当前都市人群面临的普遍困惑的同时,她对都市中各种复杂的情感也都给予透彻的展现以及人性化的诠释。
朱维铮:最求真
年逾古稀仍著述不辍,朱维铮著作《重读近代史》于今年8月出版。该书是朱维铮近几年读史阅世的感想汇集和理念提升,可谓是朱先生的代表著作。
阅读本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不仅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近代中国,而且可以反躬自省;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则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作者的治史思路,学习名家分析、看待历史的眼界和方法。朱维铮是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著作主要有《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壶里春秋》、《维新旧梦录》等。
评选理由:勇于质疑的治学精神,敢说真话,坚持己见,相信论从史出,就史论史,反对以论带史或以论代史,更反对以逻辑推理代替历史。《重读近代史》以史有疑的眼光重新审视、诠释近代史,对很多历史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金一南:最深挚
历时15年金一南倾注心力写作《苦难辉煌》。该书文笔优美、气势恢宏,披露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展示了独特的角度和高度。《苦难辉煌》出版后产生广泛影响,被誉为第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图书,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图书,第一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图书。
金一南现为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兼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进修,并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
评选理由:以深挚饱满的情感、客观的历史记录展现了共和国奠基者的坚定信念和他们无与伦比的信仰力量,在叙述历史的同时,留给今天缺乏信仰的人们很多思考;秉持客观精神,发表、阐述许多其他书中看不到的历史记录和观点,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让历史更趋向于真实。
舒国治:最另类
年初,舒国治散文集《理想的下午》风靡内地,书中展现的闲散、清淡、雅致的生活方式令无数都市白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8月,展现舒国治“流浪的艺术”的散文结集《流浪集》引进内地,“舒哥”以其优美的文笔、另类的生活方式掀起一股新的阅读风尚。
舒国治是台北奇人,喜欢自由地游走闲晃,无房、无存款,自称“城市的晃游者”。他1952年生于台北,上世纪70年代以少许几篇作品崭露头角。1983年始他浪迹美国,1990年返台长住,自此所写,多及地方风物、旅行等生活散文。而其中最常着墨的题材,竟是闲晃。1997年他以《香港独游》获第一届华航旅行文学奖首奖,1998年以《遥远的公路》获第一届长荣寰宇旅行文学奖首奖,著有《门外汉的京都》、《理想的下午》、《读金庸偶得》等书。
评选理由:他自觉地从各种生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回到自然状态,去体会无拘无束的平常生活。他在《理想的下午》中蕴藏的“晃荡”哲学——“泛听泛看,浅浅而尝,慢慢而走”,对处在都市快生活中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他的“世道再难,也要呼吸顺畅”的人生哲学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而舒国治真正的魅力,其实不在题材,而在简静的文字和悠闲的意趣给人带来的审美享受。
田维:最忧伤
田维,一个柔弱的美丽女孩,却是敢于直面死亡的强者。她1986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初二时罹患血癌,但仍坚持学习,2004年考入北京语言大学语文系,2007年8月13日去世。田维的文学悟性极好,文章纯净清秀,在与病痛的抗争中,写作成了田维生命中最鲜艳的颜色。2004年,北京大学的校园网上出现了一个叫“花田半亩”的个人空间,随感式的写作风格,平常如短歌般的散记,吸引了无数视线。田维去世两年后,其遗作整理出版,书名即为《花田半亩》。田维的老师、著名作家梁晓声真情推介,称该书为“一个美丽女孩最后的生命独舞!”这本2009年年底问世的图书,在今年掀起销售高潮。
评选理由:我们敬佩田维,为她在与死神的平静对视中留下的许多美好情感;我们喜爱田维,为她充满灵性和智慧的文字;我们感谢田维,为她在离去前留下的生命火种,照亮每个人心中的小屋;我们也感到忧伤,为这朵未及开放就凋落的小花。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12-17/27303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