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体报道

南都周刊:六六:我也是良知的一部分

六六:我也是良知的一部分

来源:南都周刊->文化:关注 第78页  作者:实习记者 郑文  2010年09月06日


  “医院有很多黑幕,我不去抢这个劲爆点。我可以说这个体制不好,但在可以预期的近期内,它不会有太大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尖锐。”

  到目前为止,六六已经出过9本书,随着《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等作品引起社会热议,成功跻身畅销书作家行列。最新作《心术》呈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六六,《妄谈与疯话》中的那份张扬个性不见了,《蜗居》中的权钱交易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积极人生观和人际关系的倡导。

  文_ 实习记者 郑文 摄影_ 邵欣

《心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

  2010年8月,在世纪文景举办的讲座上,两天两夜没睡的六六,把事先准备好的讲稿扔在一旁,嬉笑说要将活动主题“永远捕捉下一个焦点”改为“捕捉G点”,以便在文坛流芳,令全场拍手哄笑。

  讲座变身读者交流会,自称长大后就不再看文学作品的六六,仍能熟稔地搬出名人来答疑解惑,“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不记得是不是巴尔扎克说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以前有一个古罗马的哲学家塞内加”、“爱因斯坦说过”……各种警句、段子,运转自如。

  不仅读者受用,六六也时常爆发出一阵爽朗笑声,她身着绿色丝质长衫和白色裤子,坦然坐在讲台上,对交流情境十分投入。

  2010年7月20日,六六新作《心术》经《收获》杂志首发问世。不到一个月,单行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为期一周的上海书展上,卖出销售排行榜第八位的成绩。

  该书各种衍生产品也早已在筹备之中。六六为电视剧剧本难产而苦恼的时候,一度将MSN签名改成“采访事宜,书籍请联系世纪文景长江文艺,电视剧请联系上海英皇,话剧请联系上海人艺,电影请联系中影”。

  不过,电视剧制作方开出的高价码——“在中国作家中处于前列”的稿费,一个字十几块,令她得以在痛苦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找回部分快乐生活的平衡。到目前为止,六六已经出过9本书,随着《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等引起社会热议,成功跻身畅销书作家行列。

  不相信医生,又必须把命交给他

  这本书的缘起,来自六六的亲身经历。

  2008年,六六的母亲患了脑瘤,到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就医。面对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年轻医生,六六和母亲都放不下心。但辗转看过几家医院后,她们发现,这位年轻医生的诊断跟老教授们并无不同。

  “我看病总是不止问一个医生,因为这个行业比其他任何行业都需要信任,我们不会和奶牛面对面,却要直面疾病。我们宁可相信张悟本都不信十年磨一剑的医生。你不相信他,又必须把命交给他,这不是很矛盾?”

  数年前,六六的舅舅死在了治疗肠癌的手术台上。六六和其他亲人都曾义愤填膺地要求医院赔偿,但身为外科医生的舅妈却说,算了。“如果是我的亲人,我也这样讲:医生你不要有万一呀,我要一万。但我现在知道,医生做不到。我们不理解,只有同行理解。所以我舅妈说,算了,这是意外。”

  “丈夫拒签字孕妇难产亡”、“患者死后11天医院还在收费”……关于医院的负面信息接收多了,六六说:“我们大部分人的心里感受是:现在的医生医德医风极差,根本就是草菅人命。什么都金钱挂帅,连人命也不放过榨取的可能。这是我们大众对医生不信任的原因之一。不信任,却又依赖。防备却要谄媚。希望攫取信息又要靠自己判断。我们在互相提防的日子里提心吊胆。”

  六六最终决定信任那些自己遇到的医生,幸运的是,结果也未曾辜负她——切除脑瘤后的母亲健康出院;曾摔断胳膊的六六也因接受医生建议的保守治疗,不致令运动神经受损。她跟那位为母亲做手术的年轻医生成了朋友,甚至还曾帮他介绍女友。

  此段频繁入院的密集医院经历,令六六渐渐对这个每天“面对血淋淋的手术台、生死、太平间、眼泪和埋怨”的行业产生了兴趣。

  2008年9月,六六在博客上写道:“我想写一个真实的故事,它既不是颂扬谁,也不是鞭挞谁,既不哗众取宠,也不藏头露尾,就那样一群人的纠葛,在天使与魔鬼争斗的道路上犬牙交错着穿行。”

  创作《心术》,从期待黑幕到营造温暖

  为了创作《心术》,六六在华山医院、上海五官科医院、岳阳医院等考察了近半年。

  刚进医院时,没有人理睬六六。她像独角戏说十句八句,却没一个人有反应。“医生对我的态度就像他的职业态度——冷若冰霜。他不跟你讲话的。他觉得我没有必要跟你交心,我跟你交心有什么好处呢?”

  六六煎熬了两三个礼拜,硬是主动跟医生凑啊凑,加上后来吃住同行,跟值48小时大夜班,这才渐渐扭转局面。

  坚冰破除后,六六意外发现,几乎所有的场合都对她敞开了大门——查房,早会,手术台,值班室,重症救护中心,太平间……

  “我去医院的时候,和病患一样,特防备医生,还怕他们故意表现得高尚。实际上人家根本没把我当盘菜,该干嘛干嘛。我在那,手术间里开黄色玩笑,人分钱也当我面,还告诉我每个部件他们回扣多少。但很多其他的内幕,倒很感动我。比方说,他们会看菜下饭,量体裁衣。你要是家境富裕或者现管,人家就给你开贵的药。你要是贫寒,人家还倒贴钱,想方设法给你省,挖东仓补西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良心秤,自己调节。”

  六六观察到,华山医院门口经常有成群结队的人拎着扁担、扛着铁锹去揍人。医生的强健体魄不仅是长时间站手术台的需求,还得在病人家属医闹甚至黑道朋友围攻时,懂得从后门或窗户逃生。而那些不曾在医院兵戎相见的,便将刀光剑影留在了法庭上。

  几个月的蹲点考察,与医生、护士、病患等近距离接触后,六六改变了揭黑幕的想法。“我看到的是一些有血有肉,既活在当下,又活在理想中的一群人,和你我没任何不同。我已经因为医生这个行业,而改变了对整个世界的认知。”

  《心术》以三位年轻医生刘曦、霍思邈、郑艾平为主角,以郑艾平第一人称口吻道出这个职业的诸种辛酸无奈。这三位师兄弟几乎都有一颗仁心,却要一再遭受病人及家属对其品德、医术的质疑。

  小说所采用的博客体裁,以及内容中穿插的来自湾区华人论坛的交流片段,均突破了六六以往相对传统的写作形式。

  从2009年3月写到6月,《心术》初稿基本完成后,即被六六冷藏起来,一放大半年。“内心不确定,觉得很自卑,写得很不好。”

  令六六意外的是,2010年年初,《收获》副主编程永新联系上她,问有无新作品。六六就把还没来得及改篇章也没改错别字的初稿发给了他。当时正过年,但一个礼拜后,《收获》就伸出了橄榄枝。程永新说:“不用大改。”

  《收获》主编李小林、编辑走走都表示很欣赏这部小说。副主编程永新对六六的文字尤其赞誉有加:“以前我们跟她瞎聊,我说你这个旁白写得特别好,她说我每部电视剧都有旁白啊。我说这个旁白是小说里有亮点的心理分析。恰恰是这种分析很活,很生动犀利,直抵人心,语言很有冲击力,是你的一个特点。所以她这次采用日记博客体,恰恰是发挥她的长处。”

  旧作《王贵与安娜》的故事中充满了六六父母的影子,而《双面胶》里那位处心积虑改造媳妇的婆婆,也是六六比照着自己婆婆的特征打造的。“我看到的每个人,都可以变成故事嘛。”

  比如吴大夫,他是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众多专家、教授之一。当初六六要进院收集素材,吴大夫是最极力反对的一个,因为“谁也不知道她写出来会是个什么东西”。可相处久了,六六发现他“嘴硬得要死,心软得要死,老有软肋被病人捅,老说这个手术他不能开,那个手术不能开,最后却都开了”。

  于是,六六把吴大夫的事写进了小说里,“他是有担当的医生,一旦决定担当责任了,就不跑了,那个给人一针一针缝脑膜的就是他。”

  不搞宣讲,只罗列现象

  《心术》呈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六六。《妄谈与疯话》中的那份张扬个性不见了,《蜗居》中的权钱交易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积极人生观和人际关系的倡导。

  有批评的声音说,《心术》把缓解医患矛盾寄托于人际信任伦理关系的重建,而没有深入思考制度层面的问题。

  对此,六六并无回避。她认同对不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指责,但在小说中,她有意选择发出另一种声音:“医院有很多黑幕,我不去抢这个劲爆点。我可以说这个体制不好,但在可以预期的近期内,它不会有太大改变。我们如果不能做更多事情去推动它,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尖锐。”

  你对世界的态度,也是世界对你的态度。越是谨小慎微的,怀疑一切的,越是提心吊胆,整日不快乐——想通了这些道理,六六认为自己没有生存恐惧。从新加坡来上海第一天,她就把房屋钥匙交给了保姆,她不在时保姆可以自由进出,全凭眼缘,没事。

  这套人生观照搬进医患之间时,无形中却经过了一层博弈。“如果媒体只一味以牺牲医院的形象、医生的形象博取上镜率,吸引公众眼球,我想,这个社会失去的,将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信任。公众印象一旦形成,对医生医院的信任丧失,其受害者是患者本人。医生与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事实上患者对医生的依存要更多一些。因为我们都没有专业知识,我们需要医生的判断和承担责任。如果我们因为不信任而质疑他们的专业能力,结果就是医生也不会为你的命负责。”

  六六说,尽管她整天抱怨社会黑暗、食品没有安全、社会缺乏良知和温暖,但却绝对不会因为这些而从此不下饭店,也不会因为彭宇案而不去搀扶跌倒在地的老太太。“我其实也是良知的一部分,但我把自己给排除在黑暗社会之外了。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排除在黑暗之外,那看到的都是黑暗。其实身边绝大多数人,全部都是光明的和可信赖的。”

  现场交流时,六六的率直风趣曾令台下掌声、笑声交替不断。当记者询问六六为何在《心术》中放弃以往的批判与犀利时,她干脆答道:“我不喜欢雷同。”六六说自己不搞宣讲,她只把现象罗列出来,人眼看粪,佛眼看花。

  然而她试图促进医患之间体谅与理解的努力又是如此鲜明,她忍不住要倡导积极、美好的认知方式,并非什么心灵鸡汤,而是因为作为“良知的一部分”,“我自己从中受益了,不好意思专享”。

http://www.nbweekly.com/Print/Article/11086_0.s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