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蜗居》观后感

《蜗居》观后感

来源:新浪博客–>生活的点滴 点滴的生活  作者:英雄流芳百世  2010年01月24日


用了这么个阿土的题目,感觉回到了硬着头皮写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的小学时代,好久没写影评了,本以为自己会手生,但好像错了,敲下这个题目后,脑子就翻开了《蜗居》的扉页,而且一页一页往下跳,思想也跟着飞快地翻转着。

一个星期前看完了这部片子,正如网上的评价一样,我也是同样的感觉——片子拍得不错,相当现实。但故事还是故事,总少不了那些为了剧情需要而捏造的巧合,怪不得每个电视连续剧前都要加“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这么几个字,另外的环节都合情合理,一环扣一环,很真实,很恰当,但苏淳被抓这个环节真的可以说是这个现实的故事中最“巧合”的一步,可能是我自己学识浅薄,在我看来,这个环节完全是为了剧情而刻意加上去的,实在是这部电视剧的一个败笔,前面都相当精彩,平淡得精彩,有一种想一口气把这个片子看完的冲动,已经完完全全地把自己放到了这个剧情中去,但到了这个环节,我却提不起那几分劲了,可能是本来就不喜欢看电视剧的缘故,这个环节让我突然放松了,因为这个环节让我基本猜到了后面那几集的内容,也就没有了当初的那种新鲜感,人总是追求新鲜的,少了那几分新鲜,也就少了那几分兴趣,看后面那几集更多地是在验证自己的判断水平。苛刻一点说这个片子,也就是前面三分之二都是亮点,后面三分之一是败笔。

以往很多片子都是通过正邪两方的较量,正反两方的斗争,一般都是正的首先落于下风,然后经过努力,或者经过“巧合”,最终战胜邪的,但这个片子正跟邪却没有这么明显,确切地讲应该是里面没有邪的人,扮演邪的是这个现实社会,正义的人类在与这个自己创造的“邪恶”社会斗争,最终有胜有败,海萍胜了,海藻败了。片子通过对多重社会阶层里面人物的描写刻画把社会的“邪”展现得淋漓尽致,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高压的环境里,一个足以把人活活压得变形的环境里。海藻就是一个例子,社会的压力,人性的贪婪,现实的窘迫把一个堂堂名牌大学生压榨成标准的二奶,其实说海萍的一切都是海藻给的一点都不过分,海藻无疑成了片子中最可怜的人物,到最后甚至连做母亲的机会都没了。看了网上很多评论,有相当大一部分人都在为海藻这样的结局找原因,有人在怪宋思明的不是,有人在说海萍的不是,有人在说海藻自己的不是,更多的人在说现实的不是,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甚至有时还会有唯心的成分,这个结局却把我活生生地拽了下来。

宋思明是标准的社会上层,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他还是不满足,还是在通过自己的一系列运作让自己的野心更一进步膨胀;陈思福应该也算是一个社会上层,一个有钱的社会上层,他也继续在为自己的钱努力着,疲惫不堪地在人情世俗中摸爬滚打;海萍、苏淳、小贝之类属于普通劳动人民类型,也就是现在社会的主流,为了房子,为了生活疲于奔命,不过他们最终还是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海藻则属于被社会压力所吞并的那类,2009年的这么多“哥”,这么多“寂寞”,在很大一个层面上也是社会精神压力的产物;徐老太太则属于那些社会底层人士,口口声声叫人家乡巴佬,却不知道自己连乡巴佬都不如的那种,这里我要顺便提一句,上海跟杭州的那些上了年纪的欧巴桑真难弄,自命为城里人,却不知道自己早已成为井底之蛙。里面的这么多人物都在干一件事,那就是通过一切办法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

人要有欲望,有欲望才有动力,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来满足自己不安于现状的欲望,并让他保持在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过当你滚不动的时候别想着用所谓的工具来强行撵动,这样很有可能让雪球破裂,前功尽弃,尝试着去滚另一个雪球,把多个小雪球堆在一起的效果或许比一个大雪球更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161b20100gj8b.html

 

“网友评论:《蜗居》观后感”上的187条回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