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愚见愚说 ——《蜗居》

愚见愚说 ——《蜗居》

来源:新浪博客–>优盘中毒太深的博客  作者:优盘中毒太深  2010年01月24日


“这部电视剧演得太现实了”,这是当前大多数人看了《蜗居》后的第一感慨。

2009牛年岁末,由滕华弢导演的一部以反应大都市房奴生活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蜗居》,红遍大江南北。看完这部电视剧是在一个月前,看完后有些感触,本想写点什么,但是一直没有时间,直到今天。

一、剧中房地产事实

其实这部电视剧在08年就上映了,却在09年11月才播报观众,我想这也是导演组的特意安排,09年我们在全面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浪潮,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四万亿投资,扩内需,刺消费。这一年的房地产市场没有沉默,房地产市场低开高走,终于在最后“牛气冲天”了,到年底也没忘记“再牛一把”,进入四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更是一路飙升。数据以深圳为例,从09年的2月份到9月份,深圳新房成交均价从每平米10988元一路上涨到每平米20940元,突破2万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具有关部门统计,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涨幅比10月份扩大1.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 .2%,涨幅比10月份扩大0 .5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1.9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8%,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37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1%,可想也可怕。就在房价成为人们日益谈论的话题,房子成为摆在青年一代面前的首要难题的时候;高房价引起百姓怨声载道时;就在世界其它很多地区都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复苏感到敬畏之际,《蜗居》播报出来了,这无疑获得了社会大众的极力追捧,这部电视剧剖析了中国许多城市的民众面对直线飙升的房价日益高涨的不安情绪。它触及了中国社会的痛处,触及了我们青年一代的心,给我们80后的一代可说是沉重的一击。它更有效地击中了这个社会的软肋,甚至比爱情更触动人心。

人们不得不思考,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为什么会那么疯狂,地产价格为什么那样像放缰了的野马,狂奔而高昂,难道房地产那样重的泡沫我们的管理层就没有看出来,难道就没有迪拜的影子在里面而让管理层那样高枕无忧。有,那是肯定有,在中国,房地产对于国内GDP贡献很大,政府当然要支持房地产的发展了,于是大批开发商囤地建房,这还是免不了在90年代政府颁布《城镇国有土地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下背景下的一些问题,官商勾结现象严重,在《蜗居》里面宋思明与陈寺福之间的复杂关系,陈寺福那家伙看上去就是一副贼头贼脑的模样,在《蜗居》里是典型的媚上欺下的奸商嘴脸和暴发户气质,包括在土地竞拍和宋思明的勾结关系。也是他造成宋思明事业大计的彻底破产,当然,他自己也不得善终。按照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规定,城镇土地归国家所有(地方政府值管),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其实农村土地还是归属于地方政府所有,这一点不用多讲,都很明白,将城镇土地划归地方政府,给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也为地方政府通过大量圈占土地取得土地出让金提供了合法依据。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主要以经济发展速度和GDP增长速度为标准,再加上地方政府掌握着本地土地批租的权利,于是对本届地方政府而言,就有产生短期行为的动机和能力,大举出让土地获得土地出让金收入。现在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事权大财权小,给你五千万的资金却要你干出一个亿的政绩出来。再加上地方政担负着改善民生问题,提高居民居住条件的重任。在这一部分支出里,地方政府努力寻求将财政性支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负担转移给房地产开发商,要求房地产企业在开发某项目时必须对周围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可是开发商也不是万能的,他也需要钱啊,钱从哪里来,银行了,银行的钱的又从哪里来,从百姓的存款啊!在中国,银行是谁的,是国家的,国家不会让银行带出去的钱收不回来,不会拿砖头砸自己的教。也就在人们对《蜗居》热论纷纷时,其实应该是对房价热论纷纷。就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高不可攀而房开商却毫无顾忌的囤地捂盘的时候,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打压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诸如:12月17日,财政部、国土部等五部委出台《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明确开发商以后拿地时,“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特殊项目可以约定在两年内全部缴清,首次缴款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的50%”。如果开发商拖欠价款,不得参与新的土地出让交易;10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里提到的二套房贷款首付不低于40%;之前出台的二手房营业税征收恢复到5年(时间记不得了);再之前出台的正对房地产调控的“国六条”、“国八条”等。这些措施不痛不痒,之前为了经济“保八”所放开的闸,现在一发不可收拾。对于这些我们给予一定的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了,现在措施太刺激,万一泡沫突然破了怎么办,毕竟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对于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引以为前车之鉴,地产泡沫破灭带来的危害巨大,将造成金融系统混乱,进而拖累经济。日本地产泡沫破灭已近20年,其经济依然毫无起色,可见,不能等到泡沫破灭后再去应对。

随着09年经济数据的统计公布,全年经济形势是好的,现实了GDP保八的目标,人们预期经济热至少不会那么快就退去,宏观经济的增长提升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对于住房的需求还有继续延伸,目前的商品房供应仍难以快速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普通高校毕业生逐年大幅增加。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上还是留在了城市里,5-10年后这些人即面临首次置业的需求,5-10年后也就在30岁以后,这也正是我国目前置业高需求的年龄分布。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全民炒房”,就连国家公务员也参与其中,这个在《蜗居》里面已经体现出来。2010年国家银行信贷在7至8万亿之间,而目前国家对于二手房信贷力度仍是加大的。

我个人观点在2010年至少在开始这几个月,房价还是会涨的,只是没有09年,07年那样“牛”

二、国人一个消费观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仅属于短缺经济,而且没有拉开消费层次。其实这不仅是反应在房地产市场,整个中国经济都是这种状况。房地产开发商追求高效益、见效快,商品的价格、面积、户型越来倾向于富人,这就难怪占大部分比例的中低收入群体整天喊“买不起房”了。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了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经济蓝皮书。蓝皮书表示,全国85%家庭买不起房,房价远远超出家庭收入,土地招拍挂制度导致寡头垄断。蓝皮书表示,房价收入比(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应在3-6倍的范围,6倍以上居民购房就已非常困难,也有研究认为,房价收入比在6-7倍区间。根据这一区间,2009年城镇居民收入房价比将达8.3倍,大大超出合理承受范围。

对于任老总(任志强)说的,“如果从发达国家来看,30岁以下的人没工作几年,就靠自己独立收入去买房的几乎为0,非常少。如果未来收入不足以满足住房按揭贷款或者购房支付能力的话,都买不起房。中国的传统习惯让大家不得不买房,所以年轻人购房比例居高。也就是说,在中国40岁以下的购房比例接近于60%—70%,这个比例在全世界都没有过,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房子太便宜了,原因也在于中国有一个巨大的50年左右的福利分房制度,所以让大家更愿意把拥有私有住房来作为自己的梦想”。这一点我不实为赞同,他是个大人物,他是个地产商,他有他的立场,他当然希望房价越高越高。

在中国既然有85%家庭买不起房,也就是说高房价是85%的中国人不愿意的,他们承担不起。房地产市场火爆了,对于GDP的贡献是拉上去了,可是是以百姓大众的利益损害为先。也就是中国短缺经济,GDP的上升真正不是以消费拉动的。我一个同学QQ聊天说,“经济越是增长了,百姓的日子越不好过了”,不错,正是这种情况,看看我们的人均GDP,真正落实到百姓头上的可以消费的数额是多少,如果老百姓的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是被损害了,还谈什么解决民生问题,十七大中声势浩大的解决国际民生问题的承诺又拿什么来向观众兑现。

不过反过来又想,我们为什么要拼命的买房,越高越买,第一批买房人把房价买高了,第二批买房人接着买,以此来将房价步步推高,在这一点上我有些赞同外国人的观点,“他们说中国有80%的人认为有房=幸福,而且幸福意味着必须得有房子,那样才自豪,就是房子=幸福=自豪感。在中国结婚时候没有屋子就不被看成有出息的人、结婚时有房子才是理所当然的等,这些哪门子的幸福内涵了。”几千年的传统思维,几百年的消费观,几十年福利分房,也难怪人们都想拥有一套房子才安心,不过我认为,人生短短几十年,有时甚至是火急火燎的来到人间,20年懵懂而过,20年为买房买车努力打拼,除去睡觉生病,吃饭闲聊,算算还有几个二十年,这就相当于一辈子因按揭而为银行打工,也相当于我们因为努力打工而来到人间,别忘记了我们国家的房子只能使用70年,七十年过了,得续缴出让金,要不土地国家还是要收回去的,买的屋子也只承认土地使用权,这即是没有价值。相当于我们为了买一个水泥做的大箱子辛劳工作流汗。” 而且房子普遍质量低下,新盖的楼房过个5年看上去外表看上去就已经很旧了,这一点又免不了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年(1978-1994),居民要求不高,开发商急功近利,小区房子普遍呈现的“一年新,二年旧,三年破”的现象,等到按揭还完了,人也老了,房子也破旧了,后又终归黄土。

不要说我悲观,你真的想通了或许就是这样子的,何必硬生生的将幸福与房子挂钩,现在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就是买房实行的是“6+1”模式,对于我们80后的一代来说,我们老的一辈本来就不容易了,辛苦养育我们几十年,等到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因买一套房子还有去啃他们的那点积蓄,为何要那样自私,我们于心何忍啊,幸福感在于真正的享受,幸福的婚姻存在夫妻彼此的信任与关怀,《蜗居》里,海萍挑房近于坎坷的地步,自己没有多大能力,偏偏为了面子一定要买套新房,死要面子活受罪。苏淳不好开口向家里要首付款,最后所导致的一系列矛盾与悲剧,这是一种观点,而有点人买房时为了攀比,有人买房是在炒作在投机,而我们在帮助地产商们抬高房价,作为一个学生,我认为我们达不到美国人那样“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豁达,但是这一点上我们真的应该看开一些。

退一步说即使要买房子,又何必硬生生的在江州那个地方买,一万多的房价,海萍也偏偏选择就要在那里扎根,偏偏要在上海那样的地方买一套新房,而且条件不能一般般,在他们看房子时候,本来开始按照苏淳的想法就是买下那套出行方便,交通四通八达,周围都是便民生活设施,大超市有好几个,去市中心很方便的二手房,可是马上遭到海萍的反对,她说 “苏淳,我突然改变想法了。我觉得我思路错误。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二手房我们都不满意?因为旧!无论看起来多么光鲜亮丽,那也是人家住过的,有别人的气息。所以,我决定,从现在起,我要看新房,我要买处女房!我是第一个拥有者!” 整个电视剧结局的悲剧从一个侧面讲就是嗨萍近似苛刻的选房要求引起,妹妹为她买房向高官借钱,最后人情债肉来偿,所带来的一切感情纠葛与悲剧。电视剧里海萍是典型的做中产阶级春秋大梦的伪坚强女,她的虚伪与伪强她一直自视过高,没有审视自己的位置,在江州那个地方没有看清自己是谁,最终成了可怜的房奴,这影响她的价值观,整天就是唠叨房价太高,发泄各种愤怒,愤怒于房小钱薄,愤怒于柴米油盐,愤怒于街坊邻里,责怪自己的丈夫又是怎么样的无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有房梦,断送了妹妹的一生幸福。连首期款都没有,就要谋划买房,搜刮双方的父母不说,连妹妹的结婚钱也不放过。这又是何必,有房才能体面一点,这种价值观害了自己,害了妹妹一生,中产阶级虚荣的一面,无原则攀比的一面,不量体裁衣,审时度势,自不量力的一面在这个女人身上表现出来了,人的幸福在于幸福的家庭与婚姻,难道幸福的家庭与婚姻就偏偏要挂在江州那个地方吗,起码的理财观也没有,贷款购房房价一般控制在年收入的6倍以下,房屋月供款与税前月收入一般比例不得超过25%-30%,超过这个范围,或是当投资买房/每月预计租金支出 出于12范围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买房还是租房比较划算了。

三、宋郭那段生死恋

据说原载小说主要写的是宋思明与郭海藻之间那段生死恋情。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很重视感情的人,对《蜗居》里面的感情之事也有一些感慨,这里愚论点点。

电视剧男一号宋思明,市长秘书,在江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手里握住让很多人许多人顶礼膜拜诚惶诚恐的权力,然而他做人低调,无不良嗜好,为人睿智多谋,做事谨慎低调,城府颇深,典型的“成功人士”代表。女二号郭海藻,郭海平的妹妹,二十五岁,年轻靓丽,大学毕业,经常换工作,一普通小白领,没有什么家底,很简单清纯,小贝的女朋友。他是陈寺福实现自己梦想的一颗棋子,是陈寺福公司一个摆设的花瓶,是陈寺福在生意上与高官烛酒言欢时的戏子陪客,是连接他与宋思明的一条很严很紧的纽带。

剧中宋思明在一次与陈寺福的聚会上认识了郭海藻,因为她单纯可爱而喜欢上她,像过海藻这样家底一清二白,单纯点可爱点,宋思明肯定是见的多了,手握大权,投怀送抱是少不了的,为什么就对她几乎一见钟情,后来剧本还是多多少少给了点解释,就是郭海藻长得像他早逝的一个梦中情人XXX。

剧中宋思明是爱海藻的,宋思明是个很有责任心的男人,他在认识海藻之前,对家庭负责,忠诚,不近女色。遇到自己情人后,对自己的情人一往情深、至死不渝。对于妻子还是一如既往。当过海藻第一次与宋思明发生关系的后,她很后悔,千般懊悔万般无赖,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能做的就是不要陷入进去,她认为这只是偶然,他们之间不可能,当第二次又发生后,她俨然觉得这是在作戏,这是她应该付出的,人情债肉来偿嘛,但是她头脑很清醒,她知道这是只是临时的关系,这只是她人生的一个小小插曲,所有她一边沉溺于与宋思明的肉欲之欢,一边小心的维系着与小贝之间的关系,然而当他们的关系被小贝发现后,她也没有表现后悔,而是对于被小贝发现赶到有些惊慌,她想到的是该怎样来安慰小贝。他知道小贝是爱他的,他知道小贝是不会离开他的,她也爱小贝,可是这时候她已经离不开宋思明了,离不开宋思明给她的物欲横流的诱惑,她的人情债还没有尝完,所有在春节老同学聚会时暂住的酒店里,当说宋思明问她不可能就永远在他与小贝之间徘徊吧,她要宋思明给她时间,其实这只是缓兵之计,她不想离开小贝,她也达到了宋思明给她的好处,他奢侈的希望能够同时拥有这个两个男人,一个是短期的,一个是永久的,两边好处都要占到,剧中精细的描述了这个可怜却又贪心的小女人。接下来当宋思明给她发的短息被小贝发现后,她企图两全的想法被击得粉碎,她知道她与小贝的恋人关系彻底结束了,她不可能再回到小贝身边—-背叛的伤痕无法抚平,于是她选择了宋思明,这个时候她安安心心,高枕无忧。

现实是她只是宋思明的二奶,她得到了物质上富裕十足和经济上的充分保障,宋思明那么爱家,那么位高权重,不能给她一个确切的名分,她现在爱的这个人,要把另一般分给另外一个女人,她现在不敢去抢,本来就是在抢别人是爱,她哪能这么不要脸。于是,她守着这个一半的男人和漂浮不定的幸福,生活在不确定和惶惑之中。难道这才是她想要的嘛!

在这里我们彷佛在说,郭海藻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姐姐还债,只是这种方式不对,显得她有些单纯与无辜,我们现在来看一段台词:

如果我的生活像一卷录影带一样

我一定要找到我22岁时候的那段带子

我一定要重新 重新播一遍

那时候我就会选择

和我的爱人

回到老家

买一套不大的小房子

和我的孩子

和我的爸爸妈妈在一起

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可能那种生活

才是我想要的

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样

那么简单 ————郭海萍

这说明到最后郭海藻还有些后悔的成分在里面,其实不是一些,而是在失去了人生最最珍贵的东西后发自内心的忏悔,她当然后悔了,她失去了深爱自己的小贝,用小贝的话说,我爱你都爱到骨子里去了,失去了女人最珍贵的东西,孩子流产,连子宫都要被摘除。从她的这段台词可以看出她的悔恨是发自内心的。既然发自内心,既然希望生活简单就好,爱情讲究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可当初为什么还有离开小贝,虚比浮云,肤浅的去看待生活。难道仅仅是为了还债嘛,姐姐在债台究竟高到了什么地步需要你用身躯来偿还,姐妹情深,非得牺牲自己的青春才算,内心就没有那种物质上的满足奢望。

选择离开深爱自己的小贝,试图去尝试那种奢华。背叛了爱情,背叛了小贝,换来沉痛的心灵伤害,也许她这辈子也走不出那道阴影。她原本不是一个复杂的人,她只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小女人,她要的幸福只是一个深爱她的男人,日子平平淡淡,充满小烦恼也充满小乐趣,然而与之偕老,莫失莫忘,这才是她要的幸福。仅此而已,她原本得到了一个,可是在物欲横流在花花世界里,她又弄丢了。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不感慨,也不能怪郭海藻,剧中即使没有郭海藻,也会有王海藻,张海藻来代替她,小贝他没有钱没有权,没有房也没有车,海藻当然要离开他了,他拿什么来爱海藻,那什么来恪守他们之间山盟海誓的爱情。

现实里的选择远不止这么简单,海藻的思想斗争也远不止这么简单,宋思明与郭海藻之间的感情债也远不止这么简单,可悲,可叹,也可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a97dbf0100h44y.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a97dbf0100h45e.html

 

“网友评论:愚见愚说 ——《蜗居》”上的190条回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