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人物性格剖析
来源:雅虎男人 > 雅虎专栏 > 蓝白专栏 作者:蓝白 2009年12月31日
《蜗居》已经看完一个月了,一直想写一些感受,今天终于有机会来写一下。
《蜗居》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这是一部长篇写实小说,虽然有着些许“情爱”的镜头,但是,我却并不认为这会影响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甚至可以说比那些仅仅只有“床上艺术”的粗俗电视剧要强的不知多少倍。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尤其是写实小说,它注重的也许并不是缜密的小说结构以及线索的交叉等等等等,对它来说,最重要的,只是生活的原生态,原汁原味的生活原形,追求的是那种最大程度的精神感应。
下面来评说一下里边的人物吧:
郭海萍
其实,我在刚看《蜗居》开始,我就被这个最先出现的女1吸引住了。我感慨这个角色塑造是那样的真实。海萍身上更多的带着传统的味道,从小在农村出生长大,奋发图强好不容易从农村考上了城里的大学,并且,为了能在城里安家落户而努力奋斗。她并没有找一个有钱人家的老公,而是嫁给了和他有着同样背景的苏淳。在婚姻这件人生大事上便能很大程度上看清她的传统本质。虽然,她在之后一直在埋怨苏淳的“无能”,但是,这应该就是她面对爱情与残酷现实的矛盾冲突时的无奈与无助。这种无奈与无助并不是作者用来告诉我们海萍爱发牢骚,而是告诉我们这种牢骚产生的社会原因与无奈。
我们不妨去想,海萍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为了父母及妹妹,拼命努力工作。是那样的积极,那样的呕心沥血,夜以继日。那在现实生活中,像海萍那样坚强、忠贞的女人又有多少呢?有多少是在现实面前倒下,因为种种的社会压力而走到离婚的下场。现在的离婚率升高,那全都是因为有了第三者吗?还是因为社会的压力与矛盾呢?
在作品的高潮,也是海萍的人生低谷的时候,社会是那样的无情,面对这位年轻的母亲苦苦相逼。让妹妹帮着凑钱买房并且去哭诉,也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会认为海萍自私,把自己的苦难告诉妹妹,给妹妹压力。但是,我认为这很真实,真实不是说海萍自私,而是她的确很无助,因为当人的精神崩溃的时候就是那种寻找依靠,向亲近的人倾诉的表现。更何况她是一个女人呢。
在海萍明知是宋给的房子借住时,她虽然推辞过不去住,但是,在最终还是借住到宋提供的房子里。也许这一点上会有人的觉得她自私。我不否认可能会有一定自私的因素存在,但是,还有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如果拒绝宋的帮助,是否也会给海藻带来压力和麻烦呢?我认为这也许是海萍有担心的地方。所以,她接受了宋提供的帮助。
在孩子的问题上,作者也有描写,依然是那样的真实。一切为了孩子,可是到头来,孩子对自己却是那样的陌生。自己在城市都顾及不暇,更不要说孩子了。在精力与财力上都是海萍、苏淳这对年轻的父母所承受不了的。在剧中,在关于孩子的演绎时还有关于这方面的旁白。细细品位,便能体会作者的语意。
郭海藻
海萍的亲妹妹,虽然在最开始妈妈并不赞同她像海萍那样考城里的大学,但是,她还是与命运抗争,考到了姐姐曾经上的大学,挤身这座繁华而嘈杂的城市之中。
在海藻找工作的问题上,其实,就已经为宋思明的出现埋下了伏笔。虽然大学毕业,但是,在无背景无后门无经验的三无现实面前,求职只能屡屡碰壁。
作者通过海藻的堕落也在告诉我们:人升华很难,堕落却是那样那样的容易。
在海藻的堕落过程中,穿叉着海萍无助倾诉的情节。这是一种诱因也是线索,人们都想像孙悟空那样集所有本领于一身,变得神通广大。如果自己不是孙悟空,那就要去结识一个孙悟空。使不可以变为可以,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在营销学关于人脉理论上所讲的:“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 (what you 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m you know)。”但是,在获得帮助的时候,也有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就可能会失去不该失去的。
海藻进入“二奶”角色很快,很快就适应了这个角色,并且对这个角色有着特殊的感情。原本吃高级冰淇淋都舍不得的她能够开上宝马Z4,能够因为服装售货员的一个言语刺激而为两套自己都没试过的高价服装买单。那是一种女人虚荣心的高度体验与满足。
不过,从“妹妹”的角色来看海藻,她却是一个优秀的妹妹,因为她在姐姐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可以付出一切代价来帮助姐姐,虽然动机并不是完全为了姐姐。
不过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海藻从一开始对宋思明就有着潜在的需求,而海萍的苦难倾诉或许成为了海藻来说服自己的一个借口。
在本剧的最后,小贝发现了海藻与宋的事情,虽然海藻心里十分的内疚,但是,她应该在做这个事情之前就已经考虑了后果,所以,即便小贝之后暂时原谅了她,但是,最后还是海藻说了:“小贝,我们还是分手吧”。这个结果也就不难解释与理解了。
海藻在最后与宋太太交锋的时候,能够让人联想到在古代皇后教训妃子的场面。最后,还是两败俱伤。都不是聪明的选择。
海藻选择给宋思明生孩子并不是一个聪明理智的选择,可以说是错上加错,一错再错。如果海藻当二奶的话,那么还有挽回的余地,可是生了孩子的话,那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眼光确实很短浅,为了自己对权利与物质的一时依赖而牺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苏淳
苏淳和海藻有着相似的背景,如果说苏淳老实,我不否认,但是,我并不认为苏淳傻。我认为他能够娶到海萍就是他的成功,他在开始忍耐海萍的责骂,我认为也是十分聪明的选择。这种聪明并不是说在等苏淳有钱有地位之后甩掉海萍,而是说,海萍对于这个家是那样的憧憬与辛苦,自己忍受的是海萍的责骂与牢骚,而海萍承受的却是相当于一个男人对于一个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忍受海萍的责骂与牢骚也是对海萍的一种爱的体现。
在海萍要买房的时候,让苏淳去管父母借钱,而苏淳没有去借。我认为苏淳做的没有错,苏淳是个孝子,跟这样的男人在一起的话,你会感受到他真实的爱。如果他只顾自己而不顾父母去借这个钱,是否很自私了呢?这一点和现在的社会有些反差。现在的社会,买房子的年轻人有多少不是啃老族呢?因此,海萍虽然知道苏淳去借了高利贷而大哭大闹,但是,发泄之后,她还是回到了那个家。因为苏淳本质并不坏。
苏淳在泄密事件之后,由于宋的帮忙,苏淳升了科长,他居安思危,在受到大家请吃请喝,甚至行贿送礼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辞职转业,再一次说明了苏淳的聪明。他能够吸取泄密事件的教训,泄密事件其实对于苏淳来说也只是因为一个法律知识空白的原因。
从最终的结局不难看出,他虽然没有宋思明当初的权势,但是,结局要比宋要好的多,一个幸福的家庭,那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孰智?孰愚?
小贝
小贝先于宋思明的出现而出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前面的海藻与小贝这种艰苦蜜月生活,海藻也许不会对宋有那么大的期待。打个比方,你开过了QQ,你才会对宝马有更大的期待。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方向盘可以不那么抖,胎噪、路噪可以很小的。原来140km/h并不是什么极限……
小贝满足不了海藻的物质需求,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分手。
在感情的问题上,我认为可以形象的比喻成天平或者跷跷板。一方是需要根据另一方的需求砝码的增减而增减以达到平衡,平衡方能持久,如果能够双方共同主动去寻求这种平衡,那么效果应当是最佳的。
在一开始,小贝与海藻的MSN聊天信息交流上我就有所感叹,小贝这种恋爱方式明显是对于十七八岁的小姑娘用的,而海藻是二十七八岁,这十岁的年龄差距就可以让一个单纯小姑娘的爱情观现实的多的多!
小贝没有苏醇聪明,他还自信的去笑话苏醇,暗示苏醇海萍有可能出墙……悲哀!
小贝固以为自己凭借“雨中送伞”式的浪漫邂逅可以娶到海藻,但是,他却忽略了精神与物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需求。精神替代不了物质,物质也替代不了精神。只有精神缺少物质,而海藻的优势需求又正是物质,那这个天平又怎能平衡,也更不能持久了。小贝要明白现实与浪漫电视剧中的结局是不一样的。
对于二人最好的选择就是,如果自己没有改变需求取向的意向,那就不如早点分手,趁着还有一丝感情尚存。可是,遗憾的是故事情节并不是这样。
宋思明
并不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保罗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对于宋而言,如果从哲学角度来讲,他已经到达了一个人生的颠峰,有家,有成就。那么,相对弱势需求就成为了他的主要需求,也就是故事中所交代的,海藻长的很像他曾经的一个大学女同学。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宋对海藻如此这般了。
小道消息说宋思明的角色影射了真实中国某个城市的政府官员,所以禁播。哎~~~~~身正又怎怕影子歪呢?!
海藻妈
也是海萍妈,其实是一位很聪明的母亲,能够很清楚的认清形势。
其实最早提出让海萍买房的也正是海萍海藻妈,她知道房子对于孩子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也毫不吝啬的愿意给予一定的购房款。优秀的一家之长当应如此啊!还包括觉察宋与海藻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在海藻怀孕后,海藻妈伤心、生气、着急打海藻之后说的那段话。
海藻的今天其实也正是当初海藻妈所担心的,所以不想让海藻离开身边。海藻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能够包容、宽恕自己的孩子所犯下的巨大的错误。
宋太太
典型的太太形象,整天脑子里基本是子女,以为男人是自己种的庄稼,竟然想到用收获这个词。这是一种什么心态?交换?还是占有欲、控制欲的集中体现呢?
最画龙点睛的是作者描写有一次宋想和宋太太做爱,在宋刚趴在宋太太的身上,宋太太却说女儿的考试片子怎样怎样,找理由脱身了。
还是那个天平道理,宋太太并不了解或者是了解了但是不能够满足宋的需求,那么这个天平就会发生倾斜,当达到一定角度之后便会引发质的改变。否则,宋怎么能还想在外边找个女人给他生孩子呢?床上描写的这一情节只是一个典型罢了。
宋太太在找海藻谈话的时候显得很自信,自信的理由是自己是正房,很让人可笑,你老公都有外遇了,你还以你是正房而感到自信,而有很大优越感,却不是危机感!
虽然在最后真心想帮助宋的还是宋太太,甚至把父母卖房的钱都准备给宋赎罪,却依然改变不了悲惨的结局。
陈寺福
包工头出身,自以为靠着那点拍马屁的工夫就能够“大树底下好乘凉”了,以为自己就是未来港股上市的CEO了,如果混好了,可能能成为第二个黄光裕,结果连汪建中的程度都没混上就被逮捕了。。。可悲!
李家阿婆
“……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什么古人在“七十从心所欲”之后要加上“不逾矩”呢?这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李家阿婆年过七十却为了一群不孝的子孙而丢掉了性命,提前上了路。实在不应该。为了钱,老太太都能精神抖擞拿起当年抗战的精神……
李家阿婆是一个典型,现在社会老龄人口比例越来越大,一方面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保健意识增强,但是,却不乏有时看到有些类似李家阿婆的不服老的老人。当你在公共场所看到或者听到老年人和年轻人吵骂会是什么心情及感受?难道全是年轻人的不尊老吗?还是倚老卖老?
人若想老有所终,应是顺应自然!
从这个人物也能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还有很远的距离……
《蜗居》以房子为中心,以人物情节的穿叉为线索,以写实为结构,反映了社会的真实现状,表达了大众的主观与情感的需求。
作者在深度观察、揣摩社会真实客观生活之后,去虚构故事情节,将表现的客观对象放到一个想象中虚空里,去提纯、凝出精华,之后变成精神化的,高于自然的作品。
“大道之行,无所不寓”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像《蜗居》这样优秀的作品。
以上为我个人对《蜗居》的一点浅见。
http://yxk.cn.yahoo.com/articles/20091231/1n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