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现实主义”的提醒
来源:半月谈 作者: 2009年12月25日
尽管遭遇台词露骨等非议,电视连续剧《蜗居》还是火遍大江南北。很多人等不了电视台每天一两集的缓慢速度,干脆买了光碟或直接挂在网上,没日没夜地追着看。这个关于房奴、金钱和爱情的长篇故事,因为直面现实而深深拨动了观众的心弦。
直面现实困顿
《蜗居》在观众中尤其是年轻人中引起的反响,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究其原因,是这部电视剧将目光投向了年轻人当前最为挂心的房子问题。
《蜗居》直截了当,不回避,不粉饰。这种“现实”建构在两种叙事层面上:故事的真实及对话的真实。近年来,令很多人感慨的“房奴”生活虽经各种媒体连篇累牍报道,却从未见有任何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正面触及,小说、戏剧、影视剧,一概对这个沉重不堪又老生常谈的话题视而不见,各种房子往往只是心安理得的故事背景,而根本无需追问它是怎么来的,来自哪里,但《蜗居》直接把这个忽略已久的主题拎了出来。在一些大城市,许多“房奴”的买房史都是一部凄苦的个人史,《蜗居》紧扣这一主题铺陈情节,自然容易引发强烈共鸣。这部电视剧的对话也让人印象深刻,没有刻意粉饰的文艺腔,也不同于那些不经加工、直接照搬的“生活流”,它呈现的是调侃、反讽和“大胆”,比如:“她终于跨入百万‘负’翁的行列”、“她的房子就是她的坟墓”、“你抽一辈子烟就烧掉我半套房子”……
高得离谱的房价既是真实写照,也是故事的起点。观众在追随海萍租房、购房的过程中,《蜗居》试图让观众进行一次自我逼视:作为“房奴”,城市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人生的价值、理想、尊严,这些重大主题,在面对一套贵得离谱的房子时,是坚如磐石还是不堪一击?当从前的价值观一再丢盔弃甲,现实生活中的理想和道德是否将完全跪伏于物质决定论?
但《蜗居》对这一主题的开拓显得薄弱。令人惊讶的是很多观众对海藻的同情、对宋思明的认同。原著作者六六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都辨别不清,我就搞不清楚是我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了。”这样的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作品本身并未呈现创作者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开拓,一些脸谱化的塑造还是大大削弱了该剧的批判力度,致使观众只能在粗浅的生活表象中转圈,却无法更进一步。
不过,《蜗居》直面现实困顿的勇气已属难得。“这就是一部直面现实人生的电视剧,它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这样的电视剧太少了。”一位网友如此评价。
中国影视剧的“伪现实”
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真诚直面现实,真诚对待观众。以这个标准衡量,我们的影视剧创作还差得太远。
在一些所谓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作品中,观众看到的要么是官场的勾心斗角、家庭伦理丧失的悲情人生,要么是青春偶像扎堆的浪漫喜剧。客观地看,中国连续剧类型已逐步成熟,各类题材的丰富亦满足了不同观众群的收视需求,其中不乏精品力作,如《潜伏》《雾里看花》等。但总体而言,现实类题材仍然缺乏足够的精神力度,很多连续剧的“悲惨、诡谲、复杂”往往都有过分夸张、伪造之嫌,反而距离老百姓太远。
2009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年份:国产电影出现“井喷”,无论公映数量还是生产总量均超越往年,预计票房总额将达60亿元,比去年的43 亿元增幅近40%。但数量的井喷并未带来质量的飞跃。昆明新建设影城宣传企划负责人徐峰认为,今年约4/5的电影“不及格”。“如《红河》《追影》《白银帝国》《狼灾记》《麦田》《花木兰》等等这些事先看好的大片,观众就是不买账,要么故事太糙,要么玩弄形式,要么炒作明星,完全名不副实”。至于《追影》《大内密探零零狗》《盗版猫》之类只能算是劣质的山寨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急功近利,潜心创作出直面现实、打动人心的精品力作,已经成为中国电影面临的重大挑战。
其实,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永远会受到追捧,如《老井》《黑炮事件》《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等,可以说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一位网友在其博客中对中国影视剧的评价基本准确,“国产影视剧,靠的是场面、是演员,情节简单枯燥……说到底就是‘靠演员撑场面、靠场面顶剧情’。中国影视剧发展很快,但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http://estate.chinanews.com.cn/estate/estate-lspl/news/2009/12-25/20387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