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体报道

解放日报:《蜗居》照见的人生

《蜗居》照见的人生

来源:《解放日报》 14版:朝花   作者:孔 曦  2009年12月10日


  三十多年前,从嘉定乡下到我家走亲戚的表哥表姐,经常在我家谈论造房子的事。造一幢三上三下七道梁的楼房要多少钱,已经存了多少,哪里买木料买砖头……我妈每每发牢骚说:“难得来看我一趟,老是房子房子的,烦死了!”那时,我们一家四口住在一套十七平方米的新工房,两家合用的卫生间在走廊里,里面只有一只抽水马桶。我和弟弟的“卧室”,是一块纤维板隔出来的“后间”。这个小小的后间只能放一张单人床,弟弟的床搭在我的单人床上面,一个放被子的“被头箱”,还有一张书桌。1977年下半年和1978年上半年,我就是坐在这张书桌前,伴着父母在“前间”看电视的声音复习功课,考上大学的。

  这两年,母亲感慨说,以前是乡下人愁房子、想房子、造房子,现在轮到上海人念叨房子了。想房子、看房子、买房子,还有房子……

  说这些闲篇儿,是因为最近热播的一部电视剧。荧屏上,农村题材、红色题材和谍战题材轮番火了,之后,是满城争看《蜗居》,满城谈论《蜗居》。这部电视剧的走红,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它直面房奴、二奶、反腐、拆迁和钉子户等社会热点问题,想不红都难。有人说:“与其说电视剧《蜗居》制造了新一轮‘房奴’话题热,不如说高烧不退的‘房奴’情绪成就了《蜗居》”。

  一、直面当下的现实

  《蜗居》直面当下的现实,有着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把房子作为切入点,以郭海萍和苏淳这对新都市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铺垫,通过一系列租房、看房和买房、等待交房、验房等情节,呈现了众多年轻人在大城市里的生存困局;展现了都市里百姓生活的浮世绘;撕开了掩藏在爱情婚姻光鲜外壳之下的伤疤;也揭露了房产价格是如何在贪官污吏和房产商的共谋之下疯狂上涨的。电视剧的人物、故事和细节,绝大部分都如此的真实。海萍、苏淳、海藻、宋思明以及他们身边的各色人等,仿佛就是我们的同事、邻居、亲朋好友,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的海萍和她丈夫苏淳,在煤卫合用的老房子里,为柴米油盐和水电费煤气费跟做钟点工的邻居斤斤计较地斗嘴,为买不起房争吵不休。电视剧刻画的那种不甘心被生活打败的痛彻,那种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凄苦,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

  有人把《蜗居》称之为“现代房奴的辛酸史”。在中国,苏淳的想法可以说是每个都市年轻人的人生目标:“买完了房子生孩子,人生大事就完成一半了”。为了摆脱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漂浮感,为了寻求一种有依托有依靠的感觉,为了自己以及后代能融入大都市的繁华热闹,很多人“一定要买房”。为了买房,我们不惜降低生活质量,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一个平方一个平方地攒钱———打打长途电话,心疼半个平方米没了;想买一台电脑,又心疼半个平方米没了;打个的,忍不住感叹少掉了几块瓷砖。然而,郭海萍的“将来我工资比房价涨得厉害!”竟一语成谶,成为反面的谶语。当我们辛辛苦苦地攒了以为够了的首付,却发现完全不够,不够!为了首付,我们不得不东拼西凑,罄尽双方父母的家底;有时,“不仅是口袋,连灵魂都被掏空了”。没有踏准房价上涨节点的我们,在看不懂的惊诧里,在追不上的懊恼里,在“这次我们不咬咬牙买,可能一辈子就买不起了”的焦虑中,心甘情愿地成为百万负翁,被房贷、吃穿用、人情往来、交通费、物业管理费、手机电话费还有煤气水电费“这些数字逼得一天都不敢懈怠”,为银行打一辈子工。住进新房子的同时,仿佛也住进了坟墓。

  倘若经济适用房能真正惠及大多数低收入家庭,倘若有足够多的廉租房供都市平民和新都市人居住,人们或许不必为一套住房赌上一生。其实,绝大多数人对他们要耗尽一生积蓄买下的房要求并不高。他们要的,仅仅是一个家。就像海萍所说:“我要家,交通便利,附近有菜场、有学校、有医院或者卫生所”。当下的现实是,就连香港女作家亦舒笔下的那种“客厅对牢别人的厨房,肉帛相见”的廉租屋,很多很多人也是求而不得。

  二、生活化、有意味的台词

  《蜗居》的台词发自深厚的生活积累,极具生活气息,夫妻、姐妹、朋友乃至官场上下级之间的对话,或俏皮泼辣,或幽默机趣,或暗藏机锋。看似信手拈来,却富有生活哲理。网上甚至出现了《蜗居》经典台词。听到下面这些对话,人们都会发出会心一笑,即使这笑是苦涩的:

  “我现在明白了,敢情,这现在的楼房根本不是为我们这种人造的。(海萍)”

  “你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讨论房子,都在炒作房子,都在囤积房子,你要是没有一套房子啊,你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你就忽然有一种恐惧感。(苏淳)”

  “你像个男人吗?要能力没能力,要本事没本事,你说你为这个家贡献过什么?”“我当时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我嫁给你这样的人!(海萍)”

  “醒悟到不能靠男人,已经太迟了。(海萍)”

  “男人们……那段最青涩、最萧条的时光,正是荷尔蒙最强的时候,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没有……能守住一个就不错了。可现在,就像撒了欢的小狗,关了半辈子的猛兽,一旦有选择,有了条件,干吗不成就青春时候的梦想呢?(宋妻)”

  “做女人就得对自己好点儿,得吃好喝好玩好,一旦不小心出了意外了,别的女人就花咱省下的钱,住咱积攒的房,睡咱节省用的老公,还打咱心疼的娃。(宋妻)”

  三、人物刻画生动

  《蜗居》的人物刻画得非常生动。呼风唤雨的市长秘书宋思明、外表清纯内藏心机的海藻、浑身冲劲的新都市人海萍、憨厚淳朴的妻管严苏淳、忠于爱情的小贝、痛苦隐忍的宋太太、贪婪的地产商、愚蠢的包工头,以及钟点工、钉子户、居委干部……各色人等,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很多观众不喜欢海萍,开头的几集,我也不喜欢她。因为,她就是我们最最真实的写照。谁会喜欢镜中并不完美的自己呢?我们从《蜗居》里看见了一个“有层次”的、相信爱情相信梦的文学女青年海萍,是怎样磨砺成虚荣、泼辣、脾气暴躁、瞻前顾后、神神叨叨的家庭主妇、一头“周期性咆哮”的“母狼”。在电视剧的前半部分,海萍的大部分镜头,几乎都在表现内心欲望对她的煎熬,描摹她的百爪挠心。

  对海藻,观众的感想或许更复杂,同情,惋惜,还有唾弃。我们看见了一个貌似清纯高傲的女孩,是如何被欲望驱使着,被权势裹挟着,一步一步、半推半就、身不由己地嬗变成一个欺骗爱情的背叛者、一个贪慕权势的“小三”,再也不能回头。

  城府深、心机重的宋思明一贯严谨,“大脑像电脑一样准确”,“一辈子不说一句错话,不做一件错事。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他棋盘上的棋子”。遇见了长得很像他年轻时候梦中情人的郭海藻,产生了怜香惜玉的冲动,不由自主地陷了进去。接下去,便是家花野花都爱,红旗彩旗都要。也许,因为张嘉译的外形太俊朗,气质够儒雅,演技太好,他饰演的宋思明,本该受到鄙视,却博得了不少观众的欣赏和同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太多无助的普通老百姓,喜欢宋思明的成熟体贴、洞悉世情,“搞得定,有能力”;看多了成功男人滥情无度的女观众,更喜爱宋思明的沉稳、渊博和用情专一。有网友说,一个有优点的坏人,往往比高大全的伪君子更可爱。其实,每个女孩的心底都有一个“宋思明”。在灯红酒绿的繁华里,在朝九晚五的奔忙中,想做海藻的年轻女孩大有人在。如今,有不少年轻人希冀幸运女神的降临,通过某种捷径,少奋斗几十年,过上有房有车的中产生活。有的手中有权的官员,或多或少也想做一回左拥右抱的“齐人”。

  《蜗居》的编导说出了沉积在很多人心底、极具代表性的疑惑和困惑———

  “房子和爱情相比,什么更重要?”

  “现在这个社会真的很难说,到底哪种选择是对的,哪种选择是错的……累与不累、好与不好、值与不值,别人替你做不了回答。”

  有时候,人就是被物质欲望慢慢吞噬的。被权力和金钱腐蚀,渐渐地沉沦、迷失。为了满足物质欲望,我们总是积极地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些无私的借口———海萍买房是为了给女儿母爱;海藻做情妇是为了支援姐姐买房子;宋思明金屋藏娇是因为爱海藻;李老太做钉子户,是为了给孙子弄一套大房子……海藻的被同情、宋思明的受欢迎,一方面是编导参透了人性,演员演技出色;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当今的某些社会现实。

  电视剧的末尾,宋思明与妻子的话别、嘱咐女儿的临别赠言,揭示了他对过往的以权谋私追悔莫及。《蜗居》主人公的命运,对现实生活中的宋思明和海藻们不无警示作用。贪官受到了惩罚,失去胎儿的二奶再也不能当母亲。当万念俱灰的宋思明松开双手,任高速行驶的轿车与迎面驶来的卡车相撞之时,当弥留之际的他在心中向女儿道歉,寄语她不要走错人生路的时候,这个博览群书的高级秘书,是否想起了陈毅的名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蜗居》的编导想告诉观众,我们必须克制内心的欲望,警惕权力和金钱的诱惑;我们自己不能沉沦,也不能出于自身利益默认亲人的沉沦。虽然“通往幸福的道路,钱是不能少的”,但如果,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只有金钱和权力,路的尽头,很可能并没有幸福。

http://epaper.jfdaily.com/jfdaily/html/2009-12/10/content_274780.htm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