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荧屏上的“恶之花”?
一部热得发烫的电视剧 一个越议越热的社会问题
来源:沈阳日报 第A13版:文化综艺 作者:本报主任记者 李彤 2009年11月27日
写在前面:电视剧《蜗居》在东方卫视(此前在北京、上海地方频道热播)播映后,引发了收视热潮,但同样也引发争议。我们在这里刊发记者撰写的 “正”、“反”两篇文章。这种“当面锣,对面鼓”的“擂台赛”方式,我们今后还将继续做下去,欢迎广大读者关注,以促进健康、正常的文艺批评。
《蜗居》为什么会这样火?
《蜗居》为什么这样火?近期一网站发起了一项网友投票吸引了36万名网友,结果显示八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蜗居》的题材本身就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一句话,它透视房奴情感,讲述了百姓的“七情六欲”。
《蜗居》讲了房子的故事,是个很现实的角度
《蜗居》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最普通的工薪族身上,故事中极少有大事件,无数家庭琐事造就了无数小委屈,也就不能真正的大悲剧起来,然而琐事见真情,琐事中才有观众得以共鸣的大问题,这也是《蜗居》总能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的重要原因。
《蜗居》里,三对男女故事围绕某大都市过山车般疯涨的房价展开,裹挟着官场腐败、包二奶、房地产界官商勾结、拆迁钉子户、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白领房奴等等当下热门社会现实问题,用导演滕华涛的话说:“我和六六的理想是,希望通过《蜗居》写一部2002年到2009年之间中国的小历史。”
《蜗居》感情纠结也很雷人
《蜗居》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就是郭海萍夫妇购房过程,它几乎赤裸裸地再现了每个在大城市中打拼的“无房族”的艰辛奋斗过程。“赚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30年的贷款还完,利息都滚出一套房子了”,每个人几乎都发出过类似感慨。《蜗居》的故事有极大代表性,也是社会问题中不可回避的最重要话题。
《蜗居》还有浓墨重彩书写的一面,同样刺激着观众的神经,那就是宋思明。一反普通都市故事的常态,《蜗居》塑造了一个亦正亦邪的贪官形象宋思明,在情感上,他是一个好情人,但是从事业和家庭角度讲,他又是不称职的丈夫与父亲,也是个不够称职的官员,正是这种身份的巨大反差,既令观众喜欢,又令观众鄙视。《蜗居》中的“小三”代表的并非纯粹有心计的拜金主义者,而是刚刚步入社会面对种种诱惑、重重压力,最终迷失了自我的年轻女孩。
精彩的台词和演员的表演,让这部剧锦上添花
《蜗居》播出后,网上很快有了“《蜗居》经典台词”、“《蜗居》台词一百句”等帖子,有观众评价说,《蜗居》之所以受欢迎,只因台词太经典太雷人,有的人还说,《蜗居》的台词很幽默、一针见血,哪怕最残酷的段子也有可圈可点的妙语生花。
《蜗居》是继《双面胶》、《王贵与安娜》后,导演滕华涛、作家六六、演员海清的第三次合作,前两部作品的成功令这个团队成为黄金组合。在《蜗居》中,海清的演技更加娴熟,张嘉译、邬君梅的精彩表演也保证了这部作品的高品质,滕华涛表示《蜗居》是他最为满意的作品。本报记者 刘杰
《蜗居》荧屏上的“恶之花”?
《蜗居》引爆收视狂潮的同时,观众也纷纷热议房奴、小三、贪污等问题,不少网友批评其台词“很黄很暴力”。有本报读者批评,这部电视剧在题材上并不是反映现实,而是反现实,审美趣味上也算得上是荧屏上一朵“恶之花”。
题材上关于“房子”反现实
首先,就其剧中表现的社会状况看,问题确实很严重,但不是当前社会的全部,更不是“唯此唯大”。前几年,“北漂”、“南下”的年轻创业者很多,千方百计想在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立足。现在很多人觉得“易居”和“生活幸福感”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城市规模已非主要。更多的人纷纷前往二、三线等宜于自己发展的城市。
其次,租房族在北京、上海等大量存在,西方的“租房”思想已经被大多国人接受,未必是“买了房子心里就有底”,拥有自己的住房已经不与幸福感划等号了。再有,对于年轻的创业者说来,创业开端“蜗居”是正常的客观实际,哪个创业者一开始就住洋房别墅?那样的人叫“富二代”。
内容上将社会小污点无限放大
剧中除了反映“房奴”外,还触及了“二奶”、官员腐败等社会阴暗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把握好描写分寸感的社会负面现象,这些丑恶现象在社会产生的影响极坏,没有必要在影视剧中扩大化,而有些电视剧却往往瞄准这类现象,描写、拍摄得细之又细。
《蜗居》剧中包养郭海藻的男主角还被塑造成“正面人物”,有的女孩观看后竟对其异常迷恋,甚至在网上公开表示要寻找一个像“宋秘书”一样的人被包养,过所谓的“幸福生活”。但不少网友则怒斥“二奶”的生活和角色,认为电视剧不应过分渲染,那不过是“一个除法的余数”而已。
恶意降低大众的审美趣味
剧中有一些带“色”的字眼和台词,尤其是房事,这种在男人与男人之间都碍于言齿的话题,竟在两个女人间公开讨论?淫秽的语言文字,以及图片音像永远是被健康的人们所远离的,却大大方方地在公众电视台上播放,众多有关床上镜头的截图也在网上大肆流窜,这会造成什么影响?
审美情趣的低俗化往往导致一些精品的黯然失色。近些年的优秀电视剧,无论是《亮剑》,还是《闯关东》、《潜伏》,无一涉性,却都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而电影《建国大业》更不涉性,却取得了4亿多的票房,这说明大众的审美情趣并没有那么低。
http://epaper.syd.com.cn/syrb/html/2009-11/27/content_524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