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办研讨会编剧六六谈医患关系
来源:新浪娱乐 作者:周文韬 2012年05月25日
新浪娱乐讯 医务剧《心术》近期结束卫视首播,即将登陆CCTV8。5月25日,该剧在京举办研讨会,导演杨阳(微博)、编剧六六和制片人吕超与来自医疗和影视评论两方面的专家就该剧所反映的“信望爱”的主题进行探讨。六六表示,希望用医患关系折射出大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杨阳则分享了导演心得,强调“举重若轻、紧接地气”的重要。
编剧六六:由医患关系折射社会问题
对于这部讲述医者的“信望爱”的电视剧,编剧、作家六六表示,在创作过程中,她想通过医院这个小的社会,折射出大的社会问题:“医患关系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目前为止我感受到社会信任缺失、关系对立甚至彼此之间充斥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是这种关系的一个焦点所在。我是带一个问题寻找答案,我想知道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社会现象。”
带着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六六开始了创作,但她也得考虑如何让观众理解自己:“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把疑虑也好,怀疑也好,由专业的这些角度出发,比方说什么是事故,什么是意外,看病不是消费,医生不是上帝(的观点),还有一个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系列的观点带入到我的小说中。融化成让老百姓接受。理论性的文章让百姓的接受度比较差,老百姓接受的是故事,一场戏,一场如何打动他们的谈话,进入他们的心灵。”
杨阳谈导演心得:举重若轻、紧接地气
拿到六六的剧本之后,导演杨阳直言,她遇到了人生中继《亮剑》后的最大挑战:“接《心术》之后,我感觉这个剧不难拍。真的到导演前期创作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不知道怎么拍这个戏了。我们通常的习惯来讲,我开始提炼它的故事,主线、脉络,主要矛盾冲突,发现这个故事没有故事,它的主线是什么,它都是一件事,一件事,上午说这件事,下午突然说另外一件事,到底什么是它的主线,当时特别困惑。”当时,她心里“直发毛”。
所幸,后来在观察医生做手术的过程中,杨阳体会到,要“举重若轻”地来表达这个故事,不能把自己的观点浓墨重彩地灌输给观众:“我看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他们那种安静的状态——随时一刀下去,真的要救人一命。他们让我想到举重若轻,让这个戏看上去并不是那么重,那么沉,这个举重若轻,紧接地气。我跟我的主创导演,尤其是摄影师,我说要把导演意识和摄影意识隐身到后面去,不存在导演的创作。在有的时候在煽情的段落,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能加强作品一些额外的东西。”
导演、编剧曾遭非议 观众评价渐入佳境
而六六和杨阳都提到,《心术》播放初期,舆论和网友的评价都让她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六六说:“故事刚开始播出的时候,前5天我的微博上基本上充斥着各个层次的漫骂。医生骂我,说我们医生哪有你说的轻松;患者说,从来没有看到这么好的医生。”杨阳则在开播的第一天就遭受“很多委屈、很多流言,我索性就不看了”。
但随着该剧播出,一切都柳暗花明,六六透露:“大概播后第10天,20集左右,我发现观点转变了。观众能够接受这样的医生形象存在,他们能够理解医生的艰苦,他们也在审视自己的态度,医生也有善意,他们能够了解患者的挣扎,带有更加仁厚的心,更多的医生跟我说,我从以前不想做这个职业,到今天我觉得我这个奉献是值得的。”杨阳的微博则在收官那一天收到了万余条留言,“98%的人都在说,我是带着眼泪看完的,感谢导演,感谢六六。有的人说我要做一个好医生,有人说我要嫁好医生,有人说明年高考了,我要考医。也有像六六说的,要捐献自己的遗体。”
观众的态度,让杨阳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心里面要带有光明,这个特别重要。”
卫生部及医生代表深入探讨医患关系话题
当天的研讨会还邀请到卫生部、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的代表,对这部医务剧表达了看法。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主任宋树立表示,《心术》是“我们的艺术家怀着那样一种很慈悲的心,很慈悲的胸怀,用那种爱的信念,和敏锐的眼睛去发觉并不完美生活当中的美,发现普通当中的不平凡。发现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的信望和爱。”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龚树生谈到剧中所表达的医患关系的事实,感慨地说:“希望我们和患者建立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的支持,这个支持是相互的。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健康。”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住院医师张晖则称赞剧中的细节真实,包括外科手术、患者住院等很多场景。他也呼吁大众给医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随后,不少电视评论界的专家也各抒己见。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文艺评论家李准对剧中对“信仰”的探讨印象深刻:“面对生命再小心也不为过,王主任说的,一个有着坚强信念的人在我们这里经受各种打击,无怨无悔。拯救人生命的人是最崇高的英雄,还有那句话,世界上最重要的三个东西,信仰、希望和爱,这三样东西诠释得最好就是在医院里。”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则称,该剧“直面现实,没有规避矛盾,和谐关系这个医患关系是折射出当下中华民族人与人的矛盾,表现复杂的矛盾。” (周文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