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体报道

中国新闻周刊:六六的心和术

六六的心和术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总第563期 作者:郭凌鹤  2012年05月21日


提要:患者抱怨《心术》美化了医生,医生们说自己工作比这辛苦多了,记者们说为了美化医生丑化媒体形象…在六六看来,根源在于社会各阶层的巨大鸿沟无法弥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辛苦得多的多,但真正踏实做事的人没有时间抱怨”

 “我希望的是,若干年后,从我的作品中能看到这一代人,看到这个时代的缩影”

  本刊特约撰稿/郭凌鹤

  从《心术》播出那天起,编剧六六就一直在微博上打嘴仗。

  网友说:“作为几年的资深北京患者家属,您写的好坏大夫比例严重不符!”

  六六(微博)回:“那我建议您在家里研究黄帝内经自生自灭好了。我真不是替医生说话,我是心疼您这样在痛苦中挣扎又对现实没啥推动的人。”

  这是六六的第四部剧本。过去十年间,她沿着网友——作家——编剧的道路扶摇直上,从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渐渐跻身国内一线编剧行列。

  不同于众多女性作者,她笔下少有风花雪月、小情小调。每部作品,都直击现实痛处:小三、婆媳关系、高房价。

  “我很希望自己文艺女青年一把。可没办法。每个人的感受力不同。我的感受力就在于关注现实、关注当下。”

  这一次,她关注的是中国的医患关系。

  “心”和“术”

  写《心术》,源起2007年,六六母亲患乳腺癌住院。她的两派医生朋友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有人说,必须切除患处,生命高于一切;另一派则说,生活质量很重要,目前还属癌早期,剔除病灶即可,没必要全部切除。

  一年之后,母亲又被查出患有脑瘤。这次诊断很及时,在症状尚不明显时就被查出,手术亦非常顺利。

  两次就医经历让六六意识到:同一种病症,不同的医生会有不同的判断;的确有医术精湛、值得托付的好医生,哪怕他们摆着一张扑克脸。

  六六本人也有多年的就医经历,对中国医患矛盾深有体会,看病难、开药贵、收红包,媒体上充斥着医疗器械暴利、医疗事故、“看个感冒好几千”的报道。真实的医院什么样?患者为什么不信任医生?

  2009年,她开始到上海华山等大医院“卧底”,想一探医院黑幕,在最初的设想中,小说中的医院院长还是个反面典型。

  半年后,她却“倒戈”了。

  她陪医生一起清晨六点就到达医院,查房、门诊,做手术,或者陪着医生一起值夜班,从早到晚,有时连喝口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半夜,抬进来六个车祸重伤员,满身是血,隐约可见煞白的断骨和耷拉的肚肠。六六胃里一阵翻滚,两腿发软,差点晕倒。但没人顾得上她,医生们马不停蹄地抢救了一夜,六个人还是死了五个。

  这份工作有时的确令人抓狂。

  病人问:“医生啊,我们那边的医生让我过来看看,说我有垂体瘤。”

  医生:“你没有垂体瘤,CT里没有任何明显指征说明你有垂体瘤。”

  “可我为啥不怀孕呢?”

  “这个你要问妇科大夫。”

  “妇科大夫说了,我不怀孕是因为长了垂体瘤。”

  “可你没有垂体瘤,你相信我还是相信她呢?”

  “我不是不相信,可我要是没有垂体瘤,为啥不怀孕呢?”

  ……

  专家们每天要向不同口音的患者重复这样的车轱辘话。一上午,几百名病人。

  起初,医生们对六六很抵触,六六硬着头皮讨好他们,追着嘘寒问暖。渐渐地,医生们敞开了心扉。年轻的实习医生最喜欢聊天儿,刚毕业、苦、累、没保障,忙起来几天不能睡觉,插空在值班室眯一会儿,“比农民工还惨”;小护士们值完夜班,揉揉发肿的双眼,把花花绿绿的发卡美美地别在白帽的边缘——后来,她们成了“美小护”的原型。

  一位医生,在手术室里为病人一针一针缝脑膜。六六问:为什么不直接贴人工脑膜?他说:“我练手艺。”熟了之后,他才透露,病人家里贫困,一块脑膜要八百多块钱,能省点是点儿。

  “拿红包、拿回扣、推荐高价药,这样的现象的确存在。”六六说,“但也有医生在为付不起医药费的人们垫钱。”

  甚至有位负责处理医患纠纷的院长办公室主任这样告诉她:“大部分医患纠纷责任都在医院,是少数害群之马坏了整体素质。以心换心,大部分患者是通情达理的。”

  这句话给六六极大的震撼。假扮成“张医生”的她,经常去病房和患者聊天,才发现,真如主任所说,有时,患者需要的只是一个笑脸和真诚的问候。

  2010年8月,小说《心术》出炉。六六说:“不只是医生需要‘心’和‘术’,任何人都需要用‘心’和‘术’去交流。”

  “铁了心在宇宙里砸个坑”

  “编剧六六为什么没有照片?太不像话啦!”5月12日,在北京一次活动现场,六六指着海报大笑着说。她和剧组每个人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上妆时,她热情地赞美翟天临:“小伙子,演得真好!”转身又捋着海清(微博)的护士服说:“你胖了吗?”这些年轻人尊敬她,也喜欢向她撒娇,当她开玩笑说不给他们写戏了,他们谦恭地说:“您可别吓唬我。”

  2010年,六六以210万元版税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20名,剧本稿酬更水涨船高。“我向投资方开价,无论多少,他们都会欣然答应。他们唯一担心的是我没时间写。”

  多年前,她还叫“张辛”时,并不如此春风得意。

  1999年,她去新加坡跟丈夫陪读,只有大专学历,无法申请到就业资格,连上学都不行,“所有新移民能走的路全部堵死”。

  但六六说自己“是那种铁了心在宇宙里砸个坑的人”。高考报志愿,母亲阻拦,她没能选自己喜欢的师范专业,新加坡为这个梦想提供了机会。她从家教做起,后来当了幼儿园中文教师,“在新加坡,没几个人像我这样一个钟头最多可以收到100元。他们看实力说话,觉得你值”。

  一边艰辛打拼,张辛一边开始了网虫生活。这个“少妇六六”(“少妇闲来无事,网上遛遛”的意思)每天发帖、灌水、回帖,嬉笑怒骂,常常熬到凌晨。时间久了,“少妇六六”简化成了“六六”。

  “写作是为了解决内心的困惑。”六六说。她的第一部小说《王贵与安娜》是因为想离婚,转而去探索包办婚姻为什么常比自由恋爱长久;《双面胶》则是困惑于千年难解的婆媳关系——这部小说后来被滕华涛导演改编为电视剧,一炮而红。六六因此辞去教职,踏上职业写作之路;之后,她忽然发现,所有朋友都在疯狂地谈论房子,“这种焦灼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推动?”于是,就有了《蜗居》。

  但六六丢不掉“草台班子”的习气。她对着word写不出来,必须在论坛上边发帖边聊天;她不爱混文人圈子,“写字儿的人天天跟同类凑一起,就毁了”;她也写不出命题作文,有人捧着现成的剧本创意重金邀请,她不接。

  我没有义务给出解决方案

  这一次,她要做的,是通过医患关系来拷问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

  “我常常想,为什么我能把自己和亲人的生命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我心里有不信任,但又无从选择。”

  这种不信任,在这个时代随处可见。

  2008年,六六经历了“离婚门”。她说:“不明白为什么女人要百忍成钢,舔伤饮痛地等男人回来?”

  同年,六六儿子偶得的右肾X光照片上有明显的亮点,诊断结果:右肾结石3mm,肾盂分离3.8mm。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法是:多喝水,不吃奶制品。这是因为偶得吃过“毒奶粉”。六六在博客上控诉:还有什么让我们可以相信?不杀掉那些无良企业的企业家,不足以平民愤!

  四年之后,她却冷静了。

  当网民们叫嚣:“把贪官杀掉!”她说:“朱元璋时代的酷刑能杜绝贪污吗?制度不健全之前,指望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她已与前夫复婚。但两个月前,她在微博上高调曝光自己遭遇“小三”,并宣布:“偶得爹爱我多过你。我绝对不允许你伤害他。”

  《心术》上映后,患者抱怨该剧美化了医生,医生们喊冤说自己工作比这辛苦多了,记者们则说为了美化医生丑化媒体形象,连老师都抱怨剧中的“家长责任制”,完全脱离现实。

  在六六看来,所有的根源在于社会各阶层的巨大鸿沟无法弥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辛苦得多的多,但真正踏实做事的人,没有时间抱怨。”

  也有人说,《心术》只是展现了矛盾,却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我没有义务给出解决方案。”六六回应,“也没指望通过一部戏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

  “矛盾的根源来自制度的不健全。”她说,但同时强调,“一切都需要时间。欧洲确实医疗制度健全,但他们已经多久了?”

  作为作家,她说自己只能给出一个答案开放的故事,并尽量还原时代的真实。“我关注的事情还有很多,教育,环保,独生子女制度……我希望的是,若干年后,从我的作品中能看到这一代人,看到这个时代的缩影。”
 

http://newsweek.inewsweek.cn/magazine.php?id=5274

“中国新闻周刊:六六的心和术”上的275条回复

You can protect yourself and your stock close being wary when buying medicine online. Some pharmacy websites control legally and put forward convenience, solitariness, cost savings and safeguards for purchasing medicines. http://playbigbassrm.com/es/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